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文化是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中"剥离"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然而崧文化与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时间的界缘和文化内涵的界缘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此外,崧文化的高祭台、大型墓葬、酒器、玉器以及崧文化西进北扩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复杂化,反映了仰韶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分化、大改组、大整合的变革时期,而良渚文化的诸多文明因素也都滥觞于崧文化,崧文化对于我国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崧泽文化 高祭台 大型墓葬 酒器 玉器 社会复杂化
  • 简介: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上承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的考古学文化。对崧文化早期遗存和马家浜文化较晚遗存以及各阶段器物组合、器形特征的比较和分析揭示,崧文化与马家浜文化既有联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并非简单的继承、发展关系。崧文化的形成除了继承马家浜文化传统外,也受到了皖江流域黄鳝嘴文化、薛家岗文化的重要影响,这与马家浜文化从西向东发展的文化态势相似。崧文化在成功吸收、转化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因素,在文化中期阶段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直接影响扩展到宁镇地区、江淮东部地区等,并反向影响到皖江流域及其以西区域,从而奠定了以后良渚文化强势文化的基础。

  • 标签: 崧泽文化 马家浜文化 薛家岗文化 黄鳝嘴文化 文化变迁
  • 简介:文章试图通过崧墓地的结构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本文和一般文化分期式的研究有所不同,重点不是总结文化的分期标准,而是尽量梳理每一种文化特征演变的细节过程。

  • 标签: 崧泽基地 陶器 编年
  • 简介:文化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玉石小商品经济。犁耕促进了集约化农业商品粮生产,用于粮食交易的石权和商品交易计数的陶筹随之出现,陶豆等陶器则可能出于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实现了量产;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催生了艺术家阶层的诞生;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商品生产形成产品和市场的互补。崧文化圈及其商品经济贸易圈为手工业和商业精英成为社会上层提供了路径,引发了社会的等级分化,使得长江流域的社会分化即复杂化开始于崧文化时期,明显早于其他地区。

  • 标签: 崧泽文化 商品经济 玉石贸易 石权 陶筹 量产
  • 简介:通过对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崧文化墓地的空间布局、形成过程、随葬品组合及葬俗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该墓地经过统一规划,埋葬序列清晰,存在等级分化,但仅局限于同一社会群体内部,分化程度较低。

  • 标签: 南河浜遗址 崧泽文化 墓地分析
  • 简介:大汶口文化早期出现的陶豆、大口尊等器物从崧文化的核心区经江淮之间的过渡,传播和扩散到海岱地区南部。崧文化向北方黄淮下游地区的扩散可以分为四个层级或四个区域:第一是长江以北的江淮之间地区,可称为苏中地区;第二是淮河故道以北至苏鲁交界一带,可称为苏北地区;第三是泰沂山脉以南的鲁南地区;第四是泰沂山脉以北的鲁北及胶东半岛地区。

  • 标签: 崧泽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陶豆 大口尊 向北扩散
  • 简介: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心意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文章以二仙庙为例,首先介绍二仙庙的情况及其传说,其次描述二仙庙庙会的相关内容,分析庙会得以承续的原因,进而探讨庙会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二仙姑 庙会 民俗文化
  • 简介:之美主要指崧文化特别是崧文化晚期各类器物在形制、造型、装饰、工艺、色彩和创意等方面独特的物质表征和审美旨趣。究其成因,一是生业进步使审美创作具备了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二是没有强权压制的神崇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信仰和独立创意。崧文化神崇拜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神的形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物象;而良渚文化以琮、璧等玉器为主要载体,神的形象日益格式化和神秘化。环太湖地区龙首纹玉器的出现,是神崇拜载体材质由陶向玉转换的标志性事件,可视为划分良渚文化与崧文化的重要标尺和界缘。

  • 标签: 崧泽文化 崧泽之美 陶器 玉器 物质表征 神崇拜
  • 简介:时代的皖江两岸因环境影响,宏观的聚落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东、西部,中部很少,微观的地形选择也具有一定规律,是以岗地边缘为最主要选址位置。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当地快速形成了以玉、石器为主体的文化特质,同时吸纳了邻近地区诸文化因素。这一阶段是皖江流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对整个长江下游这一时期文化的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皖江 崧泽时代 聚落 文化 选址 文化趋向
  • 简介:文化时期的太湖流域可分为四个亚区,即太湖西部地区、余杭地区、太湖东南部地区和太湖东北部地区。在这一地区,崧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阶段的聚落变迁可分为三种类型:原有聚落基础上布局结构的调整、同一遗址上聚落的更替以及新出现的遗址与聚落。以罗墩和赵陵山的早期墓葬、张陵山上层墓葬、福泉山黄土层的墓葬为代表的这一阶段遗存可以作为良渚文化开始的标识,也即崧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分野。

  • 标签: 崧泽文化末期 良渚文化早期 考古学文化面貌 聚落 社会分化
  • 简介:<正>近年来,云南西南部的昌宁县北部澜沧江边的德里村一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我们在这里收集各类石、陶器标本30余件.这些器物在加工方法和造型方面颇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昌宁县乃至整个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风貌.一、遗址环境德里也叫大寨村.是昌宁县大田坝乡的一个行政村.村子位置在昌宁县北端澜沧江与永平河交汇处的河谷台地上.南距昌宁县城60公里.村子台地地形为西、南两面靠山,东、北两侧为澜沧江水流环绕.海拔高度约900米.由于地处峡谷,气候炎热,加之周围有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的良好场所.据传过去曾是“蒲蛮人”(布朗族)长久生活的地方,后来由于疾病流行,人口不断外迁,遂渐荒芜.1949年后,当地政府从数十里外的大田坝等地迁来若干民户,形成了今天的汉族村寨.据村民讲,“德里”一语,就是当年“蒲蛮人”的地名.现在被汉族沿用了.二、遗迹遗物

  • 标签: 新石器时代遗存 昌宁县 宁德 蒲蛮 云南西南部 澜沧江
  • 简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家萨林(MarshallSahlins)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从库克船长在夏威夷岛被杀的历史事实出发,论述有关世界体系在南太平洋地区遭遇的诸多事件。在这一系列论文中,萨林反思了“历史/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且坚持人类学的初衷——理解他者的文化,以南太平洋地区的民族志为材料,从人类学的视野,撰写了历史人类学的典范之作。

  • 标签: 南太平洋地区 历史事实 萨林斯 人类学家 历史人类学 80年代
  • 简介:祁连休先生著《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书98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册)。我查阅了《后记》的写作时间,是2004年5月18日,大概这就是先生给出版社交稿的时间吧!从那一天起到现在,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祁连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孤独 愤怒
  • 简介: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标签: 阿兰·邓迪斯 宏大理论 民俗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