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12 月诊治的 103 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采集患者尿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分析其分布情况;对获得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耐药性。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出 103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 73 例( 70.87% ),革兰氏阳性菌 30 例( 29.13% );革兰氏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高;革兰氏阳性菌对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 结论: 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临床用药治疗需注意合理用药。

  • 标签: 泌尿系统感染 病原菌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12 月诊治的 103 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采集患者尿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分析其分布情况;对获得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耐药性。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出 103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 73 例( 70.87% ),革兰氏阳性菌 30 例( 29.13% );革兰氏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高;革兰氏阳性菌对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 结论: 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临床用药治疗需注意合理用药。

  • 标签: 泌尿系统感染 病原菌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探讨治疗对策,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统计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肝胆外科术后感染患者,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共分离细菌450株,分析所有细菌耐药性。结果:病原菌分布中,其中革兰阳性162株(36%),革兰阴性菌288(64%),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4%)肺炎克雷伯菌(18%)粪肠球菌(12%)屎肠球菌(10%)铜绿假单胞菌(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然很敏感,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霉素(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铜绿假单胞菌中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大于20%,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小于15%;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粪肠球菌对红霉素有较高耐药率,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都较低,其中屎肠球菌比粪肠球菌更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是肝胆外科术后感染主要病原菌,对于操作期间需要及时注意,并积极预防用药。

  • 标签: 肝胆外科术后 感染细菌分布 耐药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在新冠疫情防控下校园微生物气溶胶分布情况,为校园消杀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学复课和校园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沉降法对采用通风、84消杀、紫外线消杀措施的校园人员密集区域进行微生物气溶胶分布检测,与GB/T18204.3-2013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在新冠疫情防控下,75处检测结果中有73处菌落数皿,符合GB/T18204.3-2013合格标准,有30处菌落数≤4cfu/皿,符合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Ⅲ类和Ⅳ类环境菌落总数卫生标准。经过通风、84消杀、紫外线消杀措施的实施,校园整体微生物气溶胶分布明显下降,尤其是三种方式一并实施效果更为显著。结论:目前我校在疫情防控措施中采取的消杀工作行之有效,满足开学复课的环境卫生要求。 [关键词] 学校;消毒;菌落数检测;空气质量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 分析泌尿外科患者临床感染病原菌分布与感染因素。 方法 : 于 2018 年 8 月至 2020 年 3 月从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感染患者中抽选出 90 例展开研究调查,重点分析 90 例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 90 例感染患者的集中感染部位是泌尿系统,其次是生殖系统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率为 64.44% ,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最高;而革兰阳性菌的感染率为 35.56% ,导致医院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导尿管的使用、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使用等情况相关 。 结论 : 医院感染中泌尿外科的感染率最高,为了降低临床感染率,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病原菌产生,规范临床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安全康复出院。

  • 标签: 泌尿外科 临床感染 病原菌分布 感染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难治性癌痛患者中应用鞘内埋入输注系统联合无线自控镇痛泵的临床有效性。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经我院收治的重度癌痛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止痛方式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20例)和常规组(20例)。常规组对患者进行三阶梯类口服药物止痛,观察组应用鞘内埋入输注系统联合无线自控镇痛泵止痛,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与止痛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R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存在可比意义(P

  • 标签: 鞘内埋入式输注系统 难治性癌痛 无线自控镇痛泵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厌学案例,反思系统思考,经过临床实践,提供有效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激励护理干预对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 效果应用。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0 月 -2020 年 1 月于本院分娩的产妇共 100例,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组 50例,对照组 50例使用常规方法对产妇进行护理,观察组 50例在以上基础上进行激励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及阴道分娩率显著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观察组的产后出血率优于对照组的产后出血率,综合可知采用激励干预对促进自然分娩有很好的疗效。通过使用激励护理干预对促进自然分娩有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采用激励护理干预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的几率,同时,还能避免产后大出血、新生儿窒息死亡和延长产程的后果。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激励 护理干预 自然分娩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脑性瘫痪即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视觉、听觉、言语、行为及情感等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所采取的综合治疗方法很多,以运动康复为主,侧重于患儿功能改善,对患儿心理行为、认知、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等问题关注较少,患儿康复后仍然无法适应环境的要求。

  • 标签: 引导式教育 脑瘫儿童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方法选取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产妇 138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6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应用共同参与护理进行干预。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 P < 0.05 );研究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新生儿护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实施共同参与方式进行护理,不仅能够降低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还能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新生儿护理能力,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母婴同室 共同参与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互动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应对能力、自护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年1月至 2020年 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互动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应对能力(屈服评分、回避评分、面对评分)、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ESEA)评分]及神经功能[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结果 观察组屈服评分、回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自护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后,两组ES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E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互动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和自护能力,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转归。

  • 标签: 脑梗死 互动式健康教育 应对能力 自护能力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CRE )在本院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本院 2019 年 1月至 2020年 6月分离的 105株 CRE菌株,采用 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以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 , LIS系统和 WHONET软件 统计细菌分布情况 , 并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 105 株 CRE,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 44株, 41.90%),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 35株, 33.33%),检出病区主要为重症医学科( 39株, 37.14%), 105株 CRE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对替加环素耐药率最低 ,合计为 1.90%。 结论 CRE 菌耐药性高,应加强对 CRE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 标签: 耐碳青霉烯 肠杆菌科细菌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PACS系统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缩写,意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它是应用在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影像设备中各种先进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技术的应用为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院的PACS系统于2013年投入使用,主要运用于MR,CT,DR,钼靶,超声,胃肠镜,DSA等设备。本文主要通过结合我院PACS系统的应用,论述PACS的优点以及PACS和HIS的融合。

  • 标签: PACS HIS 融合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全子宫切除术不同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行经腹部子宫全切术、经阴道子宫全切术以及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计 93例,均为 2018年 1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收治。并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其中 31例接受经腹部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的纳入 A组,接受经阴道子宫全切术治疗的 31例纳入 B组,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的 31例纳入 C组。对比这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从手术时间上比较, A组明显短于 B组与 C组,差异显著( p<0.05);从术后排气时间上比较, B组与 C组均短于 A组,差异显著( p<0.05);从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上比较, B组与 C组明显短于 A组,差异显著( p<0.05);从住院时间上比较, A组明显高于 B组与 C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全切术以及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子宫切除术 不同方式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 鸟巢护理措施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管理,提升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鸟巢式护理 新生儿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艾滋病是病死率极高的慢性疾病,目前,青年学生已经成为艾滋病毒感染高发人群 ,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能力令人担忧。因此,在青年学生当中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方法 :本项目旨在通过参与培训来帮助青年学生主动提高对艾滋病防治的正确认知,在信息充分、态度正确、观念更新的氛围中,帮助青年学生培养防艾的综合能力。结果:通过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普及正确的防艾观念和认知,能有效地减少艾滋病感染几率,同时引导全社会用不带歧视的眼光看待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结论:利用参与培训开展医学院新生防艾教育项目,让青年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和学习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提升学习的效果,引导全社会用不带歧视的眼光看待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防艾教育 参与式培训 医学院新生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鸟巢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11 月我院产科收治的新生儿 13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6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研究组应用鸟巢护理进行干预。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研究组新生儿出箱时间、睡眠时间低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鸟巢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提高新生儿家长的满意度,缩短新生儿出箱时间、睡眠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鸟巢式护理 新生儿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参与教学法在儿科护理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9月 ~2019年 9月 98名儿科护理实习生,并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9名。对照组实施传统带教方式,观察组实施参与教学方式,教学结束后对比两组学生带教前后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带教后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于带教前( P< 0.05)。结论:参与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水平,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儿科护理 参与式教学法 临床见习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鸟巢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所起到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本院出生的共 9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 n=45例)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 n=45例)采用鸟巢护理。了解两种护理方式下新生儿血氧饱和度、体温波动、睡眠时间及出暖箱时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体温波动、睡眠时间及出暖箱时间等指标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鸟巢护理方式对新生儿护理起到非常显著的应用效果,其能够为新生儿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鸟巢式护理 新生儿护理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