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探讨宋元时期药物剂量,认为宋元使用的单位剂量名称从传统的铢分两进位制,改为钱两的十进位制。东汉与宋元的剂量换算比例为3∶1。宋元时期的具体量值是1斤合今640克,1两为40克,1钱为4克,1字约合1克。量值已经较东汉增长了两倍,但每服用量却比东汉所用药物剂量明显减小。宋元时期由于使用了煮散的方法,是历史上中药剂量最小时期。现代研究证明,中药煮散的方法仍然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药物剂量 宋元时期 东汉时期 煮散
  • 简介:高等学校学籍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制定规章、制度,并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学,停学,复学,退学,奖励与处分,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进行的管理。”学籍管理是学校对学生从人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管理,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秩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学籍管理 普通高校 中医院校 教学秩序 学分制
  • 简介:近年来在中药药剂用量上不少人推崇"重予某药而获良效"的大剂量用药,且获得满意疗效.作为药剂工作者,本人也承认大剂量用药的必要性,但更坚信小剂量用药的科学性.在此试就小剂量用药的条件和范围谈点浅见,以期与医药界同仁交流探讨.

  • 标签: 中药 中医药疗法 小剂量用药 配伍
  • 简介:笔者对研究《伤寒论》中药物剂量与现代计量单位“克(g)”换算的文献综述如下,以期找到经方现代运用的合理剂量

  • 标签: 伤寒论 剂量 概述
  • 简介:组成方剂的不同药物剂量在影响治疗效果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药物剂量的一般意义,方剂中药物间的剂量比例,以及个别药物剂量的变化在方剂中之特殊意义等方面,对临床上一些常见的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有关的问题加以探讨。认为方剂中之药物剂量是其治法的具体体现,既有一般情况下的常用剂量,亦有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剂量。而在考虑方剂中药物剂量时,一定要注意药物配伍的剂量比例。

  • 标签: 经方 药物剂量 临床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酸枣仁汤大、中、小剂量组、安定组、生理盐水组共5组,各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对应药物,再将每组小鼠分为A组和B组(B组注射戊巴比妥钠)。观察各组药物对所有A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及对B组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和各组小鼠的大脑重量。结果:大剂量的酸枣仁汤能减少A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中剂量的酸枣仁汤能显著延长B组小鼠的睡眠时间,增加所有小鼠大脑重量。结论:酸枣仁汤在不同剂量时发挥不同的药效。

  • 标签: 酸枣仁汤 镇静 催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1-I治疗GD伴颈部血管杂音的最佳治疗剂量。方法对57例GD伴颈部血管杂音患者行不同131-I剂量治疗,并进行治疗后2年回顾、观察、统计、分析。结果28例颈部血管杂音伴GD,采用经典剂量,即每克甲状腺组织给予2.96-4.44MBq(以下用实验组80-120uCi/g表示),治疗效果较差,29例颈部血管杂音伴GD采用5.92MBq-7.4MBq(以下用对照组160-200uCi/g表示)治疗效果较好。对照组甲低发生率略高于实验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血管杂音伴GD患者采用160-200uCi/g治疗效果好,不仅有助于高代谢症状及体征的迅速控制,而且可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标签: 颈部血管杂音伴GD 131-I治疗 最佳剂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对比《伤寒论》12方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汤液经法》方剂的组成、药物剂量、主治、煎服法等,初步探讨《伤寒论》药物剂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伤寒论》继承了《汤液经法》的药物剂量,二书成书年代虽不同,但两个年代的医用度量衡制度基本一致,均为秦汉之制。

  • 标签: 《伤寒论》 《汤液经法》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剂量
  • 简介:[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结肠成像(CTC)检查前肠道准备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10月间接受低剂量CTC检查的102例患者资料.[结果]102例中,85例患者肠道准备良好,图像质量佳;12例肠道准备及图像质量稍差,能满足诊断要求;5例肠道准备及图像质量较差,病灶显示不清.[结论]做好CTC检查前肠道准备及护理工作,是此项检查成败的关键,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仿真内镜 结肠 肠道准备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