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评估踝关节骨折预后的方法.方法对10l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病例进行随访,得到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及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根据量化数据建立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所建方程,可对踝关节骨折预后进行估计,并发现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骨折类型、全身情况、手术延期情况、局部情况、年龄等.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最优化方程可作为相对可靠的评估踝关节骨折预后的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预后 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相关 回归
  • 简介:尿毒症病人常合并多种心电图异常。此种现象的出现,与尿毒症的心血管并发症有关,与透析前后的电解质紊乱亦有直接关系。为了加深认识,本文分析104例次尿毒症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相关因素。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2年以来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病人104例次,男24例,女20例,年龄28~74岁,平均51岁。透析时间每周4~12小时,平均10小时。其中醋酸盐透析者29例次,碳酸氢盐透析者75例次。压力超滤58例次,容量超滤46例次。1.2 临床表现  症状:有症状者83例次(79%),表现为心悸52例次(50%),胸闷62例次(60%),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28例次(27%)。  体征:血压增高46例次(44%),血压降低6例次(8%),心界扩大52例次(50%),听诊心率快36例次(35%),心率慢4例次(3.9%),心律不齐60例次(58%),心音消失1例次(0.9%);肺部可闻及湿口罗音8例次(7.6%),可闻及干口罗音10例次(9.6%)。

  • 标签: 心电图 尿毒症 病人 相关因素分析 心血管并发症 透析前
  • 简介:目的探讨行单节段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性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性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椎体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椎体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椎体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椎体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椎体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再骨折 骨水泥 水泥分布
  • 简介:动力髋加压螺钉(DHS)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技术现在临床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因为它具有使骨折端控制加压,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较高的成功率,我科对收治的15例DHS失败的患者进行了跟踪分析,我科认为DHS内固定效果与术前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术中的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引起重视。

  • 标签: DHS 内固定失败 动力髋加压螺钉 原因分 股骨粗隆间骨折 预防
  • 简介:目的对视觉、听觉、体感3种不同模态下靶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体感电刺激作为脑机接口(BCI)一种新的信号诱发模式的可能性,为基于体感ERP的BCI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7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躯体感觉正常且无任何大脑病史的被试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6岁:均为右利手。分别记录17例健康的被试者在视觉、听觉、体感单通道靶刺激下诱发的脑电图;对3类靶刺激下ERP的时域参数(幅值、潜伏期)、行为学数据(反应时间、错误率)、脑源定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类靶刺激模式下的ERP波形具有相似性,体感电刺激诱发的ERP幅值与视觉、听觉靶刺激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峰值潜伏期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错误率也高于视觉、听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脑内源与视觉靶刺激相比具有相似性。结论相比于视觉、听觉靶刺激.大脑对于体感电刺激的探测难度高,敏感程度低:但从ERP的波形和幅值上看,体感电刺激可以诱发出稳定的、可被检测到的ERP波形,完全有可能应用于BCI系统作为一种新的ERP诱发模式。

  • 标签: 体感电刺激 脑机接口 事件相关电位 源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的B细胞表位,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CEA的完整氨基酸序列为研究基础,采用Hopp&Woods的亲水性方案,Emini表面可及性方案和Jameson-Wolf抗原指数方案,辅以CEA的二级结构及其柔性区域分析,预测CEA的B细胞表位。结果预测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CEA的N端第150~160、168~172、207~211、332~338、372~377、467~472、485~490、507~516、580~584区段。结论应用多参数预测CEA的B细胞表位,可进一步用于CEA相关肿瘤治疗性表位疫苗的分子设计和研究。

  • 标签: 癌胚抗原 B细胞表位 预测
  • 简介:本文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发现单支冠脉病变组SDNN(P<0.05)、TP(P<0.05)和LF(P<0.01)低于对照组,多支冠脉病变组SDNNindex、TP和LF(均P<0.05)低于单支冠脉病变组.提示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波动幅度下降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后者是猝死的原因。

  • 标签: 心率变异 冠状动脉疾病 植物神经系统 动脉造影
  • 简介:自从1981年美国报道了首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认识并蔓延开来。近年来又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多,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对于属职业暴露者的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大。特别是对于手术医生中的骨科医生,因手术操作动作大,技术要求高,力量也相对大,骨折端锋利易刺破皮肤等因素,被感染的机会也相应比普通医生增高了许多。虽然意外损伤的感染率有报道为0.33%,但是目前艾滋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旦感染,将给自己、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所以治疗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较为关键。

  • 标签: HIV感染者 手术医生 骨折病人 防护 艾滋病人 骨科医生
  • 简介:探讨各种生理指标与不同眩晕证型之间的关系.观测年龄和血压、生化等指标的变化.不同眩晕证型与年龄的关系密切,肝阳上亢主要发生在年龄偏小的患者,而痰浊内阻发生在年龄偏大组,肝阳上亢患者常见血压升高,肾精不足则主要是血压降低,观察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有助于不同眩晕证型的临床诊断.为了观察不同眩晕证型与生理指标的变化,本研究对199例不同眩晕证型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了组间分析.

  • 标签: 生理指标 证型 指标变化 临床诊断 年龄 血压
  • 简介:目的通过功能富集与网络分析方法,对肝癌浸润相关候选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系统探究肝癌浸润的发病机制,并为后续实验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信息。方法首先,从与肝癌相关公共数据库Liverome下载与肝癌浸润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涉及278个相关候选基因。然后,通过ToppFun、STRING、NetworkAnalyzer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涉及的278个与肝癌浸润相关候选基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通过网络映射分析方法,对与肝癌浸润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关键基因(HubGene)筛选,并通过iHOP在线软件,以及Pubmed文献检索方法对这些基因进行文献挖掘分析。结果通过对与肝癌浸润相关候选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与增殖、细胞迁移与黏附、细胞骨架、血管形成等生物过程,而且这些基因共表达于肝癌与肝癌转移上调和下调等基因功能。对相关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周期与增殖、能量供给、赖氨酸降解等生物通路,对肝癌浸润的发生、发展发挥调控作用。除此之外,通过网络分析方法,找到PLK1、AURKB、CDC20、CDK4、MCM3等20个处于网络关键节点的基因(HubGene)。之后,通过文献检索方式,对关键基因进行与肝癌浸润相关的功能验证,发现并预测CDC20、CDCA8、NUP37、ZWINT基因与肝癌浸润过程存在关联但作用机制尚未被挖掘。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能够有效分析肝癌浸润的相关基因,并可以从分子水平系统探究其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及后续实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肝癌 浸润生长 生物信息学 生物工程 生物通路
  • 简介:目的观察尿激酶两种不同的应用方法针对血液透析用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1月~12月行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血液透析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2组。共行血液透析2210例次。观察组采用100kU尿激酶加入100mL0.9%NaCl溶液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比较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28例次(2.5%)]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的次数[51例次(4.5%)]明显少于对照组[110例次(10.2%),221例次(20.5%)],观察组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241.6±55.2)mL/min]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08.0±52.7)mL/min]。结论尿激酶预防滴注法对于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法。

  • 标签: 半永久性双腔导管 血液透析 尿激酶滴注法 纤维蛋白鞘 尖部血栓 导管堵塞
  • 简介:本文应用7.5MHzUltrasound9HDI探头的彩超测定了深圳市64名15~18岁中小学生甲状腺大小,计算出甲状腺体积,并对比分析体积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关系。结果是:甲状腺体积与年龄呈高度正相关;与身高、体重也呈中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4和0.570;在同一年龄组内,男性甲状腺体积大于女性。

  • 标签: 甲状腺体积 B超测量 性别 年龄 身高 体重
  • 简介:目的建立人工寰齿关节置换的活体动物模型,探索出适合的手术方式,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依据15套干燥犬寰枢椎标本解剖学参数,设计并制造人工寰齿关节;18只正常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体置换组和Harms钢板融合内固定组,建立犬人工寰齿关节置换以及相关对照组的动物模型,通过一般情况观察及影像学检查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实验动物恢复情况。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手术操作简便、不易造成副损伤。术后X线片和三维CT可见假体位置正确,螺钉均位于预先设计好的钉道内,无假体松动和脊髓受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恢复时间与传统Harms钢板融合内固定术相似,同时具有保留寰枢椎运动功能的显著优势。结论我们所设计的非限制型人工寰齿关节能够从结构和功能上对寰枢椎进行仿生,达到了兼顾寰枢椎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为寰枢椎疾患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符合颈椎非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寰枢椎 人工寰齿关节 动物模型 非融合
  • 简介:通过比较脑肿瘤患者和正常人脑脊液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并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以寻找肿瘤特异脑脊液蛋白.以脑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的脑脊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pHgradient,IPG)2DE分离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后,用ImageMaster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得到肿瘤患者脑脊液蛋白点924个,正常脑组织蛋白点607个,匹配512个,匹配率分别为55.4%和84.3%,去冗余后发现,有35个蛋白点只在脑肿瘤患者脑脊液图谱中出现.肿瘤患者脑脊液和正常对照脑脊液双向电泳图谱有明显差别,但是本实验尚未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所以未找出肿瘤特异蛋白.

  • 标签: 脑肿瘤 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脑脊液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与半月板破裂的关系.方法85例共96膝半月板损伤患者,按受伤到手术时间参考Keene时间划分标准分为三组:①急性期组;②亚急性期组;③慢性期组.观察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形态及病程与关节软骨破坏程度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整个病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软骨病损.其中急性损伤的软骨病损多为Ⅰ-Ⅱ度,亚急性损伤软骨病损为Ⅱ-Ⅲ度,慢性损伤以Ⅲ度为主,开始出现Ⅳ度病损.9例交叉韧带损伤及14例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软骨损伤明显较同期患者严重.软骨损伤程度与半月板破裂时间成正相关(P<0.01).结论半月板破裂能导致软骨损伤,同时软骨损伤能加重半月板损伤.应早期诊断和治疗半月板破裂,减少伤残的发生.

  • 标签: 关节镜 半月板 关节软骨 损伤
  • 简介:Nkx2.5,Mef2c,Gata4/5/6,Tbx5和Hand1等基因作为脊椎动物心脏发育相关基因调控网络的核心基因,对脊椎动物的心脏发育起核心调控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小鼠心脏发育相关核心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Nkx2.5,Mef2c,Gata4,Gata6,Tbx5和Hand1等核心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得到小鼠心脏发育的核心基因调控网络(GRNs)。与文献中总结的小鼠的GRNs作比较,发现Nkx2.5在小鼠心脏发育基因调控网络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并且Nkx2.5在网络中主要扮演了调控者的角色,它直接调控很多转录因子。Gata4是另一个主要起调控者作用的转录因子。另外小鼠的Mef2c和Hand1处于被多个转录因子调控的地位。变化比较大的是Tbx5所涉及的调控网络,主要有两点:Nkx2.5对Tbx5的表达有没有调控作用以及Tbx5对自身的表达有没有调控作用。研究表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具体实验研究有一定方向性指导意义。

  • 标签: 小鼠 心脏发育 基因调控网络 生物信息学 转录因子
  • 简介:目的采用水/油(W/O)乳化交联法制备普鲁兰多糖微球并观察多种因素对微球形态及粒径的影响。方法采用W/O乳化交联法,司班20作为表面活性剂,分别以蓖麻油和正己烷作为油相,不同浓度的普鲁兰多糖水溶液为水相,形成均一乳液后加入交联剂戊二醛,普鲁兰多糖被固化形成微球。观察普鲁兰多糖水溶液浓度、水/油比例、交联剂浓度、转速等多种因素对微球形态及大小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MastersizerS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径分析。结果油的成分、水/油比例、多糖水溶液浓度、交联剂浓度及搅拌速度均不同程度影响微球形态和大小。蓖麻油为油相形成微球条件:水/油<1:5,普鲁兰多糖水溶液浓度1%,交联剂浓度5%~50%。这些条件下形成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一。正己烷为油相形成微球条件:1:5<水/油<1:2,普鲁兰多糖水溶液浓度1%,交联剂浓度<25%,形成微球表面光滑,但粒径分布不均一。0.2%或5%普鲁兰多糖水溶液、转速<200r/min均不能形成微球。结论采用W/O乳化交联法能够制备普鲁兰多糖微球,这种制备方法简单,多种因素控制微球形态与大小。

  • 标签: 普鲁兰多糖 微球 乳化交联法
  • 简介:目的:筛选ATP结合盒E1(ABCE1)基因的相关调节miRNA,为诊治肺癌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2.9岁。鳞癌11例,腺癌9例。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ABCE1基因上游的miRNA,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非小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筛选出目的miRNA。结果生物信息软件预测7个最有可能调节ABCE1基因的miRNA,分别为miR-29a/b/c、miR-135a/b、miR-203及miR-141;其中miR-29a/b/c、miR-135a、miR-203的表达在癌组织内较癌旁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miR-135a、miR-29c差异最为明显,与之对应ABCE1在相同的肺癌组织内表达上调(P〈0.05);仅miR-135a与ABCE1在上述肺癌患者内表达呈现负性相关(r=-0.665,P=0.001)。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内,很有可能是miR-135a负性调节ABCE1基因,两者结合可能成为诊治肺癌的新靶点。

  • 标签: ATP结合盒E1(ABCE1) 非小细胞肺癌 MIRNA miR-13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