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8 个结果
  • 简介:兴安岭群形成于中生代,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是套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和少量正常沉积岩岩石组合。构成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主体。该火山岩带纵向延伸超过一千多公里,和华北、华南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带相连。横向遍及整个东北地区.向西进入蒙古和俄罗

  • 标签: 火山岩 边缘陆块型 兴安岭群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
  • 简介:地质历史上生物礁丘是世界上重要石油储层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赋存体。过去对它研究仅限于浅海透光带中礁体,并有个比较成熟成因模式:生物礁、丘灰岩是生物成因岩石,具有原地生长生物骨架,由群体生物生长组成格架捕获、粘结、障积了碳酸盐颗粒、灰泥等物质充填于骨架之间形成岩石。生物礁丘生长需要个比较严格外界条件。现代碳

  • 标签: 碳酸盐岩 热水喷溢作用
  • 简介:近年来,作者在研究阿坝地块层控金矿床成矿规律时,发现了类型含金矿石建造——Au-Se矿石建造。拉尔玛层控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南亚带白依沟背斜西段倾没端。矿床赋存于寒武系太阳顶群地层中,受层位控制明显。太阳顶群由碳质硅岩和碳质板岩组成,厚度最大可近千米,其中碳质硅岩

  • 标签: Au—se矿石建造 新建造类型 层控金矿床
  • 简介:金矿找矿者早就认为,岩浆煌斑岩是金矿床赋存良好标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出现煌斑岩与金矿化密切共生可以证明这论断。基于下列事实:(1)煌斑岩含金量是地壳所有岩浆岩中含金量最高岩石;(2)煌斑岩不仅在空间上与金矿化伴生,而且是与金矿化同时产出;(3)由于金高密和亲铁,普遍认为地核和深部地幔是富金;(4)煌斑岩来自深部地幔,本身明显富CO2、H2O、F、Cl、Rb和Ba等组分,并含硫适中,适合于从富金深部将金携带到地壳浅部。N.M.S.Rock等(1987)提出了金矿床成因新模式:高温、富金、富挥发分煌斑岩浆上升到地壳中后,或者与地壳物质相互作用形成花岗岩-斑岩岩浆成矿(模式A);或者引发并加剧个变质热液循环体系,同时可能提供变质热液、部分金以及CO2和S,从而促使变质热液金矿床形成(模式B)。这种模式强调了煌斑岩浆活动在金成矿中重要作用,将世界上些大型、特大型金矿田两矛盾成因模式,即岩浆和变质成因模式加以统,引起

  • 标签: 金矿 煌斑岩 伴生关系
  • 简介:夜明珠由于含有磷光物质而能够在黑暗中发光.磷光发光机理是些矿物晶体结构中由于激发电子能被晶体缺陷或电子构型中禁带捕获,随后激发电子仍依定速度回落至基态,因而在外加激发能量停止时会继续发光,缓缓衰退形成磷光.

  • 标签: 夜明珠 磷酸盐岩 天然 矿物晶体结构 发光机理 激发能量
  • 简介:  Xiao和Zhang提出了用正热电离质谱法测稳定氯同位素方法,并在1995年得到进步完善.现在该方法已在卤水、气溶胶、岩石、亏损带钻孔水以及含氯脂肪族碳氢化合物氯同位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Xiao和Zhang证明了低含量SO42-和其他离子不会干扰质谱测定,但是大量F-,SO42-和些有机将会抑制离子发射.为了获得高精度氯同位素测量结果,溶液中SO42-、NO3-和其他可能阴离子都要被除去.基于形成AgCl沉淀除去Cl-方法以纯化样品是有效,但是由于过程复杂和可能引入高空白氯而受到限制.……

  • 标签: 氯同位素 去除 树脂柱
  • 简介:钴多以伴生金属产出,独立或以钴为主工业矿床甚为罕见。我国除吉林南部大横路地区早元古代变质含炭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中钴矿床和赣西五宝山钴矿床等外,主要也为伴生矿床。

  • 标签: 东昆仑 矿床地质特征 火山岩 伴生 钴矿床 早元古代
  • 简介:原始定义埃达克岩是钠质火成岩,其全岩化学成分相当于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富斜长石)花岗闪长岩(TTG);而富钾"C型埃达克岩"全岩化学成分相当于(狭义)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富碱性长石)花岗闪长岩。现有的失水部分熔融实验岩石学表明,中等富钾程度贫硅(高Mg#值)玄武质源岩低比例部分熔融条件下可以形成酸性"C型埃达克岩";玄武质源岩部分熔融不会形成那些SiO2含量中等而又不具备高度富碱特征"C型埃达克岩"。高Sr低Y特征并非判别"C型埃达克岩"高压(p≥1.5GPa)熔融成因决定性标志,仅仅基于高Sr低Y特征而认为"C型埃达克岩"形成于高压熔融成岩机制是值得商榷

  • 标签: C型埃达克岩 钠质 钾质 实验岩石学 部分熔融 Sr/Y值
  • 简介:世界上已发现了许多单铀和单钨脉状矿床和层控矿床,也见它们在某些地区起出现,但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都是不。国内外文献资料还未报导过铀钨共生工业矿床。近年来,我国发现了这样矿床和矿田,作者在某地质队415工区勘探工作基础上,对其中铀和钨成矿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铀与钨成矿历史及铀钨之间共生-伴生关系。认为这是

  • 标签: 矿床新类型 成矿系列
  • 简介:新发现观点动态德科学家相继发现110、111号元素1994年11月9日和12月8日德国达尔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分别发现了110和111号元素。前者是用数以10亿计镍原子轰击数以10亿计铅原子时形成,寿命为几千分之秒,原子量为269。11...

  • 标签: 厄尔尼诺现象 科学家 新观点 新发现 造山带 立交桥式结构
  • 简介:断裂带是地下气体向上运移有利通道,地震活动会加剧地下气体沿断裂带向上运移,释放到大气中。本文利用卫星高光谱遥感技术,初步估算了汶川地震伴随大范围含碳气体(CH4、CO和CO2)排放变化总量。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长期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含碳气体,汶川地震发生导致在短时间里龙门山断裂带向大气中至少多排放了4740tCO、8549tCH。和87.15MtCO2。地震活动造成断裂带含碳气体排放不可忽视,是地质碳排放重要组成部分,对大气环境效应有重要影响。

  • 标签: CH4 CO CO2 断裂带排气 地震
  • 简介:广西“宁乡式”铁矿,主要分布在桂东北,矿体产于中泥盆统信都组中。含铁岩石主要为硅酸铁质岩和氧化铁质岩。含铁矿物主要为绿泥石、褐铁矿及赤铁矿,次为菱铁矿与黄铁矿。它们多组成鲕粒及鲕粒间填隙物。其中以绿泥石鲕粒与赤铁矿鲕粒为主,二者紧密共生。前人认为两鲕粒都是在动荡动水体中直接沉积形成,所不同个位于较浅水氧化环境,另个则在较深水还原环境。现今研究表明,它们均非在动荡水体中直接沉积形成,而是在沉积期后成岩过程中形成,并且彼此间有着成因联系,即绿泥石鲕粒产生在前,赤铁矿鲕粒是由它转变产生

  • 标签: 鲕粒 填隙物 沉积形成 成岩过程 沉积期 中泥盆统
  • 简介:  近年来水稻籽粒镉积累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关于水稻籽粒镉与镉污染土壤关系研究很多,但大部分是阐述水稻籽粒镉积累与分配,难以从区域层面上评价土壤镉污染对水稻籽粒镉含量影响,直接制约着调控措施制定.……

  • 标签: 环境科学 可交换态 水稻籽粒 统计模型
  • 简介:地球原始大气与太阳相似日本科学家从夏威夷群岛罗伊希海底山脉玄武岩中气体分析得出这结论。这些岩石中气体来自下层地幔(670km)。测定结果表明,它保持着地球诞生时初始状态氦氖同位素比值,因而判断它类似于地球诞生初期原始大气。测定还表明,氖同位素构成比与太阳非常接近。海南岛金矿资源丰富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所科技人员经过3年努力,查明了海南北部金矿区域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矿床地质特征,确定了前地槽构造层绿岩带金矿

  • 标签: 金矿资源 控矿因素 绿岩带 构造层 成矿条件 伊希
  • 简介: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动力学模型化研究@刘荣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水—岩作用,金矿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动力学模型化研究刘荣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成矿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水—岩作用金矿热液矿床形成同热液与...

  • 标签: 成矿动力学 计算机模拟 水—岩作用 金矿
  • 简介:矿物比表面积是决定矿物表面反应能力和吸附容量重要参数,但因其测定方法多样、分析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分析结果有时会偏离实际值。为全面认识和更好地利用比表面积数据,本文在对比表征矿物材料比表面积几种常用技术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比表面积测定方法。以方解石粉体、石英粉体、蒙脱石等常见矿物材料和铁锰结壳为例,根据各类材料比表面积测定数据,研究了探针气体种类、脱气温度和吸附平衡时间等测试条件影响。并从表面能量非均质和孔隙结构角度,提出了在应用测定结果时需要注意问题。

  • 标签: 比表面积 矿物材料 表征 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
  • 简介:为了阐明CH4与CO2在高岭石中竞争吸附机理,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构建了高岭石超胞模型,模拟计算了高岭石吸附CH4与CO2在不同温度及压力条件下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孔径对高岭石吸附CO2和CH4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高岭石对CH4与CO2分子吸附量均符合Langmuir模型,在相同压力条件下,高岭石对CO2分子吸附量远远大于对CH4分子吸附量;293.15K时,高岭石对CO2吸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CH4在CO2分子影响下不再符合Langmuir曲线,说明高岭石与CO2分子相互作用强于与CH4之间相互作用;随着孔径增大,高岭石对CH4与CO2吸附量均减小,表明CH4和CO2主要吸附在微孔中;高岭石吸附CH4与CO2分子后体系总能量和非成键能发生了变化,说明高岭石与CO2相互作用能要强于高岭石与CH4相互作用能,高岭石对CH4吸附为典型物理吸附,而对CO2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且伴随着微弱氢键作用。研究结果为阐明CO2和CH4在黏土矿物赋存机理以及CO2驱替CH4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高岭石 吸附位 竞争吸附 分子模拟
  • 简介:溶解有机质(DOM)是土壤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含量占土壤有机质成分比例不高,却是非常活跃化学物质,可影响土壤形成及肥力,通过水循环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参与水体内各个过程、经微生物作用进入大气圈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在土壤乃至全球系统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已渐成为土壤学家、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研究焦点。本文综述了众多学者研究成果,讨论了土壤DOM来源、含量、组成和分类,以及影响其含量变化因素及其环境效应,指出了研究中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 标签: 土壤 溶解性有机质 影响因素 环境效应
  • 简介: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中重要环是全球碳氮循环研究核心内容之,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模型作为必不可少手段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上发展了多种基于不同原理和目标的模型,其模拟结果也不尽相同.为了对这些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国际上开展了多个模型比较研究计划.本文在简述各种模型比较计划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国际上些比较成功模型研究进展;指出模型步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各个组成要素、生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机制研究基础之上.耦合大气、岩石圈、生物圈从机理上模拟碳氮动态,同时在进行区域或全球尺度评价时引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将是未来模型发展趋势.

  • 标签: 陆地生态系统 温室气体循环 碳氮循环 模型 比较研究 气候变化
  • 简介:将岩组学研究方法应用于材料、石材以及工程爆破中应力场研究具有广阔前景。然而,应用旋转台进行观测、统计速度很慢,而且使用范围受很多条件制约。用“轴晶矿物光轴与镜轴夹角干涉图测定法”不仅结果与旋转台基本致,而且工效可提高1—2倍;

  • 标签: 一轴晶 干涉图 岩组学 旋转台 应力场 条件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