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有些妇女每当月经来潮时,可同时出现流鼻血,与月经一样很有规律性,这就是常说的倒经,医学上叫“代偿性月经”。倒经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出血的部位有鼻、眼、胃、肠、膀胱、肺、皮肤等。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可以出现鼻、眼出血,大便

  • 标签: 眼出血 流鼻血 子宫内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出道室性早搏定位应用体表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共计60例,分别计算V2导联R波振幅指数以及时限指数、V2导联移行指数,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SV2/RV3 指数,分析与射频消之间的关系。结果:应用V2导联R波振幅指数、V2导联移行指数对照,实施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于胸部引线移位区、SV2/RV3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论:应用V2导联R波幅度指数、时间指数和V2导联的移位指数可实现疾病鉴别。

  • 标签: 体表心电图 流出道室性早搏 定位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综合征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创伤性,能反复多次进行,不仅能显示病变血管的解剖表现,还能反映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而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综合征 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安置永久性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主动电极组),20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比较两组近期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各参数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试验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RVOTS起搏心室激动的电同步性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改善患者近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 心室电同步性 近期心功能指标
  • 简介:目的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应用Carto系统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85例RVOT起源的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VT/PVCs)患者行RFCA治疗,患者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0.5±12.3)岁,病史3~22年,平均病史7.2年。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现左束支阻滞,其中Ⅱ、Ⅲ、aVF导联呈高R波,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为5342~52460/24h,伴或不伴室速。应用激动+起搏标测成功判定消融部位。18例患者尝试应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149例RVOT偏间隔部,36例偏游离壁。绝大多数病例通过激动标测最早心室激动时间(EVA)距离体表QRS时间(EVA-QRS)为(32.6±9.4)ms,同时结合起搏标测成功进行消融。在4例复发病例中8mm头端消融导管或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较4mm头端消融导管更具优势。在2个月至8年的随访中,4例(2.1%)复发,在重新手术后获得成功。应用Carto系统标测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传统的激动+起搏标测下,RVOT起源单形态VT/PVBs的RFCA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低复发率。Carto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性 导管消融术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胃、食管粘膜活瓣式三吻合治疗食管中上段癌的手术方法,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共对136例中上段食管癌行颈部胃、食管粘膜活瓣式三吻合术。结果术后全组无死亡病例,出现吻合口瘘1例(0.74%),吻合口狭窄2例(1.47%),轻度胃食管返流5例(3.7%)。结论粘膜活瓣式三吻合术具有优异抗返流功能,可有效防止食管癌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并能减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并发症。

  • 标签: 食管癌手术 粘膜活瓣 胃食管返流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胎儿颈部透明超声筛查。方法对产妇进行超声筛查,并进行诊断。结论胎儿NT增厚,是染色体异常(尤其是21-三体)、多种胎儿畸形及遗传综合征的常见表现。胎儿病变及不良妊娠结局的流行率随NT厚度的增加而呈指数上升。然而,若胎儿NT介于第95及第99百分位数之间,出生无严重病变的婴儿的机会超过90%;若NT介于3.5~4.4mm则约为70%、NT4.5~5.4mm约50%、NT5.5~6.4mm间为30%、而NT6.5mm或以上则仅为15%。

  • 标签: 胎儿颈部透明层 超声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部正中切两缝合法和传统的切口四缝合法的区别。方法通过对照试验将100例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两种方法的缝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恢复的情况。结果通过对这两种缝合方法进行缝合的患者的术后调查,采用两缝合的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液化、红肿、切口感染等病症为0例,采用四缝合方法的患者切口出现液化、红肿、切口感染等病症为5例,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部的正中切口,采用两缝合比采用传统的四缝合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小,所以具备了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腹部正中切口 两层缝合 四层缝合 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剖腹产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腹膜的可操作性和优点。方法从我院2006年以来收治的剖腹产病例中,随机抽取20例腹部横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腹膜的病例为观察组,另取20例采用传统腹部横切口缝合皮下脂肪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硬结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横切口剖腹产术后不缝合皮下脂肪及腹膜,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切口愈合率高,住院时间短,为患者减轻痛苦和负担,患者非常满意,故该术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剖腹产 横切口 不缝合皮下脂肪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诊治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方法,对120例腹痛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尿淀粉酶、粪便虫卵浓缩试验、腹部B超、结果腹内病变所致腹痛占71.4%,腹外病变所致腹痛占22.5%。结论引起小儿腹痛病因多种,以腹内疾病为主。诊断需结合病史、全面体检、并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

  • 标签: 小儿腹痛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角膜后弹力脱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8眼各种原因造成的角膜后弹力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引起角膜后弹力脱离的常见原因,前房注气后25例患者的28眼角膜后弹力脱离均复位,随访3个月后28眼角膜均透明。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PHACO)/ECCE+人工晶状体植入(IOL)术术中角膜后弹力脱离病例注入过滤空气气泡进行复位,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中角膜后弹力脱离病例注入黏弹剂于小梁切除部位并结合前房注入气泡进行复位,二者复位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白内障 青光眼 角膜后弹力层脱离 前房注气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分期扫描在小肝癌(smallhepatocellularcarcinoma,SHC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经过手术或穿刺病例证实的分期扫描CT征象。结果25例小肝癌患者共有30个病灶,病灶直径均小于3cm,位于肝左叶者有10个,肝右叶者有20个,平扫时肿瘤呈略低密度圆形、类圆形病变,部分为等密度;于增强之动脉期肿瘤内部呈多结节状之不同密度增强,肿瘤显示为高密度,门静脉期肿瘤内部强化程度下降,呈低密度征象,有假包膜者此期显示为肿瘤周围的高密度环。延时扫描后肿瘤仍为低密度,内部强化程度继续下降。少数病灶动脉期和静脉期实质均无明显强化,延时期呈低密度。结论CT多期扫描结果显示小肝癌特殊性表现多为肝动脉供血,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肝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副鼻窦64排螺旋CT低剂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60例疑诊为副鼻窦炎的儿童随机分成三组,固定管电压120kV,管电流分别设置100mAs(A组)、50mAs(B组)及20mAs(C组),获取2mm厚的轴位图像(标准算法和骨加算法)及0.625mm厚的冠状位图像。比较三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评价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结果三组图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较A组,B、C两组的CTDIvol和DLP分别降低了50%及80%。结论儿童副鼻窦64排CT扫描低剂量可以获得符合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信息,因而能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儿童 副鼻窦 低剂量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测量中老年患者的骨质密度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男女各100例年龄在55~75岁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椎体扫描,采用飞利浦内置软件进行T12~L5椎体、肌肉、脂肪的CT值测定得出骨密度测量数值,结果骨质密度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该测量方法简单、安全、准确性较高,检测结果对临床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16层螺旋CT 骨质疏松 骨密度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检查在胸部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胸部外伤螺旋CT扫描及三维肋骨重建诊断有肋骨骨折的影像资料。结果胸部外伤大部分为复合性损伤,在100例胸部肋骨骨折的病例中;肺挫裂伤52例;气胸16例;纵膈气肿8例;血胸40例;支气管断裂2例;皮下气肿16例;肩胛骨骨折20例;锁骨骨折12例;胸椎骨折9例;膈肌损伤3例;腹部并发症肝脏、脾、胰腺、肾脏损伤18例,腰椎椎体骨折25例,四肢骨盆骨折36例。经CT诊断的100例胸部损伤患者全部经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16螺旋CT能对胸部外伤患者可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能够及时、有效的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应作为胸部外伤诊断的首选方法和常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胸部外伤 三维肋骨重建 肋骨骨折 16层螺旋CT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