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许多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因其降解严重、含水率较高,容易在脱水过程中出现不可逆的收缩变形以及开裂现象,从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饱水木质文物脱水方法的研究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探究风冷冷冻法对饱水木质文物脱水的效果,以一批无法复原的出土饱水木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材种、含水率、基本密度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后,使用一台风冷电冰箱在-18℃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风冷干燥脱水处理,记录脱水时间和脱水效果,并分析了该方法的传质传热特点,证明了风冷干燥法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干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具有对文物干预小、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为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饱水木质文物 含水率 化学成分 风冷干燥
  • 简介:胡适是20世纪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之一。1948年国共两党围绕中国的命运展开殊死决战之时,长期奉行走非政治的文化思想救国路线的胡适却在这年春天因蒋介石故作姿态的提议成为总统参选人,从而被推上政治前台,成为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的人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收录的文化汉奸陈伯致胡适十通书信的释读,不仅可以考察这一时期胡适在面对政治抉择时的复杂心路,而且可以了解胡适对文化汉奸持宽容态度所折射的个人性格,还可以窥测出文化汉奸在抗战胜利后的命运与境地。

  • 标签: 胡适 陈器伯 文化汉奸 书信
  • 简介:2017年12月2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爱国情怀——章乃捐献文物展”开幕。统战部原副部长胡德平,章乃先生之子章立凡及夫人杨杰.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民建中央宣传部部长张皎等出席开幕式。吕章申馆长,章立凡先生讲话。我馆副馆长陈成军主持开幕仪式。

  • 标签: 爱国情怀 章乃器 文物展 捐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 简介: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其时历史与制度的直接史料。本文通过对出土于河北元氏西张村的西周中期叔趱父卣、尊及臣谏簋铭文的考释,揭示了西周致事制度与燕私礼。铭文记述作为邢侯臣僚的叔越父早年送其子倏于邢候处学-3政务,其后叔越父老而致事,倏则继承父职辅弼邢侯。叔越父于国致事,于家则传家,故专为英子倏作彝以昭示,且以相应的饮酒礼仪加以体现,使我们首次通过铭文了解了西周的致事制度与燕私之礼。周人制度之完备,礼旨之深刻,仪节之绵密,于铭可见一斑。

  • 标签: 西周 叔越(quan)父卣 臣谏簋 致事 燕私
  • 简介: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指挥红军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为抗日战争保存了骨干力量。在整个长征过程,红军进行了广泛的抗日宣传活动,团结和壮大了大批抗日力量,为全民族团结抗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提供了人力保障,尤其是“北上抗日”方针的明确提出,使党和红军由长征初期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奔赴抗日前线的伟大进军,成为开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行者。长征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做好了充分准备,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指引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 标签: 红军 长征 抗日宣传
  • 简介: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的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的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的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像意涵等方面,都和墓葬启门图非常接近。除此之外,佛教艺术还存在数量可观的非标准型启门图,大抵属于艺术工匠的独出心裁。

  • 标签: 启门图 佛教艺术语境 汉墓 宋元墓葬
  • 简介: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如何保护好寺庙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明令法规限制寺庙周边高层建筑,积极推行仿古建筑文化,引导寺庙建筑在保护中发展等均为有力措施.

  • 标签: 城市建设 寺庙建筑保护 传承历史文化
  • 简介: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基础。通过更好的方式将博物馆的藏品及其背后知识呈现给观众,缩短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是博物馆教育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进行了多样化的课程创新,缩短学生观众与藏品的距离。“藏品阅读”课便是其中的成功案例。该课程针对初中以上学生、围绕藏品展开,创新课程形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以发现和体验为核心的教育参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标签: 博物馆 教育 藏品阅读 课程
  • 简介:纸张的老化程度一直是纸质文物保护的重要研究方面,以往多采用目测法和经验来推断纸张的老化程度。纸张物理强度、聚合度等能表征老化状态的理化性能测试由于需要大量的样品而无法用于文物检测。近年来随着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近红外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原位、无损、微区的分析方法,拉曼光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纸质文物的相关分析研究,为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拉曼光谱在纸张老化、碳黑颜料以及其他颜料上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随着拉曼光谱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其他分析技术、化学计量学等的结合,未来将在纸质文物研究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 标签: 拉曼光谱 纸质文物 老化 碳黑颜料
  • 简介: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胡人形象大致可以归为胡商、胡兵、胡奴(随侍、门吏)、杂耍艺人、羽人五大类,其中胡奴出现最多,这或许与其地处边郡,战事频发,战后俘虏转化为奴仆有关。汉代民众看待胡人是一种非理性、不平等的态度:一方面将其贬斥为"夷""戎狄""虏""胡"等少数族裔;另一方面因胡人异于汉人的奇特外貌将之视为"祥瑞",与瑞兽一起受到民众的崇奉。胡人被赋予某种超越现实的神灵属性,以神仙的身份跻身于仙界,体现了汉代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

  • 标签: 陕北 汉代 画像石 胡人
  • 简介:磷在钢铁制品的化合形式复杂多样,贯穿整个钢铁冶炼流程,影响钢铁制品的使用性能。目前其在钢铁制品磷的化合物的形成机理研究尚显薄弱,且存在较多疑问,如在冶炼过程的转移与变形尚不明确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章丘东平陵、河南鲁山望城岗和黄楝树三处冶铁遗址的炉渣和积铁样品,探讨各遗址存在的冶炼技术,并对古代生铁、块炼铁、炒钢冶炼过程与不同遗物金属铁的浮凸组织、磷共晶组织的形成机理及磷的转移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该研究深化了磷在冶炼过程作用的认识,并为判断古代冶铁操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冶铁 磷共晶
  • 简介:本文对山西地区寺庙背光装饰的形式构成、制作工艺、装饰内容等进行分析,说明山西地区明代寺庙的佛像背光雕塑主要继承了元代背光雕塑的艺术风格,在表现空间上发展为立体的形式,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木胎泥塑与金属工艺相结合的手法.装饰风格受到明代佛教发展、明代其他手工艺品以及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等的影响,体现了综合材料制作手法下的立体特征与汉藏艺术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山西 明代寺庙 佛像背光 六拏具
  • 简介:张大千的敦煌临摹、考察活动多彰显以审美价值,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临摹创作活动而不为学术研究所重。但张大千以其艺术直觉的敏感性,重新发掘了敦煌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作为生者真仪的特殊性。特殊性背后,体现的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的在地化倾向。这一立足本土、强调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后于川渝多地举办的临摹展览,恰好呼应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救亡话语以及吁求"中国文艺复兴"的心理诉求。由此,张大千的敦煌临摹活动及作品,与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达成了合流。张大千的临摹手法、取向、考察路数,多有争议。回到抗战时期西北考察的历史语境下,他对艺术现象的敏感,看似摹古,却参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堪称学术史的"预流"。

  • 标签: 张大千 西北考察 预流 重访 中国文艺复兴
  • 简介:石质文物破坏问题不仅在于人为破坏和表面污染,更多来自自然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例如,日晒雨淋、风沙吹蚀、地表水的冲刷、地震、地下水的侵蚀溶蚀。为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华岩摩崖石刻露天石质文物病害进行探查,采用无损探测的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和探地雷达方法,直接找水的地面核磁共振方法成功探测出摩崖石刻依附岩体地层含水分布状况。探地雷达方法探测出依附岩山体内岩溶、裂隙的发育状况。两种方法探测结果发现,石刻依附岩体内岩溶、裂隙发育,部分区域岩溶裂隙带已成为地下水汇聚场所或流通通道,对阳华岩摩崖石刻构成了极为严峻的侵蚀威胁。两种方法解释结果互为验证,研究结果为阳华岩摩崖石刻的病害治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 标签: 地面核磁共振 石质文物 病害 文物保护
  • 简介:宜侯见于西周重宜侯吴簋,其封地所在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宜侯吴簋铭文所载,宜地位于"东国"之内。"东国"意为东部地区,亦可称为"东土"。从传世文献看,西周"东土"所指有二:一为陕县以东的区域,可谓广义"东土";一为成周地区以东的区域,可谓狭义"东土"。金文中的"东国"与"南国"、"中国"、"内国"并见。表示方位的"内"与""概念近似,"内国"应即是"中国"。"东国"名东,"南国"名南,都是以"中国"为中心。金文中的"东国"就是传世文献的狭义"东土"。此"东国"东抵于大海,西止于黄河,南不越淮水,北不逾九河。宜侯封地当于此间寻找,洛邑边鄙说、丹徒说、宜阳说、阳平乡说和仪征说均可排除。

  • 标签: 宜侯吴簋 西周东国 宜地
  • 简介:激光清洗应用于青铜文物上有时会使其表面颜色及其他一些物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何优化这种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为此,本工作将琼脂凝胶-激光联用作为一种可能的优化手段,首先研究了凝胶对激光能量和作用的影响,包括以能量计测量激光穿过凝胶层后的能量减弱幅度,以及通过热敏纸和文物样品上的烧蚀斑观察凝胶对激光烧蚀结果的影响。其次在不同类型的青铜文物样品上将之与普通湿法激光清洗、机械清洗等手段做清洗效果的对比实验,并以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行分析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凝胶能小幅度降低激光能量,减轻激光引起的青铜文物表面微观结构的改变,为清洗操作提供更灵活多样的选择。凝胶-激光联用的方法在实验的文物样品上取得了理想的清洗效果,兼顾了操作的效率性和安全性,是在今后的应用可被考虑的手段。

  • 标签: 琼脂凝胶 激光清洗 青铜文物
  • 简介:光纤反射光谱是一种完全无损的颜料鉴别方法,适合用于精美珍贵的彩绘文物颜料工艺研究。光纤反射光谱在国际文物研究领域已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方法,而国内由于缺乏反射光谱数据库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本研究探讨了颜料颗粒度和产地对反射光谱的影响,对蓝色系、绿色系、红色系和黄色系颜料的反射光谱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其用于故宫博物院建筑彩画和书画文物的颜料分析,证明光纤反射光谱确实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颜料分析方法。

  • 标签: 光纤反射光谱 无损分析 彩绘文物
  • 简介:17世纪的汉碑热潮与隶书勃兴历来被视为书法史上的重要现象。在此过程,一些晚明书家在"倡明汉隶"的同时,对吴门中人的隶书观念展开了批判,指出其存在"以魏充汉"的行为,这种看法在当代学界仍被沿用。事实上,在晚明诸家的语言逻辑,"汉"与"魏"并非指代时间,而是指代某一类碑刻风格。"以魏充汉"的观点仅是时人在特定时代,依据有限的见闻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感受,实则是将汉隶的整体面貌单一化与片面化,割裂了汉魏时期的碑刻书法史。

  • 标签: 东汉碑刻 曹魏碑刻 以魏充汉 汉隶
  • 简介:近年来,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快速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工作形式也开始走向个性化及数字化,兼具学习与服务功能。由于文物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重点,应拉近其同公众的距离,突出其情感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从而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通俗化与知识化相互予以完美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博物馆陈列展览通俗化融合知识化的策略,以提升展览效果,让博物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

  • 标签: 博物馆陈列展览 通俗 知识化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