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分析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预防及治疗措施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5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以颅内高压为主,包括视力模糊、呕吐、头痛、嗜睡、视神经水肿等,其中呕吐发生率最高(82.00%);50例患者存活率较低(22.00%),78.00%患者死亡,且死亡主要原因为严重感染并出血(42.0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正确评价及治疗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加强预防,是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关键,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白血病
  • 简介:摘要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而白血病细胞侵犯蛛网膜或蛛网膜临近神经组织而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即脑白病,医学上称脑膜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障碍,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正确细致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化疗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命期。

  • 标签: 中枢系统白血病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CNS感染患者46例,均行CT及MRI检测;观察组同时行脑脊液涂片及血病原菌培养。结果MRI的诊断符合率为86.96%,显著高于CT诊断的54.35%(P<0.05);CT诊断为CNS感染患者中的病毒、细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率分别为64.00%、24.00%、12.00%,MRI分别为37.50%、35.00%、27.50%,两种方法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对CNS感染的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CT,而CT对于病毒感染的诊断率优于MRI,将CT与MRI结合并配合临床病原菌检测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T 磁共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鉴别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接诊的76例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全部胎儿经分娩后随访或引产后尸检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畸形,对超声检查的具体表现及超声检查临床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76例胎儿中,73例(96.1%)接受引产,另3例(3.9%)继续妊娠后生产;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98.68%(75/76),误诊率为1.32%(1/76)。结论超声鉴别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准确率较高,且操作便捷,安全可靠,是产前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理想手段。

  • 标签: 临床价值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超声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肿瘤的MRI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原发性黑色素肿瘤患者42例为观察对象,均行MRI扫描,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枢神经黑色素瘤极易出现小血管侵袭,导致血管出血发生率增加,一般无明显钙化,少数肿瘤可能有囊变情况出现;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肿瘤MRI表现具有较高特异性,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黑色素肿瘤 中枢神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放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间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治疗方式对其进行分组,A组患者给予单纯放射治疗(11例),B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10例),C组患者(19例)给予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行比较,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期患者的生存率。结果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见,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94.7%)高于A组(81.8%)和B组(40.0%),同时,C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期分别为84.2%、63.2%、31.6%,也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式中,放射治疗发挥重要治疗作用,能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提高整体生存率。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放射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脑部肿瘤患者168例,均接受MRI检查和CT检查,对比患者的最终病理结果和两种检查结果,对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劣势进行探讨,结果病理确诊30例,MRI检查28例,CT检查24例,两种检查方法与最终病理结果之间的诊断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CT MRI
  • 简介:摘要磁共振的技术进步已经取得了解剖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并且提供了评价组织的生理和功能的方法。磁共振成像提供了无创、无辐射的研究人类大脑生理学的方式。利用这些新的成像方法,我们可以对疾病作出更具体的诊断,以及预测和评估疾病治疗后的反应。本文对磁共振较新的技术DWI、MRS、SW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普 磁敏感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L-17F基因多态性变异,HLA-A27表型与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探讨不同的基因表型变异对EV71感染患病率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1月-2013年11月EV71检测为阳性的急性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123例,根据病情轻重分成轻症组、重症组;提取患儿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组DNA,用序列特意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EV71感染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HLA-A27表型的多态性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一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IL-17F7488T/C位点的多态性。结果EV71感染患儿中HLA—A27表型阳性率(24.39%)与健康儿童组阳性率(11.8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9,P<0,05)。EV71中枢感染患儿位点IL-17F7488T/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x2=6.367,P<0.05),感染组IL-17F7488TT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儿童(X2=5.393,P<0.05);而轻症组与重症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A27(+)患儿中,EV71感染组IL-17F7488T/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X2=3.866,P<0.05),而在HLA.A27(一)儿童中,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A27表型、IL-17F7488T/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EV71中枢感染有关。

  • 标签: 肠道病毒71 HLA抗原 IL-17F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34例进行研究总结。结果3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29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5.29%。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在白血病的任何时期,鞘内注射化疗是预防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CSF)中VP1序列分子分型研究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胶州市人民医院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通用引物和VP1段分子分型引物分别对63例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CSF标本进行扩增,对VP1分型引物扩增阳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分型研究。结果采用通用引物经2次PeR检测急性期患儿的CSF标本共47例(47/63,74.6%)阳性,恢复期仅3例(3/57,5.3%)阳性。采用分型引物经2次PCR检测通用引物扩增阳性的47例急性期的CSF标本共3l例(62.0%)阳性,其中4例脑炎和20例脑膜炎进行了序列测定。测序结果通过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发现同一型别内序列同源性在97%-99%,不同型别之间同源性只有74%~76%,所有CSF进行病毒分离,11例(11/63,17.5%)阳性,阳性率明显低于VPl段分子分型的检测结果,除l例CSF标本病毒分离为ECHO7的患儿,通用引物扩增阳性而VPl分型引物扩增失败外,其余血清型别与VPI段分子分型研究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巨细胞病毒是儿童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最重要的病原体;采用通用引物所建的RTPCR是快速检测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方法;分型引物扩增VPl部分序列并测序,与GENBANK中的巨细胞病毒标准毒株进行对比,根据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进行巨细胞病毒分型,为巨细胞病毒的分型及巨细胞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诊断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 标签: VPl RT.PCR 巨细胞病毒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患者的临床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择取2008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79例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统计对比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79例患者中,中枢性疾病症状主要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约占69.62%(55/79);眼科病症主要是视力下降,约占73.42%(58/79);病变累及主要是传入系统病变,约占72.15%(57/79),各症状类型间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9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6.20%(76/79)。结论针对患者进行全面性的眼科影像学以及神经传入/传出系统等临床检查,能够准确、有效的对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从而及早进行治疗干预,极大的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 标签: 中枢性疾病 神经眼科病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性低钠血症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明确诊断中枢性低钠血症类型,区分治疗。结果全部患者低钠血症均得到纠正。结论中枢性低钠血症一旦确诊,应根据具体类型予补钠补液或限水等治疗,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严重者出现脑疝而死亡。

  • 标签: 颅脑损伤 中枢性低钠血症 鉴别诊断 观察与治疗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间的529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按照一定选取条件选出132例进行研究。将具有神经眼科临床特征的患者的病例记录完整,探索其病因,对神经眼科的主要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方法依据一定的选择方法在我院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全部529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的132名具有神经眼科病症的患者进行研究,并详细记录其有关资料,然后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在病人知情的情况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治疗。最后将所有者进行为期四个月治疗之前和之后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结果对529名患者经过为期四个月的治疗之后,身体都有所恢复,其中发生神经眼科病症的有25.0%,其平均年龄为55,视力有所恢复的为37例,持续下降的有35例,最多的体征是眼球运动障碍36例,眼球震颤32例。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神经眼科临床特征表现的有25.0%。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最多的神经眼科临床特征为视力恢复、眼球运动障碍或震颤、视力持续下降。

  • 标签: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神经眼科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方法搜集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出现神经眼科表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调查中,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513例患者中出现神经眼科表现的有占37.04%。神经外科患者出现最多的神经眼科症状有复视(52例)、视力模糊(48例)和视野缺损(43例),出现最多的神经眼科体征是眼球震颤(63例)和眼球运动障碍(52例)。导致神经眼科的神经外科主要疾病颅内恶性肿瘤(含原发性和转移性)51例,脑出血43例,颅骨骨折37例,颅内压增高33例,脑疝21例,原因不明确者5例。结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有37.04%的患者出现神经眼科表现。神经外科患者的神经眼科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视力模糊、视野缺损、复视、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出现神经眼科表现的神经外科疾病主要有颅内恶性肿瘤(含原发性和转移性)、脑出血、颅骨骨折、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等。

  • 标签: 神经外科 神经眼科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周围神经疾病主要指的是周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出现了结构和功能方面的障碍,在对这种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其方法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很多患者都在治疗的过程中进行了神经活检术,在手术之后,护理的质量对患者的恢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周围神经疾病行神经活检术患者的护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 标签: 周围神经疾病 神经活检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模式在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方法观察现代整体护理和传统护理两种模式在42例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观察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疼痛评分,睡眠时间、疼痛性质和情绪改变的影响,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组患者疼痛改善好于传统组护理组,睡眠时间明显长于传统组,而出现焦虑情绪的倾向亦低于传统组。结论整体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外周神经损伤性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损伤 神经痛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上肢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异感定位,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3.2±0.6)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1.3±1.3)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83.67%,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痛觉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能够降低对血管神经的损伤,且操作简单、有效,可保证麻醉的质量,促使麻醉医生实行准确的定位,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手术中,将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有效的鉴别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研究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在手术中的鉴别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关系,详细阐述了在手术中鉴别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意义,最后提出了鉴别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方法。

  • 标签: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手术中 鉴别 前言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周神经刺激器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麻醉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进行引导给予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外周神经组织的麻醉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后产生的并发症和恢复程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对麻醉效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麻醉的满意率,且麻醉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明显小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结论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的手术中有较好的效果,带给患者的痛苦小,可靠安全有效的减少了其它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在临床手术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外周神经刺激器 外围神经阻滞 麻醉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