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多达1200余处,三峡文物的保护和抢救性发掘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文物工程。目前,135米蓄水区的文物考古成果已经全面验收。众多的考古成果不仅为认识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三峡旅游开发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以考古学新证据揭示三峡文化的深层结构,提出了考古成果向旅游产品的转化途径,对新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进行了探讨。

  • 标签: 三峡 文物 旅游产品 转化途径 遗产廊道
  • 简介:我认识景爱,是在1982年上海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上。那时,景爱刚从研究生毕业,在会上提交了《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变迁》一文,以大量的考古材料和实地考察所见,论证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是从公元10世纪契丹人移民垦荒开始的。这篇论文写得非常成功,得到了谭其骧先生的称赞,我读过以后也觉得其论述十分深刻。

  • 标签: 景爱 《沙漠考古通论》 历史文化 西部地区
  • 简介:环太湖地区包括浙北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古文化遗存分布区,仅浙北地区的土墩墓就有上万个。近四年来的遥感考古工作,已获得不少关于土墩墓的影象特征和土墩墓分布规律等的研究成果。航空遥感照片上的土墩墓的影象大小、色调、灰度、形态等是土墩墓解译的基本依据;同时影象所在的地貌部位,海拔高度是土墩墓解译的重要参考依据。浙北土墩墓主要集中在长兴和安吉两县,湖州市郊的西部也有较多分布,而德清和余杭土墩墓较少。浙北土墩墓的分布类型有山脊型、山麓型和平原高地型;浙北土墩墓就形态而言,有卵圆形、圆形;面积也有大中小之分,大者底径可达50余米,小者仅3—5米;另外就土墩墓的组合而言,有串珠型、集群型和离散型。土墩墓集中分布在海拔50—200米的丘陵缓坡上,海拔略高的平原岗地上也有较多分布,这种分布特征与古地理环境是有联系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地理环境特征

  • 标签: 土墩墓 遥感影象 类型 分布
  • 简介: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故宫博物院特别从院藏书画中,挑选出晋唐宋元名迹三十二件到香港展出。在这批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原本属于清宫旧藏散到民间,1949年以后由故宫博物院陆续从社会上收回的。清代宫廷收藏,以乾隆时期为全盛。嘉、道之际,尚能看守。咸丰以降,国势日颓,直至败亡,则大量流失,散落于海内外者,不知凡几。其流散出宫的渠道,一为赏

  • 标签: 故宫博物院 文物 博物馆 溥仪 五十年代 收藏
  • 简介:近二十年来,有关抗日战争中故宫文物播迁的史料相继问世,同时有不少误传、想象、附会,甚至是文学性的杜撰,进入了媒体的传播范围,给受众以不实信息。四川乐山的魏奕雄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治史原则,核对当事人的记录以及公开发表的档案材料,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进行了辨析。

  • 标签: 文物 史料 故宫 南迁 辩误 轰炸
  • 简介:成就等身结缘文博郑振铎最早入永嘉县城隍潭私塾读书,不久改进永嘉高等小学,受教于黄筱泉先生,既读《左传》等古书,又学习新的知识,并于1911年春考取温州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1913年左右又考入浙江第十中学,开始接受《黄帝魂》、《浙江潮》、《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的影响。1918年,他考入了交通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高等科,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并积极投身于其中,组织出版《新社会》,结识了瞿秋白、耿济之、瞿菊农、

  • 标签: 郑振铎 陶俑 中国文物 文物局 故宫博物院 善本
  • 简介:在“故宫博物院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大展”中,展出了大量个人捐献的文物。在展示故宫50年来文物收藏工作成就的同时,对个人捐献文物者表示由衷的感谢,这也是举办本次展览的一个主要目的。展览以文物门类分段,复以同类文物时代为序,从而构成了一个大型综合性陈列展览。雕塑是整个展览的第三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的古代陶俑珍品,其中唐代乐舞俑更是丰富多彩,反映了大唐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是研究和了解唐代乐

  • 标签: 郑振铎 文物收藏 唐代乐舞 故宫博物院 唐乐 纪略
  • 简介:法国考古学家在塞浦路斯的古墓葬中发现了给墓主陪葬的猫的遗骨。专家指出,这一古墓葬距今已有9000多年历史。因此有理由认为,猫被人类驯化的历史已有近万年。发现这一墓葬的法国考古学家瓦因及其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通过发掘墓葬发现,在那个时代人与猫就已经有很亲密的关系了。这只猫的遗骨就在墓主的遗骨旁边。它并非被宰杀而是整只

  • 标签: 交情近 发现人猫 猫交情
  • 简介: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同于旅游产品,山西是人文资源储量丰,品位高的资源大省,具有独特地理,地貌和良好的市场需求,但我省的旅游收入仍处于滞后的状态,这值得全省旅游从业人员及热爱旅游人士的高度重视。

  • 标签: 旅游资源 山西 文物保护 旅游产业 管理体制
  • 简介:傅振伦(1906-1999年),字维本,河北新河县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曾在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任教,并在故宫博物院、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编译馆”等处任职。还曾任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1949年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 标签: 傅振伦 筹备委员会 中国历史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考古 北京大学
  • 简介:自秦汉始,“九原”之名便屡见于史籍,其重要性逐渐引起后人关注。而九原郡的出现时间、地望、郡治所在等即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田野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九原郡郡治所在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关于九原郡郡治所在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位于巴彦淖尔市黑柳子乡的三顶帐房古城,该观点提出时间较早,影响亦较为深远;二是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乡孟家梁古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在一段时间很有影响;三是今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提出较晚,但有较广泛的认同。本文依据最新考古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认为三顶帐房古城说和孟家梁古城说存在疑点:二者规模均不能达到郡级设置的标准,所处位置也与文献记载不符。麻池古城不仅是目前该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城,而且形制也符合《水经注》所载“接对”特征,且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故应为秦之九原郡及西汉之五原郡治所在。

  • 标签: 九原郡 五原郡 三顶账房古城 孟家梁古城 麻池古城 《水经注》
  • 简介:“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日前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441组件从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中发掘的珍贵文物与观众见面。展览分“惊现侯国”、“王侯威仪”、“墓主身份”、“保护共享”四个部分,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的考古发掘成果。

  • 标签: 珍贵文物 博物馆 汉代 首都 江西南昌 考古发掘
  • 简介:晋城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丰厚独特的人文、自然和社会旅游资源,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遍布全市的自然、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全市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晋城市 旅游业发展 山川秀美 旅游资源 人文景观 社会
  • 简介:大运河申遗启动以来,立即在全国特别是运河沿线及相关地区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在诸如申报对象、申报内容、怎么申报;保护什么、怎么保护等关键问题上,各种意见分歧很大。虽然现在各地都把重点工作放在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方案的研究和制订,保护规划的启动上,离开正式讨论如何申报尚有一段时间距离。本文想就上述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清理,以抛砖引玉。

  • 标签: 大运河 文物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世界遗产 污染情况 合理性
  • 简介:近些年,关于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观点似乎存在两个阵营,一个主拆,一个主保。每当一个古街区或一处古建筑被拆除,都会引起很多争议,比如最近前门大街的一些老房被拆,就引来一片嘘声。主保者似乎总处在某种弱势的位置,他们呼喊终被机器的轰鸣声淹没。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认为,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并不矛盾,两者如果协调好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何协调?文物古迹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如何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位在古建筑研究领域声名显赫的一代大师。

  • 标签: 城市发展 文物保护 罗哲文 矛盾 建筑专家 相得益彰
  • 简介:<正>刺绣,古代称"针黹",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亦指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在绣料上穿刺,以一定图案和色彩的缝迹构成花纹的一种工艺。中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以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这四大名绣为主。技法有齐针、套针、长短针、打子针、纳丝、洒线绣、平金绣、乱针绣等等,这些针法运用不同的针迹走向和粗细不等的绒丝,表现出不同的花式纹样及装饰风格。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刺绣技法大多用于对文物破损的刺绣图案做补绣:如某件文物上破损部位原使用的是刺绣工艺,即要用与破损处相同的刺绣技法进行补绣,以达到

  • 标签: 刺绣工艺 破损部位 乱针绣 长短针 刺绣图案 平金绣
  • 简介:近日,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选取6处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开展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工作,河北鸡鸣驿村、山西湘峪村、浙江新叶村、安徽呈坎村、贵州地扪村和陕西党家村入选,综合试点工作力争在3年内全面完成。

  • 标签: 国家文物局 保护利用 古村落 试点 鸡鸣驿 党家村
  • 简介:一、"十一·五"名城文物工作概述(一)基本情况金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素有"文物之邦"之誉。全市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金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兰溪市与东阳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处,全围币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译位10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1处,同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博物馆7处。

  • 标签: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文物工作 金华市 十一五 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