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晚清传教士从基督教文化的普遍主义出发,试图以《圣经》为基准,在中国典籍中爬梳中国上古史,索隐、比拟及调和中外历史文化,借此打破中西文化的沟通藩篱,以证明《圣经》的权威性及其普世价值。其中既有对比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与《圣经》记载的暗合之处,也有对中国上古时期之上帝的信奉文献的爬梳,同时也涉及到中国上古人物与《圣经》人物的比拟论说。

  • 标签: 基督教 传教士 中国上古神话 教务杂志
  • 简介:文化于10月16日公布了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保护督查工作的调查督查报告,对1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调整、撤销的建议。这标志着我国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动态化管理有了实质性的开端。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级 文化部 单位 撤销 动态化管理
  • 简介:1928年发掘殷墟揭开了用考古资料探讨中国早期文明的序幕。但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展开的,可以划分三个阶段:早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研究的热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新进展与新问题阶段,2000-2011年。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开展文明起源研究的主力军只能是考古学,田野考古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国外考古学研究文明起源的成果缺乏深度了解也阻碍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进行。目前已有学者自觉地认识到要主动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探源工程,相对而言在专项研究上,容易得出新的认识,可是在宏观上做总结性的概括则有待不断地解读、探索。

  • 标签: 中国文明起源 研究 回顾 思考
  • 简介: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纪年体系受到了很大冲击,知识分子提出了各种革新纪年的方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重审"废止旧历,普用国历"。由于"耶稣纪年"本身所具有的"洋历"和"宗教"色彩,影响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因而消解"耶稣纪年"的宗教色彩和"西方"局限,重构其"普遍性"则成为时人的重要考虑。近代中国现代性追求中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政府政治权威的建构与民众习俗的改造,时间计量方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因素影响了纪年变革,最终促使"耶稣纪年"蜕变为"公元纪年",并确立了"公元纪年"在近代中国社会时间计量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标签: 西历 国历 公元纪年 纪年公理 近代中国
  • 简介:雾凇,俗称“树挂”,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这种自然现象,在我国许多地方如庐山、黄山等都可以出现,但由于吉林雾凇具有晶体厚度大、出现次数多、形成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 标签: 雾凇 吉林 中国 林场 自然现象 持续时间
  • 简介:公元1417年的一个夏天,宁静的太湖边响起一串马蹄声,扬起的阵阵尘土指向了太湖边一个名叫香山渔帆村的地方。数日后,几个身影悄悄地踏上通向北方的官道,而官道的尽头正是明帝国的中心--北京。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几个身影当中,有一个名字伴随宏伟的紫禁城永远载入了中国的史册,他就是中国著名建筑工匠--香山帮开山鼻祖“蒯祥”。

  • 标签: 中国历史 香山 工匠 紫禁城 太湖 帝国
  • 简介:1927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彻底结束阴阳历并行的二元格局,强制推行国历。国历运动手段过激,对旧历作为民俗的价值和惯性作用均估计不足。与官方政策适相对照的是,在1945年国民党政要陈果夫编制出版的《中华民国生活历》一书中,我们却发现了他对国历运动的失衡进行了有意识地纠偏补弊。而且,透过这本日历,陈氏重建基层宗法社会及其礼制的政治理念也得以具体揭显。

  • 标签: 陈果夫 《中华民国生活历》 节日 礼俗
  • 简介: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本土画种,历史悠久、文脉清晰、传承有序,是广大群众最为喜爱的,也是文化馆艺术培训教学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具有“诗、书、画”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在群众艺术培训教学中,通过学习中国画,通过“诗情画意”的熏陶,能使广大群众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精华,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诗情画意,增进对艺术大师和理经典作品艺术价值的了解,增进对与中国画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了解。东莞群众艺术馆开设的中国画公益培训课程的成功实践,切实体现了中国画的教学在群众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国画 群众文化 美术教学 传统文化
  • 简介:2012年5月20日至23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张家港召开,与会的数十家学术机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有关文明起源阶段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以考古发现进行的文明进程新研究"、"多学科结合在文明探源研究中的运用"、"考古学、科技研究与文献历史学间的关系探讨"以及"对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探讨"等五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的科研成果,汇报了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及多学科交流所开创的文明起源研究新局面,有效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深入开展,推动文明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 标签: 中国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学 多学科
  • 简介:中国文化与美国史密森学会5月15日在华盛顿签署合作备忘录,确认中国将于2014年首次以国家名义参加第48届史密森民俗文化节。届时,中国将在有“世界最大活态博物馆”之称的华盛顿国家广场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友谊。

  • 标签: 中国文化部 文化节 美国史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作备忘录
  • 简介:东千人虽已融入当地社会。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努力保持着先祖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东干人会说浓重西北口音的清朝时期的“陕西官话”。他们把总统叫“皇上”,把政府叫“衙门”,把官员叫“衙役”,把上级叫“头领”,把妻子叫“婆姨”把同族人叫“乡党”,把飞机叫“风船”。

  • 标签: 中国历史文化 东干人 活化石 海外 文化传统 生活习俗
  • 简介: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的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的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的客家民众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众、民俗、学者的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的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民"的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的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作用。民俗中的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 标签: 集体行动 传统创造 民俗学研究
  • 简介:教育职能与博物馆相伴相生。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目的,是博物馆公共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博物馆是任何机构都无法取代的重要社会教育机构。当前中国部分博物馆,在展览质量及与教育活动结合的紧密度、教育活动质量、教育人才质量、观众调查研究意识上还存在问题,导致教育质量不理想,离真正实现博物馆的教育潜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标签: 博物馆 教育 社会发展
  • 简介:本刊广东文化网讯2012年6月,广东省“中国文化遗产日”——东莞石龙镇第二届“中华龙民俗文化节”闪亮登场。今年石龙镇龙文化节好戏连场,创意龙灯、收藏珍品展、龙舟竞赛等给广大民众带来文化盛宴,历时近两月的“龙舞盛世”龙舞,

  • 标签: 文化遗产日 广东省 东莞 中国 广东文化 文化节
  • 简介:博物馆教育,从教育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基于儿童的认知特性,博物馆儿童教育在实践中更能突显博物馆教育人员的教育特质和专业素养。在强调兴趣而非知识,强调探索而非接受的儿童认知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创设合理的教育情境,将直接决定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成效。笔者结合多年博物馆教育实践,从博物馆儿童教育之方式、成效和情境创设等问题入手,提出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教育资源,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育情境,通过调动儿童参与、促进儿童与展品互动、吸引家长关注、激发儿童想象力及教育人员通盘谋划等方式,全面提升博物馆儿童教育品质,激发儿童在博物馆学习的兴趣,促进博物馆儿童教育之发展。

  • 标签: 博物馆 儿童教育 情境创设
  • 简介:近日,文化公布了《关于命名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决定》,广州地区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登榜,以乞巧习俗为代表的天河区珠吉街名列其中。

  • 标签: 民间文化艺术 广州地区 中国 习俗 乞巧 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