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水陆画是寺庙中举行水陆法会在水陆道场中悬挂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发展与兴盛而逐渐完备的。据现有资料记载,水陆法会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水陆画则产生于唐代中晚期,在宋代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内容及水陆画图像体系已非常丰富,水陆画不但在佛教仪式中应用,在道教仪式中也得到普及,且形成了自身独立而丰富的图像体系。水陆画不但有上下堂区别,还有卷轴式、壁画式及版画式等形制的不同。现存水陆画大多为明清遗物,由民间画工所作,少部分出于宫廷画师之手。由于粉本的使用,水陆画继承并展现了隋唐以来人物画的传统,一堂水陆画所绘人物常常多达五百余位,题材范围广泛,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内容。水陆画既是宗教艺术,又是民俗艺术,其图像内容传达了民俗信仰观念和宗教审美情感,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研究成果对佛教史、道教史、三教合一史、绘画史等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水陆法会 水陆画 艺术特征 宗教思想
  • 简介:1939年4月,傅抱石跟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辗转来到重庆金刚坡,不久接受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主任吕斯百的邀请,重新执掌中国美术史教席,过起了平凡而宁静的生活。在教学和研究之余,傅抱石默默无闻地开始了自己的绘画实践。1942年10月,他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举办了较大规模的个人画展,成为其人生历程中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正如吕斯百所言"一个画家之发现"。

  • 标签: 傅抱石 政治部第三厅 吕斯百 中国美术史 国立中央大学 绘画实践
  • 简介: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石尠、石定墓志在民国八年(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郊。因为系盗掘出土,所以早期研究论著对这两方墓志出土地的记载歧说纷纭,这一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界对石氏墓志真伪和学术价值的判定。本文在梳理、辨析相关文献后,认为洛阳古董商郭玉堂的《洛阳出土石刻地记》中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石尠、石定墓志的出土地信息最为可信。通过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释证,本文在考察建国前洛阳一带出土石刻的流散情况后,认为河南洛阳古代艺术馆收藏的所谓《石尠墓志》当系重刻本。石尠、石定墓志在出土后不久就被当时北平金石家周进收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周进去世,这两方墓志连同其它汉晋石刻一并由其家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一直收藏至今。

  • 标签: 石尠 石定 墓志 郭玉堂 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