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予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随机抽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24例)及对照组(24例)。其中,对照组中病人选择常规方法;而观察组则是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式。对所选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效果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同常规方法相比,不仅疗效更佳,而且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近期内心脏的不良事件率等更少。

  • 标签: 老年病人 急性心肌梗死 冠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36例患者使用PCI治疗使用的护理效果来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来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结果此次研究的36例患者其梗死的血管得到了很好的疏通,冠状动脉缺血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心肌恢复较快。结论PCI手术治疗AMI疾病,临床中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患者并发症几率小,临床死亡率低,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效果非常优秀。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性。方法从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78例进行研究,并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各为39例,对比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心功能状况、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心功能状况、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其可有效提高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及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性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接受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35%)优于对照组(81.39%),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288,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

  • 标签: 急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再灌注心律失常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人。所有患者均在就诊30min内开始静脉溶栓,实验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将阿替普酶50mg溶于50ml专用溶剂中,先静脉推注8mg,剩余42mg在90min内滴注完毕。溶栓前后均给予一定量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先将150万U的尿激酶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然后于30min内滴完,随后进行APTT监测,并进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天2次。两组在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均进行8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中胸痛症状缓解和冠状动脉再通的人数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情况中,实验组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的临床疗效与尿激酶相当,但不良反应低于尿激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阿替普酶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途径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AMI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发病12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例,对其进行TRA-PCI治疗,记录血管病变情况、TRA-PCI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结果:22例AMI患者中,共放置支架24枚,1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86.7%。TRA-PCI成功率91%。术后拔除桡动脉鞘管加压包扎,无须停用肝素治疗,也无体位限制。1例出现前臂血肿,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桡动脉闭塞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TRA-PCI治疗具有血管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治疗的优点,安全可行,可作为AMI急诊介入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经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选取60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的QTd、HRV指标变化差异显著,对照组治疗后30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深远。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老年冠心病
  •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血运重建程度对人群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97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PCI术后患者的资料,按照血运重建程度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54例)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倾向评分匹配校正基线资料后,通过随访了解远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9预后的关系。结果-9完全血运重建组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组EuroSCORE、Gensini积分、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和3支病变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不完全血运重建组全因死亡率高于完全血运重建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完全血运重建组累积生存率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两组远期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完全血运重建可以降低远期死亡率,尤其是PCI术后2年完全血运重建获益显著。因此,应尽量实现完全血运重建,以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左心功能不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完全血运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接受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综合的护理干预。结果38例患者中有37例安全渡过危险期,死亡1例,死亡率2.6%。结论综合的护理干预可以配合介入治疗,提高AMI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中年男性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给予急诊介入治疗,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疗效对照中,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78.57%,组间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急诊治疗,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心律失常、便秘等症状,而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诊 治疗 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84%)明显高于对照组(58%),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几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再次休克、心力衰竭、诱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抢救成功率较高,且临床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心脏骤停 急诊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有机磷中毒病患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有机磷中毒病患4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有机磷中毒病患治疗的特点与临床表现。结果结果显示,通过有效的治疗,40例急性有机磷中毒病患,经过系统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达95.55%。呼吸道吸入和广泛皮肤接触中毒的病患治愈率为100%,口服中度病患的病情较为严重,死亡1例。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有机磷中毒病患及时、正确的采取洗胃,及早、足量、反复、持续正确使用长托宁,及时准确、足量的使用解磷,能够有效避免病患各种并发症的产生。

  • 标签: 机型有机磷中毒 长托宁治疗 阿托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介入治疗术后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10例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患者加强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对210例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中有5例次动脉途径失败改动脉途径获得成功,术中发生心室颤动3例,拔管时发生迷走神经反射2例,围手术期前臂血肿5例,未发生桡动脉闭塞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动脉途径行冠状介入治疗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在围手术期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加强动脉途径冠状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治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对比分析。方法归纳我院2012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以患者病情状况为依据进行分组。可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溶栓组,介入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69.05%、19.05%;溶栓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86.44%、10.17%。介入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不良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95.16%、4.84%;介入治疗组患者的整体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运用介入治疗,能在最大程度上解救受损的心肌,对心肌功能的改善,心室的重构具有明显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4例AMI合并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A组(存活组)20例与B组(死亡组)34例患者的治疗策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相关治疗措施。结果就A组治疗措施而言,16(80.00%)强化血糖控制,19(95.00%)双联抗血小板、15(75.00%)PCI治疗、18(90.00%)机械通气,B组以上措施采用比例依次为35.29%(12/34)、44.12%(15/34)、44.12%(2615/34)、55.88%(19/3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CEI/ARB、抗凝、乌司他丁等治疗措施与死亡无直接关联性(P>0.05)。结论予以AMI合并MODS患者强化血糖控制、机械通气等治疗策略可显著降低死亡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治疗
  • 简介: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易于护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但因患者手部血管限制,术后护理不当也会引起手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出现穿刺部位肿胀、麻木、发绀等并发症,

  • 标签: 斜坡枕 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CU护理路径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就诊于我院接受急诊PCI治疗的60例AMI患者,分为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对照组及按照CCU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的路径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就诊CCU后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路径组患者于CCU就诊后给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护理。结果路径组静脉通路开通时间及进入导管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路径组PCI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的护理中,按照CCU护理路径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就诊时间。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护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一般治疗,观察组给予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23例观察组中21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91.30%,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溶栓治疗疗效确切,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1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现状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初次成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接受随访的120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术后1年抗血小板治疗用药情况、影响因素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ac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1年,服用抗血小板治疗完全依从的患者有599名(49.8%),101名(8.4%)患者则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患者停药是自认为没必要和害怕副作用。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与年龄(OR=1.027,95%C/:1.005~1.048)、受教育程度(OR=4.206,95%C/:1.064~16.625)和合并疾病数量相关(OR=0.653,95%CI:O.450~0.947)。术后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PCI术后发生MACE相关(OR=0.203,95%C/:0.117—0.354)。结论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不良,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冠心病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措施。结果33例病例中20例发病6h内溶栓,成功18例,13例发病6h-24h内溶栓,成功9例,本组病例中死亡3例。结论早期规范的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尿激酶静脉溶栓能够明显改善心梗预后,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