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 X 线成像(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 DBT )是乳腺 X 线检查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使用不同投照角度扫描来实现乳腺三维重建成像,由此来解决二维成像重叠的缺点。能够有效提高少脂肪腺体型 ( 如致密型、多量腺体型 ) 中乳腺病灶的检出率以及乳腺病灶形态特征,不仅降低了乳腺癌筛查的成本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降低了复查率。

  • 标签: 乳腺,断层融合,全数字化乳腺 X 线成像
  • 简介:摘要 :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 X 线成像(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 DBT )是乳腺 X 线检查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使用不同投照角度扫描来实现乳腺三维重建成像,由此来解决二维成像重叠的缺点。能够有效提高少脂肪腺体型 ( 如致密型、多量腺体型 ) 中乳腺病灶的检出率以及乳腺病灶形态特征,不仅降低了乳腺癌筛查的成本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降低了复查率。

  • 标签: 乳腺,断层融合,全数字化乳腺 X 线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中应用荧光素眼底造影、光学断层成像诊断的临床差异。方法:入组资料在院时间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共有老年黄斑变性患者102例,采取抽签分组,A组以荧光素眼底造影分析,B组开展光学断层成像,指标评估包括图像特征、其他数据。结果:A组、B组间在血管性色素上皮脱落疾病检出人数上对比无差异,P>0.05;其他疾病检出率:A组在脉络新生血管中检出较多,B组在玻璃膜疣、地图状萎缩疾病检出中检出较多,P<0.05。结论:荧光素眼底造影、光学断层成像诊断老年黄斑变性疾病各有优势,临床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对症诊疗方案,以保证疾病的诊断评估效果。

  • 标签: 光学断层成像 老年性黄斑变性 荧光素眼底造影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癌诊断的精确和可行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乳腺能谱增强(CESM)摄影和断层摄影(DBT)作为新兴的乳腺癌诊断方法,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将重点探究CESM摄影和DB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准确与可行,并对其优势和挑战进行探讨。

  • 标签: 乳腺癌诊断 CESM DBT
  • 简介:摘要目的为临床影像诊断学提供咽鼓管及周围结构的精细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数字化可视人体(Chinesevisiblehuman,CVH)头部数据集的基础上,按照常规头部轴位、冠状位以及咽鼓管长轴的倾斜轴位平面进行连续数字化重采样,采用连续追踪观察的方法,观察获得的3组薄层断层图像,研究咽鼓管及周围微细解剖组织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结果CVH数据集咽鼓管轴位、冠状位及倾斜轴位图像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各有侧重,在倾斜轴位断层上,双侧咽鼓管全长同时被显示清楚。结论咽鼓管及周围解剖结构精细复杂,在常规MRI和CT图像上难于精确辨认。CVH数据集咽鼓管轴位、冠状位及倾斜轴位断层解剖研究为临床进行咽鼓管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

  • 标签: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 咽鼓管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局部
  • 简介:【摘要】目的 翼腭间隙的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0名体验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头颈部的CT扫描,同时选择40例成尸头颈部作为对照组,沿着耳线支撑横断面,对比两组患者的翼腭间隙情况及周边结构解剖组织情况,检测翼腭间隙的宽径及长径以及它的面积。结果 经过临床相关仪器扫描后,鼻腔后内侧呈低密度、愕骨垂直板、蝶骨体呈高密度,两组在各个层面进行对比,无任何的差异性P>0.05。结论 经过了解翼腭间隙断层影像解剖,可以应用为翼腭间隙疾病诊断的主要标准,对临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日后推广且采纳。

  • 标签: 翼腭间隙 断层影像 解剖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近一年内(2021年01月-2022年01月)来院进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的40例病患,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与研究。其中一组为A组,为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另一组为B组,为病患加入常规护理之外的心理护理,并进行患者护理效果与满意度观察报告。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患者的各项实验观察数据(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均优于A组患者。结论:通过对两组实验病例的观察调研报告可知,对于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病患的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病患的护理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具备临床护理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开展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21年4月,将我院7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为参照组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针对研究组实施介入封堵手术治疗,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满意度、抗生素药物制剂使用持续时间、ICU科室滞留过程持续时间、住院过程持续时间,以及接受治疗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抗生素药物制剂使用持续时间、ICU科室滞留过程持续时间,以及住院过程持续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手术治疗,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传统开胸手术治疗 介入封堵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封堵手术患儿临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技术对并发症预防控制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4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动脉导管封堵手术患儿共计40例,根据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前后划分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对比两组患儿封堵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的意义。结果 通过研究对比,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封堵成功率均为100%,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优质护理技术针对动脉导管封堵手术患儿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保证整体手术目标的同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儿生命质量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动脉导管封堵手术患儿 并发症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并分析低视力产生原因。结果98例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中老年黄斑变性人数为17例,黄斑水肿人数为35例,糖尿病眼底病变人数为13例,视神经萎缩人数为8例,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人数为6例,黄斑板层裂孔人数为4例,视网膜脱落患者人数为4例,未有任何异常人数为11例。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是一种非接触的新型诊断技术,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的检测中能够迅速确定出低视力的原因,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白内障术后 低视力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底荧光素钠造影联合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荧光素钠造影、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查,以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单一诊断与联合检查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效能。结果:金标准显示,诊断结果为阳性53例,阴性27例。眼底荧光素钠造影结果显示,阳性50例,阴性30例。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显示,阳性52例,阴性28例。联合诊断显示,阳性54例,阴性27例。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眼底荧光素钠造影、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单一诊断(P<0.05)。结论:采用眼底荧光素钠造影联合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该疾病治疗的临床依据。

  • 标签: 眼底荧光素钠造影 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青光眼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于本医院眼科 2020年 1月 ~2020年 6月期间接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 3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本课题的研究组,另从相同时段来我院做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中随机抽取 30例为本课题的对照组。分别用深圳市斯尔顿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的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中央角膜厚度和房角开放距离。结果:研究组受试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房角开放距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两组受试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使用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可获得眼组织结构图像,并能够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中央角膜厚度、房角开放距离,在早期青光眼的检测与排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神经纤维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患者在恢复中展开综合护理干预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方法 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研究,共计选入病例 120例,为本院在 2019 年 1 月至 2019年 1 2月所接诊,随机抽选组中 60例,恢复中护理方案以常规模式展开,即对照组,余下 60例则展开综合护理,即观察组。分析护理效果。对比患者康复情况。结果 结合对两组康复期间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观察组均存在优势, 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干预运用到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患者恢复中,可降低患者康复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疼痛程度,有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胸微创封堵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USG、CT、MRI、SPECT、PET成为医学影像的主流1,这些影像技术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形态学基础是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研究人体不同方位断面上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他们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之间新兴的一门桥梁学科,是当代医学迈人影像医学时代的重要标志。身为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断层解剖学作为影像医学的基础学科,在我们今后的影像诊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成年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后左房大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成功施行封堵治疗的成年人继发孔型ASD患者49例,于治疗前,治疗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左右径及左房相关容积。结果治疗后2d及1、3个月,左房左右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左房左右径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6±4.78)mm比(34.63±5.60)mm,P〈0.05];治疗后2d,左房储蓄容积较治疗前减小[(30.84±4.24)ml比(32.43±4.30)ml,P〈0.05],治疗后3、6个月均进一步改善[(30.51±4.97)、(28.94±5.97)ml比(32.43±4.30)ml,P〈0.05或〈0.01];治疗前后左房主动收缩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d及1个月,左房被动排空容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左房被动排空容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10.28±5.51)、(10.27±4.82)ml比(12.31±3.51)ml,P〈0.01];治疗后2d,左房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左房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1.70±7.00)%、(45.47±5.23)%、(48.55±7.86)%比(37.39±4.84)%,P〈O.01]。结论成年人继发孔型ASD患者封堵治疗后左房形态及功能明显改善。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心房功能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