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简阳市简城镇北门桥北有一座碑亭.经考证,确认为唐代德宗皇帝为褒奖剑南西川节度使皋"服南诏,摧吐蕃"之功而赐予之碑,即南康纪功碑.此碑亭为罕见的融唐、清两代历史、书法、镌刻及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珍贵文物.

  • 标签: 韦皋 韦南康纪功碑 碑刻
  • 简介:[枼]最早见于《诗经》,为开弓撒箭之具,即射手所用的开弓扳指。扳指在我国科学考古出土的最早实物为商代妇好墓所出兽面纹扳指。周代出土数量较大的[枼]应该为食指[枼]用[枼],周[枼]材质多样,形式多种。楚地出土有许多周[枼],为我们展示了其独具的特质。

  • 标签: | 扳指 |
  • 简介:儒学是东方文化的主导,她对中华民族和东亚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影响最深、最大。而儒学文化又来源于周公创制的礼乐文化。《礼记·明堂位》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这说明:邑文王明堂是中华儒学的发祥之地。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见1994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所以抓紧开发中华儒学圣地——邑文王明堂,不仅对展示洛阳城市主体形象——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亦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价值。为了发掘开发的需要,现将有关古籍记载编辑于后。

  • 标签: 儒学 洛邑文王明堂 中国 洛阳市 河南 文化名城
  • 简介:<正>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营建的邑,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文献材料中又称为新邑、大邑、新大邑、新邑和成周。关于邑城址的具体位置,据《逸周书·作篇》称:“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即位于洛水之北,邙山之南;又据《尚书·诰》记载,周公营建邑前昭公曾来相宅,“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食。”即卜相邑应建在涧水之东直至瀍河东岸,也就是讲,邑很可能横跨瀍水两岸而建,其西可达涧水之

  • 标签: 西周时期 涧水 洛邑 洛阳市 城址 遗址
  • 简介:我在《试论“华渭文化区”》一文中曾认为,从日益增多的考古资料来看,在距今8000年~距今4000年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不仅独自拥有明确的分布地域,而且具有极鲜明的文化个性特……

  • 标签: “郑洛文化区” 中国 考古资料 裴李岗文化 大河村文化 河南
  • 简介:全文主要介绍“八办”在撤退回延安时,丢在井里的58枚证章。这些证章有我方的、国民党机关的、国际友方的。从这些证章中,可以看到八办当时工作的艰巨、环境的恶劣,展现了革命者的顽强斗争精神,对教育青少年意义深远。

  • 标签: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 抗日战争时期 证章 历史考证
  • 简介:广布于海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被称为世界东方的“犹太人”,他们是中国汉民族中的七大民系之一。四川是中国大陆客家分布最多的五大省分,现有客家人约250万。成都的东郊和东北郊,是四川客家的最大腹心聚居区,俗称“东山区”。浓缩了四川客家文化精华的古镇带,则是这个腹心区中的腹心,并由此被专家们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 标签: 客家人 古镇 汉民族 犹太人 客家文化 东北
  • 简介:活跃在东魏、北齐的窦氏,虽然自称扶风郡望,但实际上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改汉姓政策时鲜卑纥豆陵氏所改的代北窦氏。东魏北齐的代北窦氏依靠军功起家,与皇室联姻,在文化上没有建树,形成了特殊的门风。新出的北齐窦兴墓志记载了其祖、父及其本人的仕宦经历,为了解窦氏家族的历史增加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北齐 墓志 窦兴洛 窦氏
  • 简介:2017年5月16日上午.应邀来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意大利总理真蒂尼专程来到我馆,观看了《领袖·人民——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和《创意改变生活——意大利设计艺术展》。

  • 标签: 意大利 总理 青铜器艺术 高峰论坛 国际合作 艺术展
  • 简介:地球是圆的,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传播在地球上周而复始,从未停止过,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播的速度、力度、方向等有所不同而已。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明,曾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革命性变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中国瓷器 反思 借鉴 英国 人类文明 革命性变化
  • 简介:陈灼同志《北山石刻(君靖碑)“颖川”“辩”》(载《四川文物》1999年第2期)提出:唐代《君靖碑》:“政茂颍川,化光河内”两句,“颍川”乃“颖川”之误,又释“颖川”之颖为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征东中郎将赵颖。说“‘颖川’一词是君靖部属胡密所遣造,源出于汉末赵颖首举分巴。”又赞同刘蜀仪先生注释,“以河内代全国”。“化光河内”释为君靖“功德还辉映全国”。

  • 标签: 大足北山石刻 《韦君靖碑》 “颍川” “河内” 历史考证 行政区域
  • 简介:《独立评论》是30年代以胡适为核心的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政论刊物。该刊以理性的救亡主张和“敬慎”负责的持论态度,在当时的期刊界独树一帜。胡适是《独立评论》的灵魂,身为编辑,他为该刊的成长倾尽了心血。而幕后与胡适密切配合共同承担出版发行工作的,则是他的学生黎非。本文试通过对黎非从学生到经理人的身份转换,探讨30年代下层知识分子为谋求个人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与上层知识分子之间的微妙关系。

  • 标签: 黎昔非 独立评论 胡适
  • 简介:2005年,在洛阳市西工区发掘—批东周墓葬。其中,春秋墓M8781是洛阳市发现为数不多的春秋早期墓,保存完整。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有青铜器、玉石器、骨器、木器等器物。

  • 标签: 洛阳市 014中心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春秋早期
  • 简介:试探魏孝文帝迁之动机及所走的路线白艳芳拓跋鲜卑自道武帝拓跋王圭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以来,历六帝七世,凡九十七年。孝文帝拓跋宏称帝的时候,平城已经人口众多,初具规模,是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了。而孝文帝掌握政权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

  • 标签: 魏孝文帝 平城 黄河流域 中国历史地图集 洛阳 复礼万国
  • 简介:蒙元时期“洛水-渭水”流域的墓葬面貌存在明显的共性,随葬明器自成一体。本文通过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综合梳理,在探讨大区域墓葬文化的同时,将-渭流域的蒙元墓葬细分为河南、陕西和甘肃三个小文化区,分别探讨各个文化区域墓葬的文化面貌和阶段特征。

  • 标签: 洛-渭流域 蒙元墓葬 明器
  • 简介: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该文化因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而得名。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主持发掘了良渚遗址,开长江下游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之先河。他撰写的《良渚》一书,是良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考古报告之一。施昕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开拓业绩和治学精神,将载入史册。

  • 标签: 良渚文化 发现者 施昕更 简评
  • 简介:人民币被称为我国的“名片”,它既是我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又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的综合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国流通中货币的整洁度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由此可见,提高人民币的整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彻底改变博

  • 标签: 钱币 中心 艺术 综合实力 货币 流通
  • 简介: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前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社会性讽喻诗,充分展示了他“动言直笔书”而“不惧权豪怒”的直吏本色和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后期,诗人又吟咏了相当数量的山水、田园间或有感伤情调的闲适诗,“独善其身”是这一时期诗作的主要表述倾向。白居易从“志在兼济”的入仕抱负到官场失意后的“独善其身”,不是简单的表象变化,而是诗人在重创之下屈而难伸的思想转换,“江州之贬”就是这种思想转换的界碑。

  • 标签: 白居易 “中隐”生活 中国 唐朝 生平事迹 思想转变
  • 简介:近年出土的三方杂姓墓志,信都伯、冯顺公冯聿,乃太师冯熙之子。父子二志皆出自“乾脯山之阳”;尚书郎中源模,征北将军、北讨都督源子雍之子,凉州刺史源延伯之弟,源延伯墓志亦近年出土;张懋史书不载。曾祖腾、祖光、父敞、张懋本人与长子显孙、次子令孙、三子汉孙五世为官,姓名、官职记述清楚。三方墓志的魏碑书体,各有特色,冯聿、张懋二志化隶入楷,楷则俨然;源模墓志在魏碑楷化进程中具有行楷体势,与其同时下葬的长兄源延伯墓志的书法,似均出自季父源子恭之手。

  • 标签: 邙洛墓志 冯聿 源模 张懋 魏碑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