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胆管管系统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接诊的87例胆道系统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磁共振成像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加以比较分析。结果: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为96.55%,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胆管管系统病变诊断中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磁共振水成像 胰胆道系统病变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部CT及核磁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评估。方法:选取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本院接诊的8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诊断研究,以数字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腹部CT检查,以及核磁胆管成像检查。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相较核磁胆管成像检出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P

  • 标签: 腹部CT 核磁胰胆管成像 肝外胆管结石诊断 应用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肝外胆结石患者,分别接受核磁胆管成像检查和CT检查,分析核磁胆管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肝外胆结石患者均CT与核磁胆管成像诊断后,其中,70例患者行CT检查后,检出38例,检出率为54.28%;行核磁胆管成像检查后,检出64例,检出率为91.42%,对比检查结果可知,核磁胆管成像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外胆结石影像学诊断中,核磁胆管成像诊断准确率高,比CT检查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肝外胆结石 核磁胰胆管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肝外胆结石患者,分别接受核磁胆管成像检查和CT检查,分析核磁胆管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肝外胆结石患者均CT与核磁胆管成像诊断后,其中,70例患者行CT检查后,检出38例,检出率为54.28%;行核磁胆管成像检查后,检出64例,检出率为91.42%,对比检查结果可知,核磁胆管成像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外胆结石影像学诊断中,核磁胆管成像诊断准确率高,比CT检查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肝外胆结石 核磁胰胆管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腹部CT及核磁胆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研究。共选择100例,收治时间为2021年-2022年。本院对纳入患者均开展腹部CT、核磁胆成像以及手术病理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腹部CT、核磁胆成像的诊断效果,并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单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查,纳入患者中确诊肝外胆管结石患者96例,核磁胆成像疾病检出率93.00%较腹部CT高(X2=7.2361;P

  • 标签: 腹部CT 核磁胆胰管成像 肝外胆管结石 诊断效果 直径≤8 mm结石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是分析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核磁胆管成像、腹部CT以及超声的应用和价值,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方法是选择我院收治的95例被疑似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使用上述三种方式进行检查,统计检出率并且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是采用腹部超声检查方式,检出率是39.58%,采用腹部CT检查方式,其检出率是47.92%,采用核磁胆管成像检查方式,其检出率是6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磁共振胆管成像技术(MRCP)联合血清CA19-9水平诊断恶性胆道梗阻价值。方法 以2021年4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于院内75例胆道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25例,恶性组50例,观察MRCP与血清CA19-9联合诊断结果。结果 病理结果证实良性50例,恶性25例,MRCP诊断准确率78.67%,灵敏度72.00%,特异度82.00%,均低于联合血清CA19-9诊断的97.33%、96.00%、98.00%,差异显著(P<0.05)。良性患者CA19-9水平为(30.25±5.15)U/ml,与恶性患者的(235.42±20.42)U/ml对比较低(P<0.05)。结论 联合应用MRCP与血清CA19-9水平能够为胆道梗阻鉴别诊断提供精准参考。

  • 标签: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 血清CA19-9 恶性胆道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腹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患者腹腔淋巴结MRI资料,比较良、恶性淋巴结相对信号强度(RS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40例共计139枚淋巴结,良性81枚,恶性58枚。139枚淋巴结全部为DWI高信号,128枚呈ADC低信号,11枚呈等高信号;良、恶性淋巴结平均ADC值分别(1.359±0.212)×10-3mm2/s和(0.960±0.26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I分别为(3.144±1.587)和(5.603±1.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成像可作为腹部淋巴结检查及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腹部 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诊断及其与CT诊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价值。方法:选26例经病理穿刺或临床手术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MR及CT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26例患者中,MR清楚显示病变者有25例,CT清楚显示病变者为22例,在外生型、管内型、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MR的检出率分别是100.00%、80.00%、100.00%,CT的检出率分别是92.31%、60.00%、87.50%。结论: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检查过程中,MR诊断与CT诊断均可清楚的展示出肝门胆管的扩张情况,但MR在诊断类型中的准确率相比CT诊断更高。

  • 标签: 肝门部 MR诊断 胆管细胞癌 CT诊断 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预防中的作用。方法60例行ERCP患者根据术后是否使用NSAIDs预防急性胰腺炎分为对照组(30例)和预防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ERCP成功率、检查结果、术后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以及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60例行ERCP患者,50例插管成功,成功率为83.33%(50/60)。其中胆管管均显影22例,胆管显影14例,管显影14例。预防组ERCP术后2、24h血清淀粉酶分别为(227.3±62.9)、(292.4±39.6)U几,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2±96.2)、(513.3±86.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30)比13.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s可以减少胰液的分泌量和降低酶的浓度,能够有效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预防医学 非甾体抗炎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在2021年4月-2023年5月接收94例胆总管结石高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Excel函数法分组,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实验组实施ERCP术治疗。结果:实验组肝功能水平更优,P<0.05;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RCP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均更显著。因此,可推广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治疗术。

  • 标签: ERCP 高龄 胆总管结石 肝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37例患者再行磁共振尿路成像将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CR图像和磁共振尿路成像检查的图像,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比较两者的图像,发现磁共振尿路成像检查优于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磁共振尿路成像能充分显示肾实质、肾盂、输尿管、膀胱及泌尿器官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磁共振检查时间相对较短,后处理功能强大,重建图像清晰,能够显示CR静脉肾盂造影无法显示的细节病变,特别对微小病变的检出率优于CR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但是费用相对较高,如排除费用的因素可取代CR静脉肾盂造影。

  • 标签: 磁共振水成像 静脉肾盂造影 微小病变
  • 简介:胃大部切除BillrothⅡ式吻合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方式,由于该手术方法使胃肠生理解剖结构有较大改变,因此对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操作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收集我科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行ERCP检查患者共47例,均为胃大部切除BillrothⅡ式吻合术后,对此类患者ERCP操作的方法、技巧和相关并发症做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 标签: BillrothⅡ式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胃大部切除 吻合术 术后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泌尿系梗阻应用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9例小儿泌尿系梗阻患儿,分别采用腹部磁共振成像、腹部超声(BUS)、静脉尿路造影(IVP)进行检查诊断,对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比对。结果MRU诊断小儿泌尿系梗阻准确率为100.00%,BUS诊断小儿泌尿系梗阻准确率为71.19%,IVP诊断小儿泌尿系梗阻准确率为79.66%。MRU准确率分别与BUS、IV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86、13.36,P<0.01)。结论MRU诊断小儿泌尿系梗阻准确率较高,安全无辐射,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尿路梗阻 磁共振尿路成像 临床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MR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在2015年7月-2016年10月期间进入我院23例非肿块型乳腺癌作为实验组,同期收集21例肿块型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了解病灶的MR形态学、ADC值。结果实验组的TIC类型以Ⅱ型平台型为主(73.91%),Ⅰ型、Ⅲ型分别为3例、3例,对照组TIC类型以Ⅲ型平台型为主(71.43%),Ⅰ型、Ⅱ型分别为2例、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6,P<0.05)。实验组ADC值范围为(1.089±0.299)×10-3mm2/s,对照组ADC值范围为(0.942±0.168)×10-3mm2/s,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MR诊断对乳腺癌的诊断有着良好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MR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通外科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26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有2例伤口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伤口裂开,经二期缝合治愈。行姑息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术后1个月内死于肝功能衰竭。据随访资料统计,行根治术的患者存活时间12—42个月,平均27个月;行姑息治疗的患者存活时间1—19个月,平均7个月。结论: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早期诊断低,治疗预后差,长期肝胆管结石刺激及继发感染是胆管癌发生的重要因素,提高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姑息性手术可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 合并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计80例,按照手术方式差异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LC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观察组实施ERCP联合LC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