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PICC是临床上普遍使用的静脉治疗工具,PICC相关静脉血栓是PICC最严重并发症,且多数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了综述。

  • 标签: PICC 血栓 风险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CT检查对胃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武汉市七医院进行治疗的胃癌患者76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不进行分组,分别进行病理学检查和CT检查,其中以病理学检查作为检查金标准,评估CT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在胃癌的TNM分期中,患者T期检查准确率为94.73%,N期检查准确率为97.36%、M期检查准确率为97.36%,除T期检查率组间差异显著,可以构成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CT检查运用到胃癌患者的术前评估中,可以准备判断患者的分期情况,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胃癌 CT检查 TNM分期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牙周疾病属于当前一种沉默性的全球性流行疾病,其社会影响较大,疾病负担较重,由于牙周组织属于口腔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牙齿在口腔内部稳定存在,维持口腔正常功能的关键。成年人中,牙齿丧失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牙周病的影响,即使想要进行牙齿周围组织的修复,也必须考量存留牙周组织的支撑能力和储备能力。且牙周病一旦失控,可导致远隔系统器官病变,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这就需要尽早判定牙周病损情况,对牙周病损程度进行评估和检查,分析是否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采取什么手段进行治疗,以保障天然牙的稳定性。本文就口腔诊疗中牙周基本检查评估规范展开论述分析。

  • 标签: 口腔诊疗 基本评估规范 牙周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外科术后疼痛护理进行评估并对有效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104例手术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中的护理效果并进行相应评估和分析。结果从两组患者术后10d的数字疼痛评分法(DPS)评分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对提高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可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普外科手术 疼痛护理 护理评估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普外科术后疼痛护理评估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术后患者104例,随机分组,各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疼痛规范化护理,分析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结果 从两组患者术后10 d的数字疼痛评分法( DPS)评分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将疼痛护理运用在普外科术后护理中,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感。

  • 标签: 普外科术 疼痛护理 护理评估 对策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超声与钼靶摄影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021年收治的120例乳腺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乳腺钼靶摄影检查,对照组行乳腺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经诊断,观察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的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乳腺钼靶摄影相对于乳腺超声诊断,能够更加灵敏的诊断患者的乳腺疾病情况,探测患者的乳腺肿块边界诊断,早期癌变情况,提供更加有效的诊断,可推广。

  • 标签: 乳腺超声 乳腺钼靶 阳性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和结果。方法:本院于2020年12月开始针对医院感染控制应用护理管理,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20例为参照组,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20例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感染发生率5%,参照组患者感染发生率12.5%,试验组较参照组感染发生率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护理管理,可以降低患者感染情况的发生,加强患者的治疗保障,在临床上有可持续推广意义。

  • 标签: 感染控制 护理管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小儿骨科患者实施风险评估进行护理干预,分析其在小儿骨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跟踪2020年4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50例骨科儿童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对比风险评估前后骨科儿童危险概率的发生情况,并通过不同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后,可以有效地降低骨科护理工作中的医疗隐患发生,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更大程度的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发展。结论:通过对小儿骨科患者实施风险评估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更有效的开展护理工作,具有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小儿骨科护理 风险评估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寻找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将某三甲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主诊或其他诊断中带有感染性休克出院病例资料401例,经过筛检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有332例,利用统计学工具,先单因素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在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诊断感染性休克24小时内血胆碱酯酶、动脉血乳酸、氧合指数、SOFA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诊断感染性休克24小时内血胆碱酯酶、动脉血乳酸、氧合指数、SOFA评分是评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预测价值最高,血胆碱酯酶预测价值最低。

  • 标签: 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回顾性分析病例对照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 2002( NRS2002) 在下肢骨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 2018年6月~ 2021 年6月收治的下肢骨折病人168 例,术前应用 NRS2002 量表对病人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将病人分为无营养风险组 88 例(NRS2002<3分)及存在营养风险组 80例(NRS2002≥ 3分),比较两组病人血清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血红蛋白( Hb) 等水平差异,同时对营养风险组部分病人给予饮食支持干预,分析营养干预对营养风险病人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营养风险组病人血清 TP,ALB,Hb 水平均低于非营养风险组( P<0. 05) 。营养风险组中接受饮食支持的病人干预后血清 TP,ALB,Hb 水平高于非营养干预组( P<0. 05) ,而术后贫血、骨折愈合不良、肺部感染、肌无力、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营养支持组( P<0. 05) 。结论:NRS2002 在下肢骨折营养不良高危人群筛选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通过对下肢骨折营养不良风险人群进行饮食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营养状况,降低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营养风险筛查 下肢骨折 营养支持 并发症
  • 简介:【摘 要】目的:从实际出发,就药物宣教持续改进中品管圈(QCC)的应用价值进行详细评估与讨论。方法:于2019年10月7日至2019年11月10日,对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肺结核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并将其与于2019年5月13日至2019年6月9日,我院未接受品管圈活动的52例肺结核患者进行比较,该组患者设为对照组。分别就两组患者服药宣教知晓人数进行比较、同时对药物宣教持续改进中品管圈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详细评估。结果:活动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宣教知晓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模式实施,能够大大提升患者对服药宣教的知晓概率,同时药物宣教持续改进的实施,可以有效拉进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积极推动医院健康发展。

  • 标签: 品管圈 药物宣教 改进 应用价值 评估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比较不同内固定疗法在跟骨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在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来我院的跟骨骨折患者90例进行研究分析。按照数字奇偶法把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见的“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疗法;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方法。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跟骨骨折病人而言,在对其进行临床治疗时,采取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比较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为跟骨骨折病人,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结束时间为下一年同期,共64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内固定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和外固定组(撬拨复位外固定方式),各32例,比较疗效。结果:外固定组手术指标情况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足功能评分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性关节炎方面,外固定组与另一组相比,数值较高,而在切口裂开并发症方面,数值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跟骨骨折病人而言,无论是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还是应用撬拨复位外固定方式,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均处于相对较为理想的状态。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撬拨复位外固定方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病人住院成本,帮助病人及家庭节约开支,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在远期治疗方式,所呈现的效果相对更为良好。

  • 标签: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撬拨复位外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脊柱骨折采用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观察不同影像学诊断效果。方法:将我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的脊柱骨折5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CT诊断和X线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效果。结果:一组和二组骨折线错位诊断出率、附件骨折诊断出率、总诊断出率对照中,一组分别为49.09%、20.00%、100%,二组分别是34.59%、9.09%、74.54%,(x2=20.077,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CT诊断效果优良,该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影像学诊断 脊柱骨折 CT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所有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抽取其中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00例健康体检者按照不同的采血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静脉采血操作,观察组则实施末梢采血操作,通过两种不同的采血方式,对比分析两组健康体检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的RBC、WBC、PLT、HCT、HGB和MCHC等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MCV和MCH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呈现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不同的采血方法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其标本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出现差距,这次将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两种采血方式进行采血检验,结果的差异性非常明显,静脉采血比末梢采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明显高很多,说明,通过静脉采血的方式进行检验具有更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