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基于能量均分定理和悬臂梁理论,分析讨论了微悬臂梁进行振动的物理模型。通过三个实例,介绍了振动在纳米力学测量中的应用,其中重点阐述了单根纳米晶须的杨氏模量的振动定量测量方法。

  • 标签: 热振动 悬臂梁 纳米力学测量
  • 简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系统(spacepowerreactorsystems,SPRS)中热管冷却反应堆燃料组件进行了稳态分析。针对相邻燃料组件间的理想接触与非理想接触两种情况,评估了组件间的接触状况、功率水平对其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邻燃料组件间在理想接触情况下,温度最高点位于燃料棒中心,随着表面传热系数的减小,温度最高点逐渐偏离燃料棒中心位置,且最高温度随功率水平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

  • 标签: 热管冷却 热接触 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系统 热分析
  • 简介:构造了适用于含阻多层复合材料壳体温度场计算的壳体温度单元,由于阻的出现,假设壳体沿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为分段多项式函数,使其满足壳体在内、外表面的边界条件,并在壳体温度单元上每个节点引入额外自由度,从而确定了分段多项式函数的系数.在此基础上,以双层材料为例,假设分布函数为二次分段多项式,给出了有限元列式.算例表明,该单元用于稳态问题时,使用二次分段多项式,温度计算结果就能达到较高的精度;用于瞬态问题时,使用三阶分段多项式,可使温度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另外,通过将蜂窝夹芯板的夹芯层等效为阻,利用构造的壳体温度单元计算了蜂窝夹芯板的热传导问题,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 标签: 热阻 壳单元 多层材料 温度场
  • 简介:针对桂林喀斯特城市扩展、水体面积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对美国LandsatTM卫星图像利用遥感模型反演桂林市1989年和2006年的地表温度和MNDWI水体指数,定量分析水体指数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与水体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地表温度随水体指数数值的增加而降低。随1989年至2006年桂林喀斯特城市规模的扩展,水体面积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降至4.4%,减少量占总面积的0.2%、占总水体面积的4.3%;桂林市两江四湖对改善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发挥着重大作用。

  • 标签: 喀斯特城市 地表热场 MNDWI水体指数 影响分析
  • 简介:根据空间应用电子设备的控要求,对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控制电箱进行了控设计。首先,总结了空间电子设备的设计原则。针对空间光学遥感器控制电箱介绍了相应的设计流程,对典型的大功率器件进行了温差推算,并说明了电箱的各电路板和大功率元器件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热分析和试验手段对控电箱的控方案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电箱的整机稳态工况热平衡温度小于30℃,各元器件的最高壳温在54.2℃以内。结果验证了该设计方案完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 标签: 空间光学遥感器 控制电箱 热设计
  • 简介:针对大面积高能激光束时空分布参数测量的需要,综合研究了量热和光电法测量激光束光强时空分布技术,采用现场实时定标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两类数据融合问题,完成了量光电复合式激光光强分布测量系统的研制.该系统主要由256路量探测单元、120路光电探测单元、多通道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分析处理模块等部分组成.系统具有绝对激光能量测量准确、时间测量分辨率高的优点,实现了大面积高能激光束光强时空分布的准确测量.

  • 标签: 高能激光 时间分辨 空间分辨 量热探测 光电探测
  • 简介:对将运行于日-地L1点的太阳观测器进行了设计,重点论述了日-地L1点的轨道外热流计算和Lymanα日冕仪(LACI)反射镜M2光阱、Lymanα日冕成像仪(LADI)滤光片组件、CCD组件、电箱、观测器主体等部分的设计方案。通过在探测器对日面设置集热板,将观测器的主动加热功耗降低了73%;选用预埋热管的设计方案解决了对日定向观测导致的框架温差问题。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日高温工作、对日低温工作、低温存储、轨道转移等4个极端工况下,观测器各组件温度均满足指标要求。该设计方案以较低的加热功耗,解决了太阳观测器在轨工作阶段的散热、轨道转移阶段的保温等问题,满足CCD焦面工作温度<-50℃的要求。

  • 标签: 热设计 Lymanα日冕仪 Lymanα日冕成像仪 太阳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