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文中描述了产自广西桂林地区下石炭统黄金组下部颅形贝属一新种,桂林颅形贝(Cranaenagui—linensis)。新种以平直前结合缘和背壳上发育槽为特征。在4枚标本上发现保存有放射状彩色条带,表明该种当时生活在温暖海域浅水环境。对该属70个种地质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初步分析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早泥盆世欧美大陆西北缘老世界区,之后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北美地区为中心,经历了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和早石炭世2次比较明显辐射演化、迁移扩散高峰和晚泥盆世晚期1次严重衰退。第1次高峰是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该属生物多样性达到巅峰,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欧美大陆之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华南板块等;第2次高峰是早石炭世,该属生物多样性虽不及前一次,但获得了最广泛地理分布,不仅在北方大陆有分布,而且已进入到冈瓦纳大陆边缘。晚泥盆世晚期该属1次严重衰退显然与F/F灭绝事件有关。早石炭世之后,该属进入衰退阶段,最终在二叠纪初灭绝。

  • 标签: 颅形贝属 腕足动物 彩色斑纹 黄金组 石炭纪 泥盆纪
  • 简介:华南上扬子区中部-上寒武统白云岩大量发育,形成于特殊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但其沉积环境和成因上存在争论。基于细致野外和室内沉积学研究,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上寒武统覃家庙群、三游洞群划分出8个岩相类型和3种沉积旋回类型,主要沉积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潮下带和页岩盆地环境。采用沉积旋回叠置方式和Fischer图解方法,分析了上扬子区-晚寒武世可容纳空间变化历史,识别出18个四级旋回和7个三级旋回,并初步建立了高频海平面变化曲线。-晚寒武世沉积相时空间展布规律表明,扬子台地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经历了从页岩盆地(或深潮下带)到浅潮下带环境演变,沉积类型从较深水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变化为较浅水碳酸盐沉积。、晚寒武世扬子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与全球性沉积特征表现一致,反映了该时期独特全球“超暖期”气候和台地内部较高盐度古海洋条件。

  • 标签: 上扬子区 中-上寒武统 白云岩 沉积环境
  • 简介:奥陶世克里摩里期,鄂尔多斯西部地区为镶边陆架碳酸盐岩台地,自东向西依次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缘斜坡-斜坡脚、广海陆棚和深水海槽相带,从浅水区经由碎屑流搬运来块状钙质角砾岩在台缘斜坡-斜坡脚相带集中堆积,形成厚度不等透镜体夹于正常深水灰泥石灰岩和泥岩。乌拉力克期发生较大规模构造运动,盆地东部整体抬升,西部边缘发生裂陷,沉积范围以同生正断层为界,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环境演变为相对闭塞深水斜坡-盆地,沉积-套富含笔石泥页岩地层,并不时有陆源克里摩里组垮塌石灰岩沉积物被带入盆地,形成数量不等多套角砾岩夹层。

  • 标签: 鄂尔多斯西部 钙质角砾岩 碎屑流 岩相古地理
  • 简介:晋东南陵川地区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遗迹化石发育,已识别出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常见遗迹化石包括Zoophycos,Helminthopsis,Planolites,Nereites,Chondrite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Palaeophycus和Teichichnus等,其中Zoophycos最为发育。依据遗迹化石组成、分布及产状特征,可建立4个遗迹组合:(1)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2)Planolite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3)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4)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对这些遗迹化石宿主岩石沉积特征分析表明,太原组灰岩遗迹组合分别产生于海湾-漏湖环境(遗迹组合1)、浅海上部(遗迹组合2)、浅海中部(遗迹组合3)和浅海下部(遗迹组合4)。基于遗迹组合特征和沉积特征综合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组合沉积环境模式,这一成果可为今后该区太原组煤与煤层气生成古环境研究提供生物学信息和基础理论资料。

  • 标签: 遗迹组合 沉积环境 太原组 沁水盆地
  • 简介:由于对地球表层环境和大气环流形式产生了明显变化,青藏高原在新生代持续快速隆升过程,就成为重要而壮观全球变化事件之一。对该事件关注与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科学概念和成果,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争论。发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即甘肃省酒泉地区新生界风成砂岩及其相关沉积,代表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过程造成环境变化特殊沉积。它们包括:(1)古近系白杨河组底部风成砂岩,代表了受到印度夏季季风控制炎热干旱环境产物;(2)新近系疏勒河组下部风成砂岩,表明了继续受到印度夏季季风控制潮湿气候背景沉积;(3)第四系玉门组冰水沉积风成砂岩透镜体,表现为冬季季风(或盛行西风)形成寒冷气候下风成砂岩。因此,研究区域新生界风成砂岩,成为窥视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沉积学响应,为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过程提供了重要思考线索。

  • 标签: 风成砂岩 酒泉地区 新生界 沉积学响应 青藏高原隆升
  • 简介: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重建了清代江苏省冬季逐年冷暖等级序列,并利用Morlet复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2个冷时段(1644—1730年、1821—1900年)和1个暖时段(1731—1820年);(2)重建冷暖等级序列存在多尺度下周期变化特征,其中有较明显周期变化尺度是38~42a、18~20a、13~15a和8a,38~42a和8a特征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相对具有全域性,18~20a尺度周期变化在1690-1790年之间比较明显,13—15a尺度周期变化在1720年之前和1830年之后比较明显;(3)重建序列第1主周期为42a,第2、3、4主周期依次是20a、8a和3a;在42a尺度下,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可划分为6个偏冷时段和6个偏暖时段。

  • 标签: 清代 江苏省 冷暖等级序列 小波分析
  • 简介: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古地理位置在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沉积一构造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新认识和FZ4、FZ5断层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特点,并将方正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一始新世断陷期、始新世末挤压隆起期、渐新世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22条区域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不同位置剖面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并分析了伸展量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新生代具有幕式伸展特点,而且伸展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伸展量主要是由盆地主边界断层伸展位移造成,主边界断层位移较大处伸展量也相应较大;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分为始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3个时期,其中,始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渐新世发生在中北部,新近纪伸展量较小,主要发生在中部。伸展量时空分布是受盆地构造变形、构造演化控制。始新世,NNE向沧东断层伸展位移是控制盆地伸展变形主要因素,且沧东断层在盆地南区伸展位移量较大。渐新世,NNE向沧东断层在盆地中北区伸展位移量相对较大,同时盆地内部NNE向基底断层右旋走滑诱导NE向基底正断层对盆地伸展变形做出贡献。新近纪,盆地在后裂陷热沉降过程NNE向基底断层仍然有右旋走滑位移,致使盆地中部发育NE向盖层正断层。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新生代 伸展量 时空差异性
  • 简介: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阿合奇-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下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早石炭世及之后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古亚洲洋在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 标签: 西南天山 放射虫硅质岩 古特提斯 南天山洋 古地理构造演化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一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一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标志;区域金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寒冷期具有明显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年尺度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共和盆地 风成沉积 微量元素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 简介: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表层沉积物100个站位样品中共发现有孔虫21属36种、介形虫16属20种。优势种组合分别为Ammoniabeccarii—QuingMefocH尻n口aknerianarotunda—Cavarotaliaannectens-Elphidiumadvenum和Neomonoceratinadelicata—Sinocytherideaimpressa—Bicornucytherebisanensis。有孔虫及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均表现出“北低南高”,即口门低、向海高特点。样品中有孔虫和介形虫属种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盐度是影响该区有孔虫和介形虫分布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水动力条件,水深对有孔虫和介形虫分布也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控制性因素。由于受径流影响较大,河口湾北部水体盐度较低、径流动力较强,不利于有孔虫和介形虫生存,导致其丰度及分异度均较低。河口湾南部水体盐度升高,潮流动力较强,同时受众多岛屿屏障作用,环境较为稳定,有孔虫和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均迅速上升。

  • 标签: 黄茅海河口湾 表层沉积物 有孔虫 介形虫 去趋势对应分析 环境因素
  • 简介:物源分析可以反演河流系统演化过程,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影响。选择长江三角洲现代、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3个代表性时代沉积物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锆石u—Ph年龄谱系等分析,以揭示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江三角洲河口沉积物源变化。与末次盛冰期相比,全新世沉积物榍石、锆石含量较低,重矿物GZi指数较大,古元古代锆石含量较高,但白垩纪、新元古代锆石含量较低。这些特征表明全新世长江河口沉积物有更多源自上游地区物质,这种变化可能与流域受夏季风影响降雨量变化有关。初步分析认为,末次盛冰期研究区季风很弱,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下降,上游物质较少被搬运至河口;全新世季风加强后,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上升,此时河口沉积物更多源自上游,尤其是在全新世夏季风最强盛期。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物源分析 重矿物 锆石U-Pb年龄 冰期-间冰期 夏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