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检测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D,SP-D)在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s)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以探讨SP-D在炎性肌病合并肺间质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方法测定46例炎性肌病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SP-D水平,并分析血清SP-D水平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相关性。结果 炎性肌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组血清SP-D水平(4.19±1.65)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36±1.1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性肌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组血清SP-D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SP-D可能参与了炎性肌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可能作为炎性肌病患者发生肺间质病变的早期检测指标。

  • 标签: 炎性肌病 肺表面活性蛋白D 肺间质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7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氧分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重症肺炎 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分别为94.29%、77.1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对患儿预后的恢复及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60例,按肺表面物质使用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初始剂量为70mg/kg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初始剂量为100mg/kg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FiO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氧分压(PaO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及用氧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PS次数及总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讨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实施100mg/kg肺表面活性物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水平,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用氧时间,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不同剂量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7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猪肺磷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PaO2、SaO2和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猪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和临床症状,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使患儿早日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猪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以肺表面活性物质为主要材料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观察其治疗现状,致力于寻找改善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病患临床指征的救治方案。方法笔者随机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05月-2015年05月收取并予以治疗的60例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病患,参照随机法方案将60例病患分成两个小组。实验组病患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为主要方案开展救治活动,对照组以机械通气治疗为主要方案开展救治活动。结果结果发现实验组病患在养合指数、住院时长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存在着差异(P<0.05)。结论基于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病患而言,选择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为主要方案开展救治活动可以改善病患肺部氧合基本功能,还能提升其预后质量。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治疗 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 机械通气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并辅以护理干预后的整体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纳入患儿一共具有44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给予统一编号后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n=22)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针对性护理(n=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整体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均相比常规组较好,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及针对性护理的干预对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整体效果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给予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表面活性物质对不同胎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疗效。方法:选自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200名,根据胎龄分为早期组80人、中期组60人和晚期组60人。对比并分析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于开始治疗时间,晚期组明显晚于早期组和中期组,而在初始剂量、总剂量和住院时间上,早期组使用的剂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中期组和晚期组,对于氧疗时间,早期组明显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对于最高吸氧体积分数和机械通气时间,晚期组明显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上具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表面 活性物质 胎龄 呼吸窘迫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行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和观察组(49例,行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的PaO2、PaCO2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6h、治疗后24h的PaO2检测值高于对照组,PaCO2检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间歇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肺超声评分评估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病情程度及评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60例NRDS患儿视为观察组,其中早期早产儿(胎龄<34周)21例,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23例,足月儿(胎龄≥37周)16例。另将同期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症50例视为对照组。全部患儿均给予呼吸支持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于治疗前后给予肺超声判断,对不同胎龄肺超声征象和评分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估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结果:对照组可见两侧肺野透明度较低,肺纹理增多、增粗、散在B-线及斑点状密度增深的阴影。观察组可见胸膜线异常、融合B线、肺实变、胸腔积液、肺滑动征消失。观察组治疗前肺超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不同胎龄患儿肺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临床综合诊断结果,超声诊断NRDS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33%(50/60)、85.37%(35/41)、89.47%(17/19),与临床标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胎龄NRDS肺超声征象不尽相同,依据超声征象进行评分,并观察对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的变化,有利于对病情的掌握,值得推广。

  • 标签: 肺超声 NRDS 胎龄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科NICU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NRDS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CPA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各临床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PH、PO2、PCO2及OI等临床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NRDS患儿给予CPAP联合PS治疗,患儿PH、PO2、PCO2及OI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NRD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采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肺表面活性物质)30例和实验组(鼻塞持续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30例。对比组间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参数指标。结果:本研究中,实验组的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持续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鼻塞持续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MTT比色法进行方法优化。方法 以 TF-1细胞为靶细胞,采用 MTT比色法测定重组生物制品的生物活性,并对其中 TF-1细胞培养液中胎牛血清浓度、裂解液种类进行优化。结果 胎牛血清对 TF-1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大,促进作用越强。但在生物活性测定时,胎牛血清会影响 TF-1细胞对重组生物制品的依赖性,对活性测定结果造成干扰,影响实验敏感性。裂解液 A和裂解液 B作用后,生物活性检测结果均在 80% ~ 150%之间,但裂解液 B溶解后不再出现沉淀,同时不会与残余的 MTT 发生反应,裂解液 B过夜作用后检测 A570/630nm及 R2值明显高于裂解液 A,且重复性好。

  • 标签: TF-1细胞 胎牛血清 MTT比色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环保生物组织透明在病理技术中的应用。方法 于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我院接治52名住院患者,分为常规组(25名)和实验组(27名)。常规组行二甲苯制片,实验组行新型环保生物组织透明制片。将两种制片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方法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常规组中12片优质(48.0%),7片良好(28.0%),6片较差(24.0%);实验组中17片优质(63.0%),9片良好(33.3%),1片较差(3.7%)。实验组优良率96.3%(26/27)显著高于常规组76.0%(19/25)。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新型环保生物组织透明剂 病理技术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