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根据红外热像仪测得的体表温度来获得肿瘤相关信息,可以抽象为一个含有内热源的导热反问题。针对同时反演肿瘤位置、肿瘤代谢强度及乳腺导热系数等多参数反问题的特点,本研究提出并建立了与反演参数相关的辅助目标函数,同时对求解所采用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中的更新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数值验证结果表明:在反演多参数反问题中采用多目标函数能提高反演精度,加快收敛速度。研究结果为根据乳腺红外像图量化诊断体内肿瘤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乳腺肿瘤 红外检测 多参数反问题 多目标函数 粒子群算法
  • 简介:扫描成像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继CT、磁共振、彩超等医学影像技术之后的又一新成像技术。该系统通过接受人体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热辐射,运用分析系统进行处理,以不同的色彩显示人体热辐射强弱的变化,实时捕捉信息,并根据人体细胞代谢的热辐射差和健康状态的对应关系来达到临床诊断的目的。对人体绝无损伤,对环境无污染。环保组织称之为“绿色CT”。

  • 标签: 扫描成像系统 20世纪90年代 成像技术 热辐射 影像技术 代谢过程
  • 简介:金属铌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和较好的生物学性能,本研究采用磷酸氢钙溶液对纯铌进行水钙化表面改性。显微结构和成分分析表明,经过200℃水热处理24h后,铌表面形成了Nb2O5-磷酸钙的纳米颗粒薄膜。水热处理试样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和耐蚀性,在模拟体液中浸泡两周后可诱导生成磷灰石层,表现出生物活性。该方法可用于铌、铌合金及其多孔材料的生物活性表面改性。

  • 标签: 水热 钙化 腐蚀 生物活性
  • 简介:基于水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原理,我们选用1300nm波长的近红外光,在一定压强下,测量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的透光量,并以此来对组织的水肿状态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同一压强下,随着水肿程度增加,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的透光量减小;同一水肿状态下,随着压强的增加,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的透光量增加;在1g/mm2压强下,不同水肿程度下的透光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在适当压强下,使用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的透光量,可以对不同水肿状态的组织进行识别,该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辅助医生在消化道重建手术中做出合理判断。

  • 标签: 消化道重建 水肿 近红外光 单位厚度 透光量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气冷却天线微波消融场的特性,探索计算机模拟预测气冷却天线微波温度场的方法。方法在体模实验中精确布置测温点,获取微波温度场的温升规律,在Pennes生物传热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建立气冷却天线微波消融的作用数学模型,对3种加热功率作用时间下凝固范围和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和预测。并在离体猪肝上进行校正检测。结果①3种功率下dT/dt分布各不相同,且后向温升大于前向;②离体猪肝实验时温升曲线及凝固范围实测值与模拟值均有较好的吻合性;③气冷却式微波天线可有效降低杆温,且后向未出现冷区。结论肝脏体模、离体猪肝实验证明,气冷却微波消融在低杆温状态下可以形成较理想的类球体凝固。

  • 标签: 计算机模拟 热温度场 微波消融 内冷却天线
  • 简介:据CareyBW[CellStemCell,2011,9(6):588-598]报道,美国麻省理工研究人员发现,调整用于将成体细胞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的转录因子水平,将极大地影响由此形成的iPSC的质量。

  • 标签: 细胞质量 转录因子 诱导性 编程 配比 多能干细胞
  • 简介:通过测试和分析此较SiO2·Al2O3·CaO·CaF2·P系统玻璃及其经酸处理前后的FTIR光谱,研究经酸处理前后玻璃结构变化.当玻璃组成中不含氟时,酸洗前后,其红外光谱形态几乎无变化,而当其组成中含氟时,最强谱带出现明显的分裂,且相对强度发生明显的改变,在~1086cm-1和~1024cm-1或~996cm-1处谱带的出现和相对强度的改变,表明在玻璃粉表面存在两相,即纯硅酸盐相和铝硅酸盐相,酸洗使玻璃颗粒表面形成不完全的硅凝胶包裹层,表明玻璃组成中含氟时,玻璃结构分相形成易于酸析相和不易酸析相.

  • 标签: 红外光谱 玻璃离子水门汀 酸洗 氟铝硅酸盐玻璃
  • 简介:基于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的运动想象脑机接口(BCI)在中风患者神经康复训练发挥着不可或缺和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分类率较低。以功能核磁共振(fMRI)作为参考金标准,针对运动想象范式,本研究开展了fMRI-BCI与fNIRS-BCI的对照研究,以探究限制fNIRS-BCI分类率的主要因素。实验选取了12名被试,分别获取两种模态下左右手运动想象数据,并利用共空间模式算法提取空间特异性信息进行分类。从血液动力学响应来看,由于受到浅表血流信号干扰,fNIRS获取的运动想象在双侧运动区脑响应的对比度明显低于fMRI。同时,fMRI-BCI的分类准确率显著高于fNIRS-BCI,超过10个百分点,分别为80.3%±16.0%与67.3%±10.2%。这些结果表明,fNIRS及目前常用的拓扑式排布在获取脑皮层响应信息上存在不足,是运动想象fNIRS-BCI分类率较低的主要限制因素。

  • 标签: 功能近红外光谱 运动想象 功能核磁共振 共空间模式 脑机接口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冷循环微波消融术(MWA)在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的16例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患者(37个肿瘤),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31.5岁。进行MWA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超声声像图变化。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37个肿瘤内血流信号均消失;治疗时间6~17min,平均治疗时间10.4min(标准差4.6min)。16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肿瘤体积0.34~4.18cm~3,平均肿瘤体积1.76cm~3(标准差1.55cm~3);治疗后1个月,超声随诊显示肿瘤体积轻度增大,回声减低,瘤体边界模糊;治疗后3、6、12个月超声检查显示肿瘤体积较治疗前逐渐缩小,缩小率分别为(25.1±6.1)%、(45.4±7.4)%、(73.6±6.3)%。结论超声引导MWA治疗安全、微创,适用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患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纤维腺瘤 微波消融 治疗效果
  • 简介:对人全血IL-1βELISA法在医疗器械原体外检测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用该法对样品直接接触法和浸提液法这两种不同接触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于内毒素O113,直接接触法测得的内毒素当量高于样品浸提液中的测得量;对于非内毒素原脂磷壁酸(LTA),直接接触法测得值与浸提液测得值量相当。结果表明,人全血IL-1βELISA试验可用于体外检测医疗器械中的内毒素和非内毒素原,且直接接触法优于浸提液法。

  • 标签: 热原检测 体外 IL-1Β 医疗器械 直接接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