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潮州双忠信仰始于南宋咸淳年间,至明末,潮州双忠祭祀点已知的有13处,其设立时间大多在明代中前期。至雍正末年,本区双忠祭祀点可考的有29处。至清末,双忠祭祀点有69处,双忠庙约50座。潮阳县始终是双忠信仰的中心区域,祭祀点沿着该县的主要河流练江扩散,且分布密集。

  • 标签: 潮州 双忠信仰 地理分布
  • 简介:在文献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将两宋时期地理术数的流行区域分成以下类型。1.五音核心区——中州,主要为河南、河北、甘肃、垅外等,包括了今天华北、西北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唐五代以来北方政治的核心区域。2.五音与地形交错过渡区——江淮之间。大体淮河以南,至于今宁镇地区。3.地形-北方——海岱地区,以北宋京东东路,今山东地区为主。4.地形-江浙皖——环太湖地区、杭州周边、皖南。5.地形-"九星八卦"核心区——宁镇以西至于江西。6.地形-"五土九宫"——钱塘江以南地区,以今台州-宁波一线为核心。7.地形-"青囊"核心区——福建、南岭。8.地形-巫——湖湘地区。9.地形-九星八卦与青囊混合区域——蜀地。总体上从北往南,随着纬度的降低呈现五音逐渐减弱,地形逐渐增强的空间过程,并在时间轴上强化这种空间趋势;而在社会空间的层次上,则是上层统治阶级到下层百姓,随着社会身份的从高到低呈现出五音逐渐减弱,地形逐渐增强的空间梯度演变过程。

  • 标签: 地理术数 区域分布 五音 地形 宋代
  • 简介:庙上村地坑窑院位于豫西三门峡市陕州西张村镇,是由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地下”建筑,是黄土高原地带独特的、成熟的民居样式之一,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在对庙上村地坑窑院民居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从庙上村地坑窑院的区域生境、形态特征以及民居建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豫西地区黄土窑院建构类型及特点,为地坑窑院民居建筑保护提供思路,进而引发对地坑院建筑未来发展的关注和研究。

  • 标签: 豫西地区 陕州区 庙上村 地坑窑院 田野调查
  • 简介:多民族聚居区是我国多民族景观构成的一个缩影,具有学科研究的典型性。“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建筑特质,在该地区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在分析了我国多民族聚居区乡土民居共性、差异性的具体特征及之间相互关系,指出这是研究多民族聚居区乡土民居的基本前提,文章最后对地区特质传承策略建议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从宏观聚居尺度和多元共生的高度,更能够清晰认知多民族聚居区人、环境与建筑的互动关系,并且认为挖掘乡土民居地区特质和研究探讨传承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推动多民族聚居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民族地区 聚落景观 乡土民居 地区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