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正>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冶金史研究单位联合,对河南省境内铁矿冶遗址重点县,进行了科学考察。1974年冬,北京科技大学黄务滌教授、中国冶金史研究室姚建芳同志、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李京华同志,对安阳县、林县的铁矿冶遗址进行了调查。1976年秋,自然科

  • 标签: 遗址 冶铁 汉代 宋代 冶金史 河南省
  • 简介:<正>五寺石窟开凿在鹤壁市五山南麓的崖壁上,这里林木苍翠山谷幽静,风景颇佳。由于石窟地处偏僻的山乡,又不见于方志典籍,所以,不为世人所知,八十年代初鹤壁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才重新发现。这里的石窟造像依山势在二百余米的山崖上分五处开凿。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由东向西编区介绍如下。第一区:座北面南,共有五个窟龛(图一)。

  • 标签: 石窟造像 菩萨 台座 护法 八十年代 重新发现
  • 简介:唐少府监郑乃名相张说之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录其世系。近年,洛阳万安山出土其家族墓志共九通。新出郑墓志与郑钴墓志称六代祖名盘陁,而《新表》名幼儒,《魏书》、《北史》均有《郑幼儒传》,与《新表》一致;新出郑泌(郑季子)墓志称其曾祖行谌官洋州刺史,而《新表》则为具有祆教色彩仅有胡人任职的萨宝果毅;新出郑居中(郑曾孙)墓志称其嗣子名石胡,该名字与其先祖盘陁一样,具有鲜明粟特色彩。诸多证据表明郑乃北朝时入华的粟特人后裔,其祖先极有可能出自昭武九姓的石国。

  • 标签: 郑岩 粟特后裔 墓志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荥阳郑氏
  • 简介:<正>江油市东北25公里处的窦圌山云寺,是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是蜀中的重要文物,又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一、概述窦圌山原名圌山。因其山形上小下大像盛谷的囤子而得名。相传唐代彰明县(今江油市)主薄窦子明,羡圌山清奇幽秀,弃官隐居修道,羽化飞升。于是有仙则名。故名为窦圌山。窦圌山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68公里,面积4.7平方公里。海拔1140

  • 标签: 云岩 江油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区 唐代 重建
  • 简介:2007年,包头博物馆承接了文物商店送来的一件破损的皮质唐修复业务.这是一件用鹿皮制作的唐,是文物商店从房屋拆迁队手里征集所得,唐因皱摺破损,不能展示,失去了观赏价值,于是便送交我馆进行修复.

  • 标签: 鹿皮 唐卡 修复 文物商店 破损 观赏价值
  • 简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化的特殊载体,它见证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具极高的艺术研究和历史、保存价值。唐是藏区特有的藏传佛敦的绘画艺术,在我国绘画历史遗产中占有一个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绘画艺术和风格,赋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恪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是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绘画、自然科学和社会习俗,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唐卡 中华民族文化 绘画艺术 保护 民族文化传统 历史文明
  • 简介:2000年9月20日,新津县邓双镇龙岩村五组村民余国化,在自家房前路旁,挖掘窖柑桔储藏室时,在位于地下约3米深处,发现一座汉代墓。县文管所闻讯后,组织了抢救性清理。

  • 标签: 汉代 画像石棺岩墓 墓葬形制 考古工作
  • 简介:<正>在内江市所辖的沱江流域200余公里范围内近年来发现了许多汉代墓。1987年初,仅在市中区的文物普查中就发现上百座,其中只有四座画像墓(编号一、二、三、四)。这些墓多数临江,在褐红色的砂质岩壁上凿洞穴而成,单室墓。墓室平面呈纵长方形,一般长5—8米,宽3—4米、高1.6至1.8米左右。墓底略为倾斜,弧形顶,墓壁有龛,有的有石椁。甬道长0.5至1.5米左右。墓门高1.5、宽1.3米不等。这些墓早年均已被盗,目前尚未作清理,现仅将保存下来的画像,择其中十二幅简报如下:

  • 标签: 画像 内江市 浅浮雕 石棺 仙鹤 甬道
  • 简介:<正>被誉为我国“城市中的森林公园”的宜宾市翠屏公园目前正在维修唐代石刻“千佛”。“千佛”又名“千佛台”,位于宜宾市翠屏山“哪吒行宫”的右侧。这座唐代石刻佛像群,镌刻有佛象一千零四尊,每尊高一尺。这些佛像雕刻细腻,造形生动,神态各异。由于年久失修,千佛台已经破烂不堪。为了保护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业,宜宾市建委和翠屏公园决定分两期工程修复,还将新建千佛亭、晚钟

  • 标签: 宜宾市 佛像 石刻 哪吒 翠屏山 森林公园
  • 简介:大约从公元前10,000年开始至公元1521年西班牙殖民占领为止,瓦哈地区的人类历史分别经历了石器时代、村落时代、城镇时代(又称为城址时代)和城邦时代,这四个时代又被统称为“前西班牙时期”,是瓦哈的土著居民的发展史,也是中美洲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

  • 标签: 墨西哥 瓦哈卡 考古工作 历史文化 历史文物
  • 简介:墨西哥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大约在距今3.5万年以前,亚洲人的一支从欧亚大陆的越过冰封的白令海峡,之后呈扇状分散到美洲各地,开始在新大陆的人类活动,其中的一部分沿北美洲西海岸南移来到了墨西哥。根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在墨西哥和中美洲所发现的从亚洲迁徙而来的最早的移民属智人,也就是说,他们是已经发育完善的、与同现代人十分相近的人种。

  • 标签: 墨西哥 瓦哈卡 文物考古 文明起源 人文地理
  • 简介:<正>1983年5月至1987年6月,为了弄清岷江上游支流杂谷河下游流域墓的文化内涵及同岷江中、下游地区东汉墓的关系,阿坝州文物管理所先后数次分别对汶川县克枯乡河坝村及龙溪乡和理县桃坪乡古城村以及理县薛城乡墓进行了调查。河坝村墓位于杂谷河东北岸,距汶川县城4公里,分布于河坝村附近南北长约500米的范围内,从

  • 标签: 杂谷 石棺葬 调查简报 岷江上游 汶川县 墓道
  • 简介:龙南县玉石及其摩崖石刻,在《全国名胜大辞典》中已有记载。其生态玲珑,“洞壑天成,尤称胜境”;加之历代名人题刻甚多,自成壮观,因而遐迩闻名。玉石位于县城北面,离城约八华里,在桃江冲积平原的边缘,红土台地之上。为石灰,高出海拨约300米,中间凹陷而分为东西两部分,均有洞穴。东称上,西称下。据县志称,上岩洞内原有庵堂,并有石质雕像,因烧石灰所毁,已荡然无存;惟下得天独厚,岩洞基本完好;其中石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少数遭到破坏之外,其余幸存。

  • 标签: 玉石岩 题刻 摩崖石刻 上岩 离城 历代名人
  • 简介:<正>一“唐”一词是藏语音译,是指一种卷轴画。其质地品种繁多,较为常见的是在布面或纸面上进行彩绘,用锦缎装裱而成。此外,还有许多刺绣、贴花(布贴)、织锦等织物唐,亦有珍珠唐和印刷着色唐。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宗教色彩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藏传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设计灵活多样,便于悬挂,易于收藏,有利于宗教宣传。“据史作画,以画言史”亦是唐一大特色。

  • 标签: 唐卡 藏族 表现形式 制作工艺 宗教色彩 灵活多样
  • 简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从简单的陶瓷彩绘纹饰上,可以领略到唐绘画艺术的延续、延伸。唐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和印刷唐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及珍珠唐等。藏传佛教唐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十分讲究,必须遵循佛教教义的规定。我们现在所见的唐也称之为布画,伴随着佛教在青藏高原宏传,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唐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久而久之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

  • 标签: 卷轴画 绘画艺术
  • 简介:  唐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宗教色彩,留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原以藏族画工为主体的绘画艺术,在明代之后伴随着藏传佛教传入,随着寺院的建立和兴起,为蒙古族接受和学习,同时也更加丰富了唐艺术的内涵.蒙古语称唐为"布斯吉如格".……

  • 标签: 介绍蒙古 族唐卡 蒙古族
  • 简介: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西藏的阿里文化,藏南的雅砻文化,藏东贡布文化和东北部康巴文化,藏北草原羌塘文化,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文化和举世闻名的拉萨圣地文化等富于地方特色。如果说整个藏族文化就有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的滔滔江水,那么这些文化就是它的支脉,最后都汇集流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海洋。藏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唐.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地记录和弘扬了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 标签: 传统绘画艺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西藏 唐卡 康巴文化 藏族文化
  • 简介:花山岩画区的危体的存在严重危及古岩画的保存和游客的安全,使得旅游业遭到重创。为了对区内危体状态做出评价,并为其后期治理工程提供依据,通过对岩画区的环境地质条件和病害成因的调查,结合危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分析得出了区内危体崩塌破坏的三种模式为倾倒式崩塌、错断式崩塌和拉裂式崩塌,并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的力学模型。应用极限平衡法对不同破坏模式的危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得出区内危体大部分处于欠稳定状态,须进行治理。最后提出了危体的防治原则与措施。

  • 标签: 危岩体 崩塌破坏模式 稳定性分析 防治
  • 简介:夹江千佛091龛三圣僧造像的中尊是僧伽,左尊是宝志、右尊是万回.三圣僧都是观音的化身,龛壁雕刻的的山、花树和祥云可能代表了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三圣僧的共同神异功能是护佑水路航运的安全,三圣像与西方净土的组合具有加强护卫的特殊含义.便于携带的檀龛像成为远距离艺术交流的最佳载体.091龛的开凿时代应为9世纪上半叶.

  • 标签: 夹江千佛岩 僧伽 宝志 万回 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