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产后"多虚、多瘀、易寒、易热",故产后病治疗重在补虚化瘀祛邪,产后调养以药膳为佳。纯补纯攻均非产后病所宜,因为补虚有留瘀之弊,化瘀有伤正之忧。补虚当以气血为重,然气血之虚,有轻重缓急之异,故用药须分主次。攻邪务辨邪之属性,谨守平和。化瘀不但要善于选用既能活血,又能兼顾脏腑生理解剖特点的引经报使药物,而且应注意攻逐不能太过。产后用药,还应注意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亦当削伐有度,清热慎用芩连,温里谨投桂附,消导之品不可重用。

  • 标签: 产后病 组方规律 用药特色
  • 简介:目的:回顾1949~2007年针灸文献,探索针灸治疗不孕症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应用频次为最,治疗方法以针刺和针药并用为主。建议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作为针灸治疗不孕症基础方,并随证选穴。结论:针药并用治疗不孕症可以提高疗效。

  • 标签: 针灸疗法 不育 女性 文献计量学 评价研究
  • 简介:通过对《温病条辨》药物整理研究,探讨吴鞠通治疗湿温类温病的用药配伍规律,发现吴氏治疗湿温病,重视就近祛邪的同时治疗以中焦脾胃为主,注重祛邪的同时又注重顾护人体的真阴真阳。通过对方药的分析,为临床湿病的辨治提供一定参考,但对于方药的具体应用指征尚需进一步从症状与药物的对应关系进行挖掘分析。

  • 标签: 温病条辨 祛湿方剂 配伍规律
  • 简介:目的: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柴胡运用规律及特色。方法:采用自行研发的"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柴胡的运用从症状、病机、方药等方面,采用频次计数法挖掘整理。结果:检索出相关医案49则,涉及症状有46种,主要为脾胃病证、肝胆及其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妇科病证等;病机总频次为74次,主要与脾胃病证有关和肝胆病证相关;与柴胡配伍的药物有80味,主要为当归、甘草、白芍药、人参、陈皮、白术、茯苓等。结论: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柴胡的特色是:柴胡可配伍芍药、当归、白术、茯苓等药物疏肝胆以调和肝脾;柴胡配升麻可升举下陷之清阳,具有升提中气之效,在案中用于便后下血,中气下陷坠肛而痛、久泻等证的治疗;柴胡可以通过疏肝解郁、补益中气而用于内伤发热的退热。并在《温热论》中在小柴胡汤和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减,创立和解凉血祛瘀、和解温里、和解行气等法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室证。

  • 标签: 《伤寒论》 《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 柴胡
  • 简介: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热疫病初期的辨治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涉及温热疫病的主要医著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法统计温热疫病的主要症状和治疗药物,运用分层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治疗药物的运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温热疫病初期以发热、数脉、口渴、舌红等为特征性表现,兼变症可见心烦、不寐等逆传心包的表现。从药物分析来看,20味常用药物构成了用于治疗温热疫病初期的常用方剂,如银翘散、升降散、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白虎汤等;连翘是最常用的药物,金银花与薄荷,牛蒡子、天花粉与川贝母,黄芩与玄参,栀子与豆豉等均为治疗温热疫病初期的常用配伍,石膏、竹叶则是用于治疗热陷心包和卫气同病的常用药物。结论:温热疫病初期以肺气膹郁、热毒伤阴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宣透郁热为主。

  • 标签: 温热疫病 初期 症状 中药 分层聚类分析
  • 简介:《回回药方》成书于元末明初,是包括内、外、妇、儿、骨伤和皮肤病等在内的一部中国古代的回医药学奠基之作。《回回药方》原书36卷,现仅残存4卷,是研究中国回医药学的重要文献之一。笔者以《回回药方》残卷12“众风门”篇之风湿抽筋类篇、肓膈风类篇,

  • 标签: 回回药方 风湿病 剂型 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