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微生物席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发育环境和产物多样,对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对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微生物席”,要获取个单答案几乎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最为重要,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和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和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年轻分支学科现状和进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旋回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中,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上,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时期旋回频率曲线中峰值所在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上,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中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上,进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其峰值位置分析了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和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如何变成大气圈中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更进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则是系列阶梯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相联系,从而进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通过对扬子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古地理位置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22条区域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不同位置剖面的伸展、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并分析了伸展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新生代具有幕伸展特点,而且伸展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伸展主要是由盆地主边界断层伸展位移造成,主边界断层位移较大处伸展也相应较大;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分为始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3个时期,其中,始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渐新世发生在中北部,新近纪伸展较小,主要发生在中部。伸展时空分布受盆地构造变形、构造演化控制。始新世,NNE向沧东断层伸展位移控制盆地伸展变形主要因素,且沧东断层盆地南区伸展位移较大。渐新世,NNE向沧东断层盆地中北区伸展位移相对较大,同时盆地内部NNE向基底断层右旋走滑诱导NE向基底正断层对盆地伸展变形做出贡献。新近纪,盆地在后裂陷热沉降过程中NNE向基底断层仍然有右旋走滑位移,致使盆地中部发育NE向盖层正断层。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新生代 伸展量 时空差异性
  • 简介: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白垩统地层剥蚀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时期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各种构造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 标签: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 简介:切谷种常见侵蚀地貌,古今均十分发育,但是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发育切谷,无论沉积充填特征还是平面展布形态等多个方面都大相径庭。为此,作者依据曼宁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再结合分析北海盆地维京堑发育典型切谷实例以及前人进行相关水槽实验结果总结认为:地形坡度、基准面下降速率及幅度与切谷所侵蚀地层影响切谷发育模式最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控制了:(1)切谷弯度指数及宽深比,(2)切谷平面上发育密度及其规模,(3)与切谷伴生陆棚三角洲、陆棚边缘三角洲沉积厚度及展布范围。海侵过程中下切谷沉积充填类型及岩,受平均基准面上升速率及沉积物供应共同控制,根据沉积充填类型及岩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富砂型陆棚三角洲充填及富泥型河口湾充填两类。

  • 标签: 北海盆地 维京地堑 下切谷 主控因素 陆棚坡度 基准面变化
  • 简介:利用树木年代学中树木年轮方法,分析了六盘山地区油松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关系,发现研究区油松径向生长与该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响应分析基础上,重建了1900年以来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重建方程稳定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557。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序列存在较显著4-7年变化周期;1900午以来,存在4个比较明显气候较干旱时期,分别是1905-1916年,1918-1932年,1941—1946年和1955-1962年;同时存在4个气候相对湿润时期,分别是1900-1904年,1934-1939年,1948-1953年和1964—1973年。其中,最严重两次干旱期分别为1905-1915年及1922-1932年。

  • 标签: 树木年轮 相对湿度 六盘山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个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从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通过多种仪器分析,测定了胶州湾李村河河口区4个沉积物柱状样品有机碳(TOC)、酸挥发硫化物(AVS)及重金属元素活性部分(活性金属)含量,并系统讨论了其环境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胶州湾李村河河口区三角洲沉积物中有机碳、AVS和活性金属元素分布受与河口距离及沉积相带分布影响。近河口细粒物质沉积区域有机质受陆源控制,有机碳含量较高,AVS和活性金属元素含量高,活性铁含量AVS形成主控因素,同时AVS也是多数活性金属元素沉积物中主要赋存形态。而离河口较远区域,有机碳含量受海、陆双向物源控制,AVS含量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含量,两者含量均相对较低,活性金属元素含量也较低,多数金属元素(Cd、Cr、Cu、Mn、Pb、Zn等)主要以依附于铁形态存在。根据上述沉积特点,将胶州湾李村河河口区沉积环境划分为3类区域5种类型,分别是类区域中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二类区域中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问湾及三类区域中前缘席状砂。

  • 标签: 胶州湾 有机碳 酸可挥发硫化物 重金属元素 环境响应
  • 简介: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最重要勘探开发层系,岩溶作用则是形成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关键因素之。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岩溶分类方案不统、岩溶术语界定不清楚、生产应用难度大现状,作者分析了奥陶系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时期岩溶储集层特征及岩溶发育程度差异性,依据岩溶成因及主控因素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分类,划分出风化岩溶、礁滩体岩溶和埋藏岩溶3大类,其中风化岩溶又分为潜山岩溶和层间岩溶2个亚类。研究指出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潜山岩溶塔里木盆地重要勘探岩溶类型,并以构造运动为主线将奥陶系岩溶划分为5期,开展了不同类型岩溶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指出了3种重要类型岩溶勘探思路。此次研究统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分类及期次,对勘探开发生产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指导,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及实践应用意义。

  • 标签: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岩溶分类及期次 礁滩体岩溶 层间岩溶 塔里木盆地
  • 简介:目前储集层分类方法多数只是从储集层物性特征角度进行分类,而没有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进行分类。通过利用分析化验资料、钻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对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Ⅱ油组(L_3Ⅱ油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并对储集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L_3Ⅱ油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成岩相主要识别出泥质杂基充填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强压实致密相3种成岩相;裂缝相则以无裂缝相为主,局部可观察到高角度和网状裂缝相。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者叠加对储集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泥质杂基充填相—高角度裂缝相等9种不同岩石物理相。根据不同岩石物理相特征,总结归纳出了Ⅰ类好储集层、Ⅱ类中等储集层和Ⅲ类差储集层共3类储集层,实现了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角度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和评价。

  • 标签: 岩石物理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储集层分类 乌石凹陷东区 流三段Ⅱ油组
  • 简介:基于对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碎屑岩分析化验资料,结合该区古水系与古地貌特征,从岩样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与ZTR指数及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等方面,对古近系沙河街组亚段(沙亚段)沉积物源方向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蠡县斜坡古近系沙亚段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斜坡西南部和北部,其中西南部物源区主要位于太行山隆起,沉积物分别由古大沙河经由斜坡南部及古唐河越过高阳低凸起运移进入斜坡,主要物源;北部物源主要来自牛驼镇低凸起,次要物源。西南部物源与北部物源交汇于蠡县斜坡东部西柳地区。

  • 标签: 蠡县斜坡 古近系沙河街组 古水系与古地貌 重矿物组合 沉积物源分析
  • 简介:伊通堑位于吉林省中部,属佳-伊南段,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其西北缘为主控断裂,而东南缘为补偿极性断层.主控深大断裂和狭长盆地分布使得该地堑构造和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多个小断陷盆地.莫里青断陷其中个主要含油气二级断陷盆地,其沉积盖层主要为古近系,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水下扇沉积体系.油气主要分布双阳组不同沉积体系中.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岩相组合、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结构上均有较大区别.水下扇内扇、中扇和外扇随着时间变化平面上分布有很大变化,而西北边缘扇三角洲直保持不变.本区水下扇形成与构造、物源和湖平面变化等因素有关.控盆断裂长期活动使得双阳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大量水下扇,而物源供给规模决定着水下扇时空分布形态,直接物源形成扇体规模较大,间接物源形成扇体较小.

  • 标签: 吉林 伊通地堑 莫里青断陷 郯庐断裂 湖泊水下扇 沉积特征
  • 简介:赣北鄱阳湖地区塘剖面发育第四纪红土,自下而上可分为强网纹红土层、弱网纹红土层、微网纹红土层、均质红土层蜀黄土层。基于常量元素、粒度分析数据以及前人年代框架,初探塘剖面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1)塘剖面粒度组分均,常量元素含量相近,风化淋溶强烈。(2)塘剖面各地层间化学风化强度存在差异:蜀黄土层为初期去Na、Ca阶段;均质红土层为中期去K阶段;微网纹红土层由去K阶段向去Si阶段过渡;网纹红土层已完全进入晚期去Si阶段。剖面常量元素相对迁移能力为:Na2O>MnO2>CaO>P2O5>MgO>K2O>SiO2>Al2O3>TiO2>Fe2O3。(3)中更新世以来赣北鄱阳湖地区气候总体上由暖湿趋于干冷,期间伴随多个明显干湿旋回佐证强烈淋溶与干湿交替作用是网纹红土发育重要驱动因子。

  • 标签: 赣北 鄱阳湖地区 第四纪 常量元素 古气候演变
  • 简介:西藏荣玛地区尼俄玛山下二叠统曲组发育套重力流沉积组合,根据其岩、沉积构造和含化石特征等,该套沉积体系识别出了9种岩石类型、5种岩石组合类型,并分别将其划归内扇主水道—水道间、中扇分支水道—天然堤—水道间、外扇朵叶体—末端水道及深水玄武岩和泥岩4种微相组合类型,以及海底扇和深海盆地2种沉积相类型,证明研究区曲组属于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这结论与前人认为曲组属于滨浅海相认识完全不同,说明南羌塘盆地下二叠统曲区域上存在明显相变,即西部日土滨浅海沉积向东到改则—尼玛带逐渐变为半深海—深海沉积;证明南羌塘盆地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进入演化成熟期,但羌塘地块从冈瓦纳北缘裂解、脱离时间东西向并不致,东部早于西部;曲组大套深水黑色泥页岩及砂岩为代表重力流沉积广泛发育,说明其具有重要油气地质意义。

  • 标签: 岩石类型 岩石组合 曲地组 下二叠统 西藏荣玛地区
  • 简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干柴沟组上段(E2-3xg2)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为咸化背景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及矿物组分周期变化。区内储集层类型多样,以混积型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层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与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孔隙组合,储集层物性具有向上变好趋势。各类储集层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早—中期,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和溶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晚期,与地貌高部位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 标签: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
  • 简介: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快速发展,古地理学研究及古地理图绘制也面临新机遇与挑战,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基于单因素、单学科信息到基于多因素、多学科综合信息。新代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高精度古地理图绘制,与传统定性或手工绘制古地理图相比,涵盖学科信息广、涉及数据量大、图件精度高、叠加各种定量分析结果,未来古地理图绘制主流方向,并将成为定量古地理研究重要辅助手段。GBDB数据库庞大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数据资源,以及以剖面为核心数据结构,使其成为目前最适合开展定量古地理研究和古地理图绘制开放数据平台。作者收集、整理了华南435个剖面的综合地层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和专家厘定,绘制得到了华南奥陶纪凯迪晚期高精度古地理图。研究表明,凯迪晚期,扬子台上广泛发育五峰组黑色页岩沉积;扬子西北缘、西南缘、湖南中南部、扬子地区等沉积了其他岩相地层;华南南部大范围地区、四川中部等均已抬升暴露,缺失本期地层。总体来看,该时期华南呈现了三面古陆环绕浅水台地这古地理格局。

  • 标签: 高精度古地理图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GBDB数据库 奥陶纪凯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