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69.69岁。另选择非糖尿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0.55岁。做实验室检查,行颈部血管超声和头部MRI,分析两组患者影像特点。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高血脂史比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组(P〈0.05)。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组(63.75%vs47.50%;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部分位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呈强回声、混合回声或低回声。两组头部MRI病灶均以单发病灶为主,病灶空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明显,不稳定斑块增多,血脂检测及颈动脉颅外段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预防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糖尿病 老年人 影像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内侧皮质损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疗效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合并内侧皮质损伤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90例。手术方法:DHS钉30例,防旋钉+DHS钉46例,PFNA8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6例。按术中股骨内侧皮质损伤有无修复分为2组:未复位组64例,修复组26例。比较2组术后颈干角丢失度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90例患者随访时间10-12月,平均11.6月。复位组在术后颈干角丢失的度数、骨折愈合的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未复位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内侧皮质损伤的修复可增加骨折的稳定性,增快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颈干角丢失度数,减少头钉切割、髋内翻发生率,改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内侧皮质损伤 股骨粗隆间 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其中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28人,动力髋螺钉组26人。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并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获随访患者54例,随访时间为13-17个月,平均14.6个月。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作为一种优先考虑的内固定系统。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 动力髋螺钉
  • 简介:目的探讨PFNA与DHS结合防旋转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PFNA组(n=48例)和DHS组(n=36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其临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5±6.5)个月;参照Harris评分,PFNA组手术优良率(91.12±2.36)%,DHS组为(88.42±3.06)%。PFNA组在手术参数手术时间、伤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为三项参数的比较中明显优于DHS加防旋转钉组;PNFA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离床下地时间等术后检测指标均优于DHS组。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折手术用时短、创伤比较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建议采用PFNA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防旋转钉 老年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