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采用腕关节外固定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37 例,均采用 腕关节外固定器治疗,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活动情况与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论:本组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 7.14±2.03 )周。术后 3 月,掌倾角( 10.92±2.04 ) ° ,尺偏角( 25.73±4.37 ) ° ,腕关节功能评分均数( 3.61±0.22 )分。术后并发症 11 例,发生率为 29.73% ( 11/37 )。结论: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腕关节外固定器治疗疗效理想,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可控,值得推广。

  • 标签: 跨腕关节外固定器 骨质疏松 桡骨远端骨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补阳还五汤为主方的中西联合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以随机抽取方式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参照组给予常规西治疗,研究组采用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的中西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05%,参照组为79.41%,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采用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的中西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中西结合 急性脑梗死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分别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之间收治的9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伤椎固定给予对照组,经伤椎固定给予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症状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均小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的分别治疗,经伤椎固定效果更好,患者恢复效果更佳。

  • 标签: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术后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基于理论模型指导的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急性阑尾炎手术的8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采用随机方式将患分为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观察组(44例,采用基于理论模型指导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跨理论模型 急性阑尾炎 康复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慢阻肺雾化吸入治疗中基于理论模型(TTM)的多学科协作护理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间慢阻肺患者8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理论模型多学科协作护理。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肺康复指标、生活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

  • 标签: []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多学科协作护理 慢阻肺 雾化吸入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支支架联合边支预埋球囊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PCI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纳入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单导丝边支保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主支支架联合边支预埋球囊术治疗。从多角度进行治疗效果分析。结果 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主支支架 边支预埋球囊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支支架联合边支预埋球囊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PCI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纳入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单导丝边支保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主支支架联合边支预埋球囊术治疗。从多角度进行治疗效果分析。结果 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主支支架 边支预埋球囊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