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无论政治取向是如何的对立,无论价值观念是如何的不同,无论人生遭际是如何的差异,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怎么也得书写上他们的名字——胡适与郭沫若

  • 标签: 胡适 郭沫若 中国 生平事迹 文学思想 文艺事业
  • 简介:1963年夏的一天,71岁的郭沫若来到北京琉璃厂荣宝斋画店,进门后,见经理侯恺手中拿的一把扇子十分精致,便拿过来一看说:"这是一把宫廷御扇,制作精美,只可惜少了点什么。"侯经理赶忙接过话说:"就缺您的墨宝了。"郭沫若推辞不过便说:"要我写字可以,但若写坏了,我可没这么好的扇子赔你啊!"说罢,便拿起笔在扇

  • 标签: 郭沫若 画扇 荣宝斋 琉璃厂 墨宝 宫廷
  • 简介:中国文坛泰斗郭沫若,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中,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曾三次到过香港。从1927年的第一次算起,恰好"十载一来复",每隔十年去一次。离群孤雁隐居香港郭沫若第一次去香港,是因南昌起义失败,他到香港暂避风险。20年代中期,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8月1日,在南昌的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北伐战争中的共产党员和受到共产党影响的三万余人,发动了南昌起义,"八一"的枪声在召唤郭沫若。8月3日,他与张发奎商定解散了政治部,张发奎邀他同去日本,他谢绝了,而决定与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等人奔赴南昌,并于当晚上了路。郭沫若一行于夜半时分安抵南昌,在起义军军部与周恩来、贺龙等人重逢,彼此紧紧拥抱,显得格外亲切。这时

  • 标签: 郭沫若 香港 周恩来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传奇色彩
  • 简介:武汉市文物商店书画藏品中有一幅现代画家何芳华的作品轴,此图为纸本,淡设色画,纵38厘米,横68厘米.画的主题表现是:暮春时节,一头水牛在颖河边渴饮,并不时抬头向前方喘望的情形,牛的脚下河滩平坦广阔,水草稀疏.牛背后画一株槐树补托.该画笔墨简洁粗放,喻意深远,富有表现力.作者于画幅左边题识:"渴饮颖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何种,我力终不歇.乙酉暮春芳华戏笔"下钤朱文"何"一印.

  • 标签: 笔墨 画家 设色 表现力 书画 作品
  • 简介: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乎遍游全国的名山大川,而且他每到一处,几乎必挥毫赋诗题字留下了无数瑰丽的墨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往今来还没有一个骚人墨客曾像郭老那样游历了那么多的祖国大好河山,写下那么多的佳句丽词,并勒石留传到后世的。然而奇怪的是:郭老的故乡乐山,既有挺秀的峨眉,又有澎湃的岷江和大渡河,还有闻名世界的凌云大佛,却不见

  • 标签: 郭沫若 新中国 故乡 大渡河 名山大川 乐山
  • 简介:我曾在93高龄属马的离休著名影人张瑞芳大姐淮海中路寓所客厅的西壁上,看到悬有两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书赠的墨宝。其一为郭老于1959年题的一首“旧作”:风雷叱罢月华生,人是婵娟倍有情。回首嘉陵江畔路,湘累一曲伴潮声。

  • 标签: 郭沫若 1959年 嘉陵江
  • 简介:对陈寅恪《论〈再生缘〉》的高度评价1957—1967年我在《光明日报》工作期间,郭沫若在报上连续掀起多次学术讨论的热潮,如关于《胡笳十八拍》作者蔡文姬的著作权问题、曹操评价问题、为武则天翻案,以后又有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讨论。这

  • 标签: 郭沫若 再生 陈端生 考证 基本认识 余英时
  • 简介:鲁迅郭沫若的孔子观罗炯光一个孔子两幅像孔子(前551-前479)只有一个,但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并不相同,有董仲舒的孔子,也有王充的孔子;有嵇康的孔子,也有王阳明的孔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郭沫若曾不止一次地勾画过孔子的形象。在鲁迅...

  • 标签: 郭沫若 孔子 鲁迅 孔墨的批判 中国文化 孔夫子
  • 简介:《人民文学》杂志是1949年10月25日创刊的,当年作为全国文协(中国作家协会的前身)的机关刊物,文协主席茅盾兼任该刊主编,并为刊物写了发刊词。而《人民文学》刊名,编辑部欲请毛主席题写。毛泽东谦虚地给主编“雁冰兄”写一短简,说他不合适,宜由“沫若兄”书写。于是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慨然允诺给刊物写了刊名。

  • 标签: 《人民文学》 中国作家协会 毛主席 郭沫若 刊物 刊名
  • 简介:郭沫若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也是书法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在文化领域中取得了多方面卓越成就。但人们却忽视了郭沫若作为政治家的品格层面。我以为,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察角度。从这个角度研究郭沫若,能够拓展视野,有利于全面把握郭沫若性格结构的多重层面和复杂矛盾。

  • 标签: 郭沫若 政治家 品格 古文字学家 文化领域 性格结构
  • 简介:“泛神论”本是指流行于16-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种哲学学说。泰戈尔和郭沫若,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为各自不同的民族环境,对泛神论的取向向度有着很大的不同,郭沫若早期文学思想尽管深受泰戈尔的影响,但"泛神论"在泰戈尔来说是他的宇宙观,而在郭沫若则是一种哲学观。

  • 标签: 泰戈尔 郭沫若 泛神论 神人合一 宗教性 哲学
  • 简介:于立群是郭沫若的第三位夫人,有"抗战夫人"之称。这张照片即是淞沪会战爆发后来到香港的于立群(戴白围巾者)、郭沫若(左二)和朋友的合影,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于立群对郭沫若由相敬而相爱,并最终成为郭沫若的第三位夫人。

  • 标签: 郭沫若 香港 上海文化 抗战 围巾 朋友
  • 简介:抗战时期,著名剧作家于伶写了《长夜行》、《花溅泪》、《春雨江南》、《英烈传》等优秀剧作。重庆进步文艺界的朋友在他三十七岁生日那天前往祝贺。有位朋友用上述四个剧名赋成一首七绝:"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口吞声,至今江南春雨日,英烈传奇说大明。"作者大声朗诵了这首七绝后,在座的人大为赞扬,称赞这首诗音律和谐,颇有情

  • 标签: 郭沫若 七绝 抗战时期 剧作家 江南 英烈
  • 简介:郭沫若在青年时期,由创造社成员周全平陪同,从上海启程赴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一带,进行平生第一次江南农村社会调查。这是他在日本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后所付诸的接触生活水平线下民众的行动。调查中,军阀混战的恶果、江浙农村的悲凉、百姓遭殃的苦难使他对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郭沫若生前对此次调查的记录仅留下《到宜兴去》、《尚儒村》两篇散文,且其中一篇《到宜兴去》没有写完也未发表,故这一历史鲜为人知。这次调查,对他能在大革命失败后,不少知识青年彷徨歧途时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上革命征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行动上的落实

  • 标签: 郭沫若 浙江长兴 江南 中国共产党 创造社 江苏宜兴
  • 简介:郭沫若,人们尊称为郭老。目前除了学术界和专业工作者外,五十岁以下的人了解郭老的已不太多。也许有不少人了解郭老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贡献,对在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方面的贡献知之甚微。郭老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1978年。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今乐山市)人。一生著述甚丰,他晚年为社会做出的一大贡献即亲自主编(不是现时流行的某些挂名主编)了一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称赞的《甲骨文合集》。这部被称为甲骨学里程碑的八开本13巨册的大型著作,

  • 标签: 《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 文学艺术 学术界 乐山市 工作者
  • 简介: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屈原》,时间选定于"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人物"三闾大夫屈原--年四十左右"、"楚怀王--年五十岁"、"张仪--年四十以往".

  • 标签: 剧中屈原 史剧中 屈原年龄
  • 简介:郭沫若为张曙两写墓碑蒋廷瑜在桂林市七星公园北面,普陀山之北麓,隔着灵剑溪,有一座古朴典雅的陵墓,那是革命音乐家张曙安息的地方。这座陵墓,背靠普陀山的悬崖峭壁,面向桂林通往尧山的大道。墓的东侧有一株三人合抱的大樟树,枝叶婆婆,象一把张开的巨大凉伞.笼荫...

  • 标签: 郭沫若 桂林 革命音乐 普陀山 音乐家 七星公园
  • 简介:<正>亲爱的四川青年兄弟姊妹们:当我提笔给你们写这封公开信的时候,我的内心里,正浮起一种文字所不能描绘的情感。诸君知道的,我离开故乡已经二十五年了,羁留海外前后整整二十年,特别是生活在敌国这最近的十年间,正是中华民族由苦难中扎挣上进的时代,我没有机会来参加这一阶段建国事业,尤其是文化建国事业,算是我人生过程上最大的一件遗憾。现在应该感谢敌人,卢沟桥的烽火,把我唤回了祖国,残暴的侵略,结束了十年来艰难困顿不自由的流亡生涯。重新投在祖国怀里的我,这情绪,正似一个迷途的羔羊等到他亲爱的母亲时一样。但我很惭愧,没有甚么工作成绩来慰安我久别的母亲。我从去年七月踏回上海码头起,已经决心,誓以生命全部贡献给暴风雨中的祖国。——这是我最低限度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国青年应有的决心。

  • 标签: 二十年 中国青年 工作成绩 公开信 祖国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