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能量释放中温度与阻抗监控的作用进行比较资料抽取住院经RFCA治疗的患者182例,方法观察使用温控电极与非温控电极在消融中与功率、时间、成功率及复发率的关系。结果左侧旁道102例,右侧旁道65例,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15例。其中90例患者使用温控电极(温度监控)进行消融,92例患者使用非温控电极(阻抗监控)进行消融。其中使用温控电极患者中1例复发(温度值低于有效温度50度),使用非温控电极的患者中3例复发(阻抗值与成功者相近)。消融中两种电极的应用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在射频消融中,使用温控电极比使用非温控电极效果更好、复发率更低。

  • 标签: 温控电极 非温控电极 消融
  •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方法110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主动电极组60例和被动电极组50例,主动电极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被动电极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两组植入前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及电极植入即刻及随访过程中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结果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显著延长(P〈0.01),组间差异显著(P〈0.01)。主动电极组在术后即刻起搏阈值较被动电极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测试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起搏应用可行而稳定。

  • 标签: 起搏电极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I.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监护电极片的不同安置方法的图像效果。方法采用三组心电监护电极片安置方法各70例,性别随机,年龄都在21-93岁之间,对心电监护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采用三组方法心电监护图像清晰度有差异。结论采用第一组的安置电极片即左右锁骨中线与第二肋弓交界处,左肋弓下缘以下部位的区域,能保证心电监护的效果,更好的为临床上全面观察病情提供保证。

  • 标签: 心电监护 电极片 不同位置 效果观察
  • 简介:应用氟电极测氟在卫生学中应用十分广泛。该法不需分离溶液中大量干扰离子,便可直接测定,并在广泛的浓度范围(1×10-1~1×10-8MF-)内呈现能斯特响应,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干扰因素少等优点,其设备及分析手段较为简单。现多采用高阻抗输入的数字式离子酸度计与之配合使用,更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该法已为广大化学分析工作者

  • 标签: 能斯特响应 电极法 干扰离子 酸度计 分析工作者 高阻抗
  • 简介:氟具有防龋齿作用,广泛用于牙膏及漱口水中,牙膏配方中加入氟大多为价廉的无机氟离子,如氟化钠、氟化钾、单氟磷酸盐等,目前国内尚无对牙膏中氟离子浓度测定的标准检验方法,本文参考[1],首次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牙膏中氟离子浓度的测定进行探索.

  • 标签: 牙膏 氟含量 离子选择电极法
  • 简介:目的研究氟离子电极法测定生物体(鱼肉)中的氟,探讨氟检测的适用方法。方法在生物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进行消解。通过对生物样品处理获得使用液,再经氟离子电极法测定样品浓度。结果在126℃/0.147Mpa压力下消解40min,所得结果相对标准偏差<5%,回收率在90%~102%。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易于操作。

  • 标签: 生物体 样品前处理 测定
  • 简介:摘要总结84例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两种不同的穿刺插管,行气囊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经验。按Seldiger方法行静脉穿刺置管,按Swan-Ganz球囊导管操作方法推送气囊电极导管,在X线透视条件下,根据室性早搏的出现或体表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进入右心室,行右心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84例全部获得成功,其中左锁骨下静脉76例,右颈内静脉8例。两者开始穿刺至起搏成功时间3~10min,起搏效果肯定,起搏时间2~15天。术后胸片证实导管头位置与体表心电图图形定位的部位完全一致。除5例电极移位外,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脏穿孔、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除4例死于原发病外,余均痊愈出院。结论本方法创伤小、安全有效、无需X线引导,值得急救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脏起搏 临时 球囊电极 急症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护理人员对永久起搏电极拔除患者的术前术后的专业和精心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并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截止2017年8月63例永久起搏电极拔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与观察。结果全部病例中仅3例拔除失败,出现严重并发症者3例,所有患者均无死亡。结论术前术后密切的病情观察及精心护理,可及时发现并预防相关并发症,进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起搏器 电极拔除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30例有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另回顾性选择2006~2007年30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等情况。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长于被动固定电极组,但无统计学意义,X线曝光时间长于被动固定电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P<0.01有统计学意义。起搏阈值、感知、阻抗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均无明显变化,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安全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主动固定 螺旋电极 右室间隔部起搏
  • 简介:摘要:癫痫手术的难点以及重点在于确定癫痫病灶的位置,而正无创法并不能精确的定位癫痫病灶,在手术前于患者颅内置入电极,并进行视频脑电监测,这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提升难治性癫痫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选择于我院在近两年间(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入的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研究,入选患者均给予颅内电极埋藏技术加以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难治性癫痫颅内电极埋藏视频脑电监测护理措施。

  • 标签: 难治性癫痫 颅内电极埋藏 视频脑电监测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一次性电极片在ICU病人最佳的更换时间。方法:选择入住ICU的2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h更换一次,对照组48h更换一次,观察出现变化的为阳性反应。结果:48h更换一次性电极片,电极粘合,监测干扰及皮肤受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8h更换一次性电极片在ICU中更优化。

  • 标签: 一次性电极片 ICU病人 更换时间 阳性反应 皮肤受损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移位的发生。方法以3例起搏器术后电极移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PDCA循环对起搏器术后电极移位问题进行现状评估,找出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加以实施、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结果经PDCA循环,提高护理质量后,3例电极复位术后患者均未发生电极再次移位。结论PDCA循环可有效找出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移位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从而减少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移位的发生。

  • 标签: PDCA循环 起搏器电极移位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理疗电极贴片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的状况。方法16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腹泻理疗电极贴片并通过经穴脉冲治疗仪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泻理疗电极贴片经皮给药辅治小儿秋冬季腹泻效果明显,无痛苦,无不良反应,值得推行于临床。

  • 标签: 小儿秋冬季腹泻 经皮给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新生儿损伤的危险因素,保证新生儿在心电监护使用中的安全。方法将心电监护仪电极线路从保护套中穿过,连接电极片,按心电监护操作程序使用。观察患儿情况。结果患儿未发生因导联线缠绕所致的机体伤害和皮肤压伤。结论保护套的使用给监护室内新生儿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箱内环境,并且使箱内环境看起来更加整洁、美观,值得推广。

  • 标签: 电极线路保护套 新生儿 心电监护 应用 体会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