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常可以引起肠梗阻,造成不良后果1。肠套95%为原发性,无具备病因,好发时间为3月-10月,90%发病年龄小于2岁,4岁后很少发病。发病原因不清,但常有诱发因素,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腹泻、病毒感染、天气变化等可能相关。5%为继发性肠套叠,常可找到病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肠管畸形、肠道肿瘤、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肠套叠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目前只要方法为透视下空气整复及超生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425例,复位成功率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肠套叠 灌肠 超声 小儿
  • 作者: 王轶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四川省南充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南充637000)【中图分类号】R8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43-01孕期对胎儿的胎心心音听诊是最早的胎儿监护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预防和减少胎儿死亡生产率、降低围产儿发病率上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胎心监测用其守护宝宝健康是全家人都应该普及的知识。1胎心监测发展历史胎心监测最早始于1818年,主要用耳朵贴近腹部来听到胎心;从1821年开始,木式听筒开始用于胎心听诊;上世纪50年代末,电子工业的发展,为胎心监测仪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就是从上世纪70-80年代起,各类型的胎心监测仪在世界各国开始迅速普及。1958年,美籍华裔Edwrd,Hon教授发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子胎心率评估》论文,在文章中首次阐明并解释了电子仪器记录瞬时胎心率及子宫收缩对产时胎儿窒息评估的重要性。此后,随着胎心电生理学的发展,以及集成电路、软件技术和胎心拾取技术的进步,现在的胎心电子检测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发展。2胎心监测的作用胎心监测是胎心胎动宫缩图的简称,是利用胎心率电子监护仪将胎心率曲线和宫缩压力波形可视化记录下来供临床分析的图形,是能正确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对胎儿没有危害,有需要的话,可以在家配置简易的胎心检测仪,自主进行检测。胎心监测能够连续观察并记录下胎心率的动态变化及胎儿受宫缩影响的状态。可通过这种方法在怀孕早期发现胎儿宫内急慢性缺氧、胎盘功能不全、脐带脱垂或隐性脱垂等危险状态,而且还可以检查胎儿宫内储备状况。但是这种判断胎儿宫内状态的监测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当产妇发生宫缩时,就不能听取胎心率,需要在宫缩停止30秒后才可以开始听取胎心;此外,宫缩时或宫缩刚过后的胎心率是无法准确判断的,也就难以鉴别这一阶段的胎心异常是生理性还是病性变化。但胎心监测仍然是最重要的判断胎儿在孕期健康状态的方法,需要准妈妈们不能因为麻烦而忽视对胎心的监测,需认真耐心的坚持。3胎心监测必备知识(1)胎心监测开始的时间孕妈妈在自身身体状况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在孕期第36周就可以进行胎心监护了,建议之后每周保持一次监测。如果孕妈妈在自身就有疾病或孕期出现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建议最好从孕期第28-30周开始胎心监测。(2)胎心监测前的注意事项孕妈妈在准备做胎心监测前,需特别注意以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药品本身就具有双面性,其一方面可以直接用于治病与防病,另一方面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促使患者出现生理、生化紊乱等不良反应,所以医院要想有效发挥出医院的使用价值,则需要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而本文也是就如何有效做好这一项工作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医院 药品 不良反应 监测
  • 作者: 张小燕徐普高郑富舟常晨马永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镇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甘肃庆阳 744500)  【摘  要】目的:分析镇原县碘缺乏病的监测结果,为与之相关的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在全县范围内抽取8-10岁非寄宿学生40人及20名孕妇,开展尿碘、盐碘含量检测和甲状腺检查,采集孕妇尿样和家中食用盐,检测尿碘含量和盐碘含量。结果:8-10岁学生尿样和家中食用盐样210份,盐碘含量检测合格163份,合格率为77.6%,学生群体中甲状腺肿大患者3名,肿大率为3.57%。孕妇尿样和家中食用盐各100份,碘含量检测合格91份,合格率为91%。结论:镇原县碘缺乏病监测结果与碘盐合格率及群众认知等多种因素有关。为降低碘缺乏病的发生率,碘缺乏病防控工作离不开各个机关的通力合作。  【
  • 作者: 孙维功刘艳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辽宁省瓦房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辽宁瓦房店 116300)  【摘  要】目的:探讨研究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及防治措施。方法:于2016年我市九龙街道居民食用盐样品中随机抽出100例后进行碘含量检测,然后在当地各阶段人群中(学生、孕龄妇女及孕妇)随机抽出200例作调查对象,后利用自制碘缺乏病防治知识问卷来评估其对知识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结果:2016年间,我市食用盐100例抽取样本中,检测合格率为95.00%,不合格率为5.00%;知识检测知晓率中,孕妇、育龄妇女及学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6.00%、91.00%、89.00%。结论:针对碘缺乏病问题,当地需全面落实碘缺乏病防控工作,通过加大合格碘盐的覆盖面积和加强居民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最大程度上提高社会群众知识知晓程度来降低碘缺乏病的危害性,以此保证人们生活饮食的安全性,为其身心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
  • 作者: 范红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北京市社会福利医院 北京 100085)  【摘 要】目的:了解医院消毒灭菌质量监测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方法:用现场采样和随机抽样检查的方法,对医院消毒灭菌质量进行检测。 结果: 2013~2017年医院室内空气消毒平均合格率98.60%、医务人员手卫生平均合格率96.47%、物体表面消毒平均合格率95.48%、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平均合格率99.85%、压力蒸汽灭菌过的无菌物品无菌率100%。 结论:2013~2017年医院总体消毒灭菌工作完成的很好。  【
  • 作者: 王志容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沙湾区葫芦镇卫生院四川乐山61400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9-01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的常见误区很多,例如不定期测量糖化血化蛋白、血压测定不定期等,这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利影响。1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误区1.1不定期测量糖化血化蛋白糖尿病患者对自己身体进行自我监测的项目很多,为了保障结果的准确,需要患者直接去医院进行监测,糖化血化蛋白的监测可以直接的反映出患者的两个月到三个月范围内血糖的平均水平,也可以通过其了解到自己身体内部的葡萄糖的代谢情况。医生可以以化验结果为依据,了解患者之前使用的保健方案是否存在效果,也可以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运动情况,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对患者的建议。还需要监测的目标该有其尿酮、尿糖,目前市面上虽然已经存在试纸,可以在家里自我监测,但是准确率无法得到缺乏保障。尿微量蛋白的检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在早期出现的一些损害可以进行测量,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时间为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如果患者本身就有肾脏方面的疾病,更加需要频繁去检查,对于其准确测量只有在医院化验室才能看到。尿酮是人体脂肪代谢产生的一种物质,如果尿酮的数据变高,患者可能就会产生中毒,甚至会造成昏迷。如果患者监测自己的血糖连续几次都在13.3以上时,就需要去医院检查。有部分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在空腹或者是饭后数据都比较正常,。就将测量糖化血化蛋白忽略,其实,患者在饭后或者是空腹测量的血糖只能代表当时那个时刻血糖情况,根本无法反映出某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总体程度。1.2血压测定不定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密切重视,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吃饭、饮食、尿量与体重,全身乏力情况,患者需要对自己心脏节律进行定期检查,观察自己的下肢浮肿情况、皮肤上是否存在溃疡等。糖尿病患者的部分化验指标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有很好的监测作用。患者在家里就可以去监测自己的血糖,通过检测明确自己的身体状况,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来对自己的饮食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稳定,在30天之内监测血糖的次数需要在五次到七次,血糖测量时间可以在空腹、餐后、夜间测量,一次只监测一种血糖。例如这一次是监测的空腹血糖,那么在几天之后就可以监测夜间血糖或者是餐后血糖。如果糖尿病患者比较特殊,是比较难控制的胰岛功能差2型糖尿病病人,就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病媒生物的监测,掌握其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制定合理的病媒生物防治方案提供依据,为病媒生物传染病的流行进行预警。蝇类旬平均指数为只/笼,优势种群为家蝇、麻蝇;季节消长呈单峰(7-8月份)。

  • 标签: 密度 季节消长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重庆市潼南区各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医院消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按照GB15982-2012对医院重点作业场所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抽样监测。结果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2.0%,室内空气合格率为80.2%,医护人员手合格率96.3%,使用中的消毒液合格率为98.5%。结论潼南区级及民营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质量较好,乡镇级医疗机构质量仍有待加强,应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院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和院感监测

  • 标签: 医疗机构 消毒灭菌 监测 分析
  • 作者: 杜乃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1期
  • 机构:      (辽宁省葫芦岛市解放军第313医院药械科 辽宁葫芦岛 125000)  【摘 要】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及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一年来出院病历随机抽取1000分病例,回顾性的对ADR报告率、报告类型、报告质量评估、报告时限进行整体调查评估,进行整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结果:我院ADR监测报告率 80%;漏报率20%;ADR监测报告类型一般病例57.14%,新的一般病例28.57%,新的严重的病例占14.29%;ADR监测质量报告评估,报告真实性占100%;规范性92.86%;完整性100%  ADR监测报告时限 ,一般病例报告和新发的严重的病例报告时限均达到100%。结论:有必要对医务人员进行长期的ADR监测相关专业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监测的认知宽度,是ADR监测工作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及时发现问题,严格按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确保用药安全。  【
  • 简介:摘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卫生监测和检验,但纵观我国疾控中心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程序不规范、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实践,探讨疾控中心卫生监测、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 标签: 疾控中心 卫生监测 检验工作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 简介:感染性休克即严重感染导致的循环功能衰竭,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常见的重症疾病之一,是重症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临床上以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疗费用为特征。在美国,每年有75万人发生严重感染,每年因此需要花费170亿美元。近年来,随着对感染性休克认识的加深,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氧代谢监测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循环功能衰竭 严重感染 重症疾病
  • 作者: 陈秀菊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5期
  • 机构:(无锡市锡山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江苏无锡214101)【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5-0255-01出生缺陷是影响出生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准确了解本区的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一步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今后不断完善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对我区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2018年度我区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分析如下:1监测对象和方法1.1监测对象在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全区3家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内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天期间发现出生缺陷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诊断性引产的胎婴儿)。1.2监测方法:由我区3家医院的妇保医生负责每月收集、核对并上报出生缺陷儿,包括:①在本区分娩的出生缺陷儿。②在本区出生的儿科医生体检发现的出生7天以内的出生缺陷儿。妇保医生核查每一例产妇的建册情况,分娩情况,管理情况,诊断标准按照江苏省三网监测统一标准,并填写出生缺陷个案表及登记表,每月上报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简称妇计中心)。每半年全区妇、儿保医师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人员对区内出生新生儿进一步核对,对上报数据全面查缺、补漏。区妇计中心每半年对数找据进行全面质控并抽查全区1/2乡镇进行现场数据核对,确保数据真实,准确[1]。2结果2.1一般情况:2018年度本区分娩总数为5066人,发生出生缺陷数1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55‰,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与2017年比较,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上升。具体情况见附表1。表1出生缺陷找找基本情况表年份分娩总数出生缺陷数出生缺陷发生率(‰)总数本地(比例%)外地(比例%)2017年77431910(52.63)9(47.37)2.452018年5066189(50.00)9(50.00)3.552.2出生缺陷的疾病构成及顺位2018年度出生缺陷数为18例,其中指、趾畸形6例,耳部畸形4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消化道闭锁3例,唇、腭裂1例,兽皮症1例,2017年度出生缺陷为19例,指、趾畸形7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尿道下裂1例,唇腭裂1例,耳部异常5例,其他2例,与2017年度相比有小幅度的变化3分析与讨论3.12018年我区发生出生缺陷18例,发生率为3.55&permil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为全面了解北京市居民家庭蟑螂侵害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全市居民家庭病媒生物控制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标(GB/T23795—2009)中3.1粘捕法,分别选择北京市城市核心区、城市功能扩展区、城市涵养区的居民家庭内蟑螂密度及侵害状况进行监测。结果2017年,全市共监测9950户居民家庭,布放粘蟑纸39800张,其中,阳性粘蟑纸2715张,阳性率6.82%,密度为0.165只/张。共捕获蟑螂6550只,全部为德国小蠊。有蟑居民家庭1421户,侵害率为14.28%。9月份的密度全年最高,为0.293只/张·夜,侵害率为19.57%。结论居民家庭中蟑螂的侵害情况较为严重,密度变化规律不显著,发展较为平缓,密度及侵害率均缓慢增加。

  • 标签: 居民家庭 蟑螂 监测 北京
  •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 HIV检测结果及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 EXECL数据库对 HIV病例数据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分析。结果: 2018 年 5076份血清检测中确诊为 HIV患者为 9例,总确认阳性占比为 0.18%; 2019 年共检测 5572份血清检测中确诊为 HIV患者为 12例,总确认阳性占比为 0.21%。结论:就当下我国整体的情况而言, HIV依旧处于低流行状态;而就表现特诊而言,均是以特殊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 HIV的检测结果,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检测,并定时开展相应健 康教育。

  • 标签: [ ] HIV 检测结果 感染者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睡眠呼吸监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从而研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行睡眠呼吸监测并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脑梗塞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塞并行睡眠呼吸监测病例98例,其中诊断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患者58例,同期未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例40例。结果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16例,40-50岁21例,51-60岁17例,61-70岁14例,71-80岁0例,80岁以上0例,其中轻度OSAHS20例,平均体重指数25.5kg/m2,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82%;中度OSAHS18例,平均体重指数27.4kg/m2,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74.7%;重度OSAHS20例,平均体重指数30.0kg/m2,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65.7%。NIHSS评分0分21例,1-3分30例,4-7分7例,8-15分0例。未合并OSAHS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40-50岁4例,51-60岁9例,61-70岁5例,71-80岁16例,80岁以上6例。NIHSS评分0分占27例,1-3分占12例,4-7分占1例,8-15为0例。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论合并OSAHS还是未合并OSAHS,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合并OSAHS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逐渐年轻化,以40-60岁年龄居多,且OSAHS严重程度与其体重、缺氧程度及NIHSS评分呈正相关。未合并OSAHS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较合并OSAHS组低,且NIHSS评分相对较低,预后较好。开展睡眠呼吸监测,能够有效的发现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并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睡眠呼吸监测 缺血性脑卒中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监测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区卫生部门2018年3月-2019年4月预防接种的疫苗开展回顾性分析。对接种者所发生的异常反应进行调查和分析。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接种疫苗进行统计。结果2018年3月-2019年4月一共接种13426例,发生异常反应率为0.83%。其中一般反应发生率为76.78%,异常反应发生率为14.29%,心因性反应发生率为8.93%;异常反应中接种疫苗有白破、HIB、麻风、水痘、麻腮风等。心因性反应为流感疫苗、卡介苗。没有出现疫苗质量问题和预防接种事故问题。接种后出现发热/红肿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血管性水肿、惊厥、过敏性皮炎、癔症、荨麻疹,各个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症状表现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进行了解后,加强监测,确保疫苗质量,规范工作流程,从而达到降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出现,提升接种成功率。

  • 标签: 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