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小儿抽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小儿单个或多个动作或言语有明显规律或无明显规律的不自主超常出现为特征.余于临床中,利用四物与牵正散为主方,化裁组成柔肝祛风,治疗小儿抽动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48例病例,分析疗效如下.

  • 标签: 柔肝祛风汤 抽动症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祛风止痒联合肤痔清软膏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 慢性肛周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蒙特卡罗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祛风止痒联合肤痔清软膏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肤痔清软膏 祛风止痒汤 慢性肛周湿疹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小复方制剂“地参祛风合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地参祛风合剂,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治疗,连续服用28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28d的症状和体征的总积分(TSS);并以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28d为时问节点记录所有患者在前1周内发作的次数,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治疗及随访期间记录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安全性评价;随访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中痊愈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7d、14d、28d两组患者的TSS值均显著降低(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7d、14d、28d两组患者每周的发作次数均显著减少(P〈0.叭);而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期间,治疗组痊愈病例中复发3例(占18.75%),对照组复发8例(占53.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参祛风合剂是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有效复方。

  • 标签: 地参祛风合剂 慢性荨麻疹 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养阴祛风方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养阴祛风方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IgE)、CD3^+、CD4^+、CD8^+、CD4^+/CD8^+的水平.采用咳嗽症状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OS、ECP、IgE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EOS、ECP、IgE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CD4^+、CD4^+/CD8^+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4^+、CD8^+、CD4^+/CD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日间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日间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祛风方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确切,能调节免疫功能.

  • 标签: 养阴祛风方 咳嗽变异性哮喘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温阳祛风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2组均采取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口服祛风活血中药汤剂、外用温阳活血中药汤剂。对照组加服己酮可可碱肠溶片。观察2组临床疗效,2组踝肱指数(ABI)及足背动脉血流量。结果治疗组59例中,显效11例(18.6%),有效37例(62.7%),无效11例(18.6%),总有效率为81.4%;对照组59例中,显效9例(15.3%),有效28例(47.5%),无效22例(37.3%),总有效率为62.7%。经Ridit分析,U=-2.198,P=0.039,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ABI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增加(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足背动脉血流量治疗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差值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阳祛风活血法内外同治,对早期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温阳祛风活血法 己酮可可碱
  • 简介:组成:太子参10g,茵陈10g,泽泻10g,半夏6g,苍术3g,茯苓10g,青皮6g,谷麦芽10g,甘草3g。

  • 标签: 健脾 消夏 太子参 3G
  • 简介:以“扶阴”为切入点,查阅古今文献,分析并总结两方“扶阴”的异同,再进一步具体到最能体现“扶阴”思想应用的妇人病上,总结并验证两方治疗妇人病的异同之处。“扶阴”是小柴胡汤和黄芩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小柴胡是挟阴之不足,黄芩是扶阴以制阳;在治疗妇人病上更是如此,小柴胡所治妇人病多由阴血虚引起,黄芩所治妇人病多由阳热盛实所致。

  • 标签: 妇人病 阴旦汤 小柴胡汤 黄芩汤
  • 简介:目的观察祛风化痰、肺鼻同治法治疗鼻后滴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鼻后滴流综合征且属风痰留恋、肺鼻不利证的3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予中药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予西药美敏伪麻溶液治疗,疗程均为7d.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症状积分变化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240例中,临床痊愈32例(13.30%),显效83例(34.58%),有效103例(42.92%),无效22例(9.17%),总有效率为90.83%;对照组120例中,临床痊愈7例(5.83%),显效31例(25.83%),有效56例(46.67%),无效26例(21.67%),总有效率为78.33%.经Ridit分析,U=3.63,P=0.00049,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咳嗽、咳痰、咽痒、鼻涕、鼻塞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咳嗽、咳痰、咽痒、鼻涕、鼻塞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停药后2周对2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病例进行随访,治疗组共218例,复发29例,复发率为13.30%,对照组共94例,复发26例,复发率为27.66%,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化痰、肺鼻同治法治疗鼻后滴流综合征风痰留恋、肺鼻不利证有较好的疗效,且停药后复发率较低.

  • 标签: 鼻后滴流综合征 慢性咳嗽 风痰留恋 肺鼻不利
  • 简介:虚烦不得眠,为病证名,亦称虚烦不得卧。主要指心烦失眠的病证。用治此病证的方药较多,笔者从中选取黄连阿胶汤和栀子豉汤加以比较。黄连阿胶与栀子豉均可用治虚烦不得眠,但又有所区别。黄连阿胶主治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之虚烦不得眠。栀子豉主治无形邪热郁扰胸膈,心神被扰之虚烦不得眠。二者有虚实、外感与内伤之别,且病因、病机及主证均有所不同,临床应用应加以鉴别。

  • 标签: 黄连阿胶汤 栀子豉汤 虚烦不得眠 失眠
  • 简介:1源流《素问·病能论篇》中记载泽泻饮方:"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任应秋考证本篇成于先秦时期,此时并未区分苍术与白术,但后世通常认为这里所用的"术"是白术,这是泽泻与白术合用最早的记载。原书用治湿热内蕴所致"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之"酒风"病。

  • 标签: 泽泻汤 泽泻 冒眩 眩冒 眩运 眩晕
  • 简介:抵当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疗瘀热证的重要代表方,笔者多年来临床应用抵当,对该方深有体会,认为合理运用抵当既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更能治疗疑难病,于此试将临床应用研究,略述于次,以抛砖引玉。

  • 标签: 伤寒杂病论 经方 抵当汤 临床应用
  • 简介:葛根黄芩黄连与猪苓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前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主之。”主治外有表邪未解,邪热入里证,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汗出而喘,舌红苔黄,脉数等。后者见于《伤寒论》原文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主之”,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主之”。主治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有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症。

  • 标签: 葛根黄芩黄连汤 猪苓汤 热利 水热互结
  • 简介:小柴胡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伤寒少阳及妇人热入血室等,证由少阳受邪,枢机不利而致。究组方奥义,约为三端:一是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解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

  • 标签: 伤寒论 小柴胡汤 临床运用
  • 简介:定经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一书,为治疗“经水先后无定期”之方。后世医家对于定经很少有专门探讨,故用之者不如傅山其他方剂多。但临床实践证明,定经确为“不治之治,正妙于治”的具有实际价值的效方。观傅山创制的定经之遣方用药,实为逍遥散去白术、薄荷、生姜、甘草,加菟丝子、熟地黄、山药、荆芥穗而成。综观其方药组成,不失为一张好方。虽然原为“经水先后无定期”而设,但异病可以同治,只要辨为肝’肾郁滞之证,用之得当,效果显著。

  • 标签: @定经汤
  • 简介:泽泻源于《金匮要略》,由泽泻与白术两味药组成,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虽组成简单,但疗效显著。方中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行水,两者配伍主要用于治疗痰饮所导致的疾病。目前在临床多用于治疗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眩晕病,以及高血脂、中耳炎等疾病。病性复杂者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味治疗。对于泽泻和白术的剂量问题,现代学者在运用时或遵照原方配比或根据病情有所改变。实验也证明遵守原方配比或两者用量相等治疗效果好。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了泽泻具有减轻内淋巴积水,降低血脂及改善血流动力等作用。此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泽泻汤 综述 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