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小朋友们,大家好!这一节,我给大家讲汉隶。“汉隶”又称“八分”,是从汉代开始流行的一种书体。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秦皇帝为了统一

  • 标签:
  • 简介:  又称,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前后碑书风一致,皆出自一人之手.此碑与、并称孔庙三大名碑.清万经在中评其"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之右".清孙承泽在中评:"字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世楷模,汉石最佳者也."……

  • 标签: 史晨碑 汉隶逸品 逸品史晨
  • 简介:1.古隶的末笔向下、向左下、向右下加长、加重,是隶字波磔的滥觞。古隶具有波磔滥觞的字,仅局限于十余个字,另有与这十余个字有共同或相类的部分或笔画的为数极少的字中。从秦代起,文字隶变,一直到汉武帝时大致如此,并不断发展。2.波磔滥觞,是由文字本身的笔画位置和人的生理本能和书写笔势所决定。3.“准波磔”的变化具有“运动势”的美感,引导书写者有意识地追求,并通过约定俗成而世代相传。4.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美的、作为主体笔画的“长横”,是汉隶成熟形态的主要标志。文字书写的美饰,是汉隶成熟的主要动因。

  • 标签: 汉代 隶书 成熟形态 笔画位置 书写笔势 书法
  • 简介:八、转折之法通常我们所说的转折,其实在书法的用笔中是两层含义:转与折。以大篆为主的篆书,其横、竖两个笔画的交接处,通常是转,如《石鼓文》(图8—1)。到了隶书,不仅延续了转,而且频频出现折,转与折并用。隶书之后的楷书,也同样是转与折并用。转折笔画,有的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是转,或者是折,有的则转中有折、折中有转,并不明显。转折的这些变化,从笔法的角度来说,是对书法笔法的丰富。就转折来看秀逸一路隶书,它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

  • 标签: 曹全碑 礼器碑 孔宙 多宝塔碑 图图 转笔
  • 简介:《礼器碑》原是为记述鲁相韩敕于永寿二年(公元156)修饰孔庙、制造礼器而立的。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霜月立。此碑字完整,是研究汉隶艺术的绝好资料,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首见记载,宋代至今著录最多。《礼器碑》最早拓本,碑文内第十行“绝思”二字间,石泐痕未连及字画,早年仅见三本,一为罗振玉旧藏,一为沈仲复鲽砚庐藏本,一为赵之谦跋本。一九八七年又于上海古籍书店发现一本,为张静江家旧藏。四本中以沈仲复藏本最精最早,该本“绝思”二字间石泐痕仅如指尖大小。其余各本拓时稍晚。

  • 标签: 礼器 汉隶 极品 《水经注》 张静江 赵之谦
  • 简介: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一种抒情寓意的艺术。纵观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书法艺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今天我们在书法创作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我们前人也曾经遇到,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度过难关的途径和方法,他们成功了,他们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 标签: 书法创新 中国书法史 汉隶 传统艺术 书法艺术 书法创作
  • 简介:汉代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汉镜、汉隶的美学内涵是汉代思想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上的内在体现。汉镜的世界、汉隶的线条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儒”与“道”的沟通与融合。汉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体现汉代人的阴阳五行观念和人生观。汉隶“水平线条”的稳重,表达了汉代人希望富足和乐地在人世中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汉隶的水平线条,不仅是书法里的线条也是汉代人日积月累的共同心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

  • 标签: 汉代思想 汉镜 汉隶 美学内涵 儒与道
  • 简介:自隶书的出现起,书法正式告别了古文字时代,开启了今文字的发展历程。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云:"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可谓识见卓远,一语中的。汉隶上通三代,同启草、行,萌衍楷式。

  • 标签: 汉隶 《广艺舟双楫》 人体 古文字 今文字 康有为
  • 简介:分部在汉中褒谷石门隧道内壁及其南北山崖间的摩崖石刻,统称石门摩崖石刻。其中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世称“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这十三品有很高的价值。在国内当代有不少书法家题词,赞誉十三品是“国之瑰宝”,十三品陈列馆为“书法宝库”。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参观了十三品之后,在题词中写

  • 标签: 褒谷 摩崖石刻 书刻 三品 开通褒斜道刻石 启功先生
  • 简介:春秋战国及至秦汉两朝,是我国文字史、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我国文字完成了由形象向抽象的转变,进入了今文字时代;书法也开始自觉,一个最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隶书最终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字体,取代了篆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对于汉隶的源和流、亦即“隶变”和汉隶流变问题,却存在着一些狭隘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书坛上的一件撼事,也使

  • 标签: 隶变 隶书 汉隶 流变 春秋战国 探略
  • 简介:  编者按:  在中国悠久的汉字艺术学习过程中,等等无疑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本刊新设此栏,旨在给学习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有法可取的平台.……

  • 标签: 增广汉 广汉隶 异歌新
  • 简介:公元183年,河南洛阳的朱家圪村——东汉时期著名的太学所在地,一时间忽然车流如潮,街道拥塞,车上的学子无不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太学,在一块块石碑前观览、摹写……这些石碑,就是刚刚完工的《熹平石经》。整套《熹平石经》,包含《鲁诗》《尚书》《周易》《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等七部经书,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上,共有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个字,是中国第一部儒家经典刻石,具有不可

  • 标签: 熹平石经 残石 鲁诗 《仪礼》 碑面 《公羊传》
  • 简介:汉代时四川社会安定,经济兴盛,文化繁荣,表现在书艺方面刻石遗存极多。从形制上可分为碑碣、墓记、石阙、石经及摩崖题刻等;文字内容分记功、纪事、题名、契约、经典等。时至今日,虽佚存参半,精粗并存,但原有内涵永远无法取代,仍可进行综合考述,为我国

  • 标签: 四川 汉隶石刻 书法艺术 历史文化
  • 简介:本文以近些年新出土的西汉前中期简牍、东汉中后期简牍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是简要分析它们的概况及墨书特征;二是以这些新出土简书为中心,讨论西汉前、中叶隶变的主要特征及同期书体发展;三是讨论东汉中叶隶书流变、特别是当时居书写主流的新隶体、俗笔隶书等写法;四是考察东汉末新体(楷、行、今草)发展情形。

  • 标签: 新出土 简牍 两汉 隶书 隶变 新体
  • 简介:17世纪的汉碑热潮与隶书勃兴历来被视为书法史上的重要现象。在此过程中,一些晚明书家在"倡明汉隶"的同时,对吴门中人的隶书观念展开了批判,指出其存在"以魏充汉"的行为,这种看法在当代学界仍被沿用。事实上,在晚明诸家的语言逻辑中,"汉"与"魏"并非指代时间,而是指代某一类碑刻风格。"以魏充汉"的观点仅是时人在特定时代中,依据有限的见闻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感受,实则是将汉隶的整体面貌单一化与片面化,割裂了汉魏时期的碑刻书法史。

  • 标签: 东汉碑刻 曹魏碑刻 以魏充汉 汉隶
  • 简介:在书法发展史中,自秦末至东汉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篆书因其复杂化和象形化等诸多原因渐渐让位于书写更为便捷美观的隶书,而在隶书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又悄然包孕出草书、行书和楷书,同时,"正体"与"俗体","铭刻"与"墨迹",

  • 标签: 影响因素 何论 文化中心 曹全碑 开通褒斜道刻石 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