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神经介入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渐进式神经康复护理,通过观察患者恢复情况了解其应用效果。方法:以2020年6月~2021年7月为时间范围,选择我院采用神经介入治疗进行脑血管疾病治疗的90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了两组,即:实验组及对照组,前者行渐进式神经康复护理,后者行常规护理。护理一段时间后,对患者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情况优于对照组,且P

  • 标签: 渐进式神经康复护理 神经介入治疗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外伤(STBI)中应用神经节苷脂(GM-1)保护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研究抽取病例样本共10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4,均确诊为STBI疾病,分组方法为双盲法,将全部病例分为甲、乙组对比,各纳入50例。甲组接受常规治疗,乙组在前组方案上应用GM-1治疗。对比2组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及疗效结局,以评定效果。结果:统计显示,治疗后2组对比NIHSS评分、治愈率等结果,乙组均优于甲组(P<0.05)。结论:在STBI中应用GM-1保护神经功能的效果显著,可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改善病情和预后,可进一步借鉴推广。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神经节苷脂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护理中,探究亚低温康复护理流程的干预效果,观察对患者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21.02~2023.01年间就诊的112位患者,按照护理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亚低温康复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患者各项改善指标。结果: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各项参数差异p小于0.05,观察组aPTT、PT、Fbg、D-D为(32.31±2.67)、(19.05±2.08)、(2.19±0.36)、(359.16±10.95)。对照组为(25.12±2.85)、(12.51±1.92)、(2.98±0.13)、(398.52±10.73)。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观察组为52(92.85%),对照组为39(69.64%),差异P<0.05。结论:通过亚低温康复护理流程,可以让患者的凝血状态得到改善,对炎症反应进行抑制,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 标签: 亚低温康复护理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 凝血功能与神经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神经内科门诊头晕的病因,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某医院神经内科门诊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80例眩晕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眩晕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临床资料,探讨眩晕的病因。结果:180例神经科门诊头晕患者中,120例(66.67%)伴有恶心和/或呕吐,69例(38.33%)伴有视觉旋转,32例(17.78%)伴有耳鸣、耳胀和听力损失,16例(8.89%)伴有头痛或视觉先兆,3例(1.67%)伴有颅神经和四肢瘫痪。具体病因方面,前庭周围性眩晕73例(40.56%),心理社会障碍性眩晕62例(34.4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眩晕28例(16.56%),前庭中枢性眩晕11例(6.11%),系统性疾病相关眩晕4例(2.22%),2例(1.11%)其他原因不明的眩晕。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者6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比例最高,占同性眩晕患者的63.24%;女性患者共112例,精神障碍性眩晕所占比例最高,占同性眩晕患者的36.61%。就年龄而言,60岁以上的人占45%,主要是前庭周围眩晕;30~59岁人群占38.33%,以精神障碍性眩晕为主;16~29岁人群占16.67%,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结论:前庭周围性眩晕是神经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女性眩晕的发生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是头晕的主要人群。头晕的常见原因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有所不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个体差异和对症治疗的原则。

  • 标签: 神经内科 门诊 头晕患者 病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及其对策,为提升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对100名住院病人进行随机抽样,采取问卷、随机抽样等方式进行,将所有样本分成两组,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在3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36-4.5。结果:观察组护理基础评分在98.63±1.12,对照组在89.56±0.8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组高于常规组。观察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在98.53±1.56,对照组在88.68±0.9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神经外科患者的护理中,应加强对患者的风险管理,使其发生的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使护士的工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要确保病人的生命健康,护理人员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护理,更要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 标签: 神经外科护理 护理风险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及其对策,为提升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对100名住院病人进行随机抽样,采取问卷、随机抽样等方式进行,将所有样本分成两组,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在3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36-4.5。结果:观察组护理基础评分在98.63±1.12,对照组在89.56±0.8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组高于常规组。观察组护理质量控制评分在98.53±1.56,对照组在88.68±0.9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神经外科患者的护理中,应加强对患者的风险管理,使其发生的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使护士的工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要确保病人的生命健康,护理人员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护理,更要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 标签: 神经外科护理 护理风险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动眼神经麻痹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的组织肌肉功能失常的一类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上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障碍以及瞳孔改变等[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超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阿替普酶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AIS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超早期神经康复联合阿替普酶)与对照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84.00%,P

  • 标签: 超早期神经康复 阿替普酶 老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PNS)引导臂丛神经阻滞(BPB)对患者麻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双盲法对本院在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78例进行分组,各39例。常规组采用PNS引导BPB对患者进行麻醉,实验组采用超声联合PNS引导BPB对患者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通过应用超声联合PNS引导BPB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对提升患者麻醉镇痛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对其进行推广。

  • 标签: 超声 PNS BPB 上肢骨折手术 麻醉镇痛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促使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显著提高,进而导致患者在麻醉治疗的过程中,对麻醉工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保障患者治疗的效果,还要把对患者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开始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过程中,开始引入超声引导技术,提高阻滞麻醉的效果,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进展为例,从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种类和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进展,以此加强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提高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使用效果,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 麻醉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促使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显著提高,进而导致患者在麻醉治疗的过程中,对麻醉工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保障患者治疗的效果,还要把对患者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开始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过程中,开始引入超声引导技术,提高阻滞麻醉的效果,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进展为例,从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种类和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进展,以此加强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提高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使用效果,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 麻醉应用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的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25例)和观察组(n=2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解剖定位,观察组则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情况以及两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以及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h、9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以及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能够获得良好预后,降低患者疼痛指数,提升患者阻滞起效以及持续时间,加强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定位 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 膝关节置换 疼痛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观察本院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接收的7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治疗,观察组运用针灸治疗,分析不同治疗后患者治疗疗效、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92.31%,对照组74.36%,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针灸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好发于中老年及机体免疫力低下者,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者伴有针刺、刀割、电烧等多症状剧烈、顽固性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西医治疗PHN副作用较大且易反复,中医在治疗PHN上效果显著,本文主要就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PHN进行了分析,希望为临床治疗PHN提供借鉴作用。

  • 标签: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气滞血瘀 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疗效及其临床改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初试时间为2020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抽取此段时间到院接受治疗的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共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循证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价两组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72 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循证护理 神经外科 术后疼痛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神经内科失眠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由本院收治的90例神经内科失眠患者进行研究,选用抛硬币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中医辨证治疗;n=45)与B组(常规治疗;n=45),将两组的临床效果、睡眠质量、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A组临床效果、睡眠质量、满意度均高于B组(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的方式对神经内科失眠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可避免患者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 标签: 中医辨证 神经内科 失眠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为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重点关注事项。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4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都予以对症治疗,并提供心理护理、皮肤护理、便秘护理以及神经功能锻炼四个方面的护理服务。对比最终的护理成效。结果:护理后患者的Gibbons评分为(1.62±0.73)分,相比护理前的(3.64±0.27)分显著降低,对比P<0.05;同时护理后的有效率较高,达到95.56%,而且并发症发生率0.00%。结论:对于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需要关注心理、皮肤、并发症以及功能锻炼方面的护理工作,以不断提升预后水平,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骶骨骨折 神经损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选择9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分组方式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对比,了解不同护理方式所带来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满意度为97.78%,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分别为(30.15±9.31)分、(32.35±10.44)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依从性为97.78%,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方式让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关注,缓解了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大大提升了患者的配合度,让患者对就医服务更满意。

  • 标签: 神经外科 择期手术 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