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变迁为线索,展示了"观念力量"制度变迁互动关系。由名实共同组成制度嵌入作为整体制度体系之中,其变化有待于"观念力量"皇权推动,从而显示出一定轨迹。秦代统治者从作为一方诸侯之"家"场域出发,试图以"公天下"方式整合大一统国家。经过两汉家天下私天下形态后,由"共天下"而再次走向"公天下"。"官"亦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轮回:秦汉之际官是行政指向中央派出机构,具有"公"色彩;从汉代开始,"私天下"色彩日重,作为皇帝耳目爪牙监察系统日渐发达,司隶校尉和刺史在职能上替代了官;隋重铸一统帝国,"公天下"成为精英阶层主流认识,官制改革又使官再次走向"公"。

  • 标签: 司隶校尉 都官从事 公天下 私天下 共天下
  • 简介:《三赋》唐前旧注被李善收入《文选》之中,关于旧注注者,历史上存在以下几种说法:张载注《魏赋》而刘逵注《吴赋》《蜀都赋》说,臧荣绪和李善等持此说;张载注《蜀都赋》而刘逵注《吴》《魏》二赋说,綦毋速等持此说;左思自注说,见于《左思别传》;张载、刘逵并注《三赋》完篇说,主要见于近代学者。左思自注说及并注三篇说于情理皆有不通处,应非史实。余下两种说法虽各有所据,然通过文本细读,可知臧荣绪和李善说法更为可信,即张载注《魏赋》而刘逵注《吴》《蜀》二赋。

  • 标签: 文选 三都赋 旧注 张载 刘逵
  • 简介:“村落共同体”研究多聚焦于村落内部紧密联系,而忽视区域社会对于村寨性能要求。柳江流域苗、侗、瑶、壮各族群“功能性村寨”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独立地域边界空间单位、防卫单位、祭祀单位、外交单位形成过程。从聚落到村落质变过程,既需要内部凝聚、团结,又需要一定人力、财力支撑下对外交往,村寨外交是检验村寨性能标尺,是村寨独立标志。

  • 标签: 村落共同体 村寨形成史 功能性村寨 村寨外交
  • 简介:大学新生是高校中特殊群体之一,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生活背景,在面临大学新异刺激时,会出现各种适应性问题。本文从认知发展理论背景出发,分析大学新生产生适应性问题原因,从而探究适应性教育方法。

  • 标签: 大学新生 适应性 认知发展理论
  • 简介:人生一世,殊难预料,有人平凡一生,有人大起大落.黑白颠倒。江亢虎,早年充满爱国激情,在清廷顽固派眼中.简直就是革命党人,一个令人畏惧“洪水猛兽”。后来,他又极力倡导社会主义,这在当时是何等激进!然而。还是他.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却不顾民族大义.出任汪伪政府考试院院长之职.成了汉奸.

  • 标签: 中华民族 大起大落 爱国激情 革命党人 社会主义 汪伪政府
  • 简介:案例村水族苗族分族分寨而居,两族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呈现"界""合",体现两族互动交融。本文通过对村中族际经济活动田野工作,揭示了族际经济活动族际关系之间关联,相对以往经济民族学、经济人类学研究而言,期望能有一定拓展及推进。在这个多族群共生共存村落共同体中,水、苗两族村民互动互为经济活动过程体现水、苗两族互信互惠关系,体现族际双向互动过程中族际关系解构建构,呈现良性族际互动文化生态,印证了族际基于情感、信任互惠而型构情谊道德经济。族际经济活动反映族际基于互信及双向情谊互渗且合谋交往交流过程,体现族际交融,进而体认到基于族际互信机制族际间经济互助机理建构,形塑族际情谊道德社会。

  • 标签: 经济交往 边界 认同 互动 交融 民族关系
  • 简介:坚守教育本真,把简单做到极致——这既是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李新生校长所有管理行为起点,也是推动学校一往无前原动力。秉承着极强自律意识和追求完美的精神,李新生带领历城二中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传奇,无论是升学成绩还是特色教育,都是有口皆碑。如今,他已将学校发展目标锁定在'国家级示范性名校'上。'人生在勤,志达天下',这是学校校训,亦是他教育誓言。

  • 标签: 李新生 济南市 山东省
  • 简介:提起蔡元培,人们耳熟能详恐怕便是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那段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新旧各派汇聚于“兼容并包”理念之下,许多青年学子也因受到“蔡先生”和“北大精神”感召,竞相投考。那时蔡元培校长成为引领学界精神领袖,重塑风气,酿成潮流,一举开创出“北京大学蔡元培时代”(胡适语)。

  • 标签: 北大精神 蔡元培 五四新文化运动 消长 “兼容并包” 大学校长
  • 简介:本文选取了《药师经》中女性相关内容为考察中心,通过梵文诸写本和汉、藏译本对比找出东晋和唐代义净译本与其他文本在"转女成男"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其历史文化背景指出译者有意对这些内容做了改动,是为了经文传播以及适应当时社会风尚需要。

  • 标签: 药师经 转女成男 义净
  • 简介:陶菊隐和张季鸾结缘.要从风云变幻时代局势说起。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得难分难解时.冯玉祥率军回京,联合对“曹(锟)总统和吴(佩孚)总司令”极度不满直系军将领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迫使曹锟下台、吴佩孚南逃.直系政权由此垮台。

  • 标签: 张季鸾 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 冯玉祥 胡景翼 吴佩孚
  • 简介:20世纪以来,"大战略"(grandstrategy)概念渐受重视。一般而言,"战略"在传统上即指"军事战略",适用范围是战争,所用是军事手段,所追求是胜利。战略观念和解释限制在战争领域不同,大战略认为,对国家安全威胁不仅在战时,也在平时;威胁来源不仅是其他国家武装力量,一国所制定和采取经济、外交、科技等政策措施,均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目标,不仅是军队和政府事情、需要采用军事手段,而且要综合运用多种国家资源。

  • 标签: 欧洲国家 战略目标
  • 简介:众所周知,弩是中原政权军队重要射远武器,但弩所需要张弦时间比较长,导致发射速度比弓缓慢,并不适合骑兵在运动战中使用。要发挥其威力,只能依托防御工事使用;若缺乏城垒掩护,就需要部队组成严密列阵,利用手持长兵器的士兵和骑兵掩护。学者早年研究聚焦于弩结构性能演变,近年来学者陈乐保注意到弩在五代及宋代战争中重要性。

  • 标签: 唐代 中原政权 防御工事 速度比 运动战 骑兵
  • 简介:庐山“松山别墅”中山大学内陈寅恪在此度过生命最后16年“麻金墨屋一号”相比,庐山万松林中陈氏故宅“松门别墅”算不上他生命历程中重要居所,他只是在庆贺父亲陈三立80大寿时在此匆匆住过几天而已。但这座庐山别墅对于陈寅恪精神世界却有着极其重要烛照意义。这并非因为它是用陈寅恪留学时国内官府“滞寄”而积攒起来官费所购置,更因为它与江西南昌市郊西山上陈宝箴在戊戌政变中被革职后隐居地——崝庐一样,是他精神上永远牵念难舍“吾家敝庐”之一。

  • 标签: 陈寅恪 生命历程 精神世界 中山大学 戊戌政变 江西南昌
  • 简介:明代"三元宰辅"商辂礼祀观念信仰立场,可谓当时江南儒家士大夫典型:职在庙堂则坚决维护儒学思想及其礼法体系正统地位,斥佛老之教为"邪道""异端";退居乡野却与僧道关系密切,似乎能包容、接纳甚至主动亲近佛老之教。本文从这一看似自相矛盾信仰现象入手,将商辂礼祀观念置于"庙堂—乡野""官—绅"身份退阶模式中进行考察分析,力图揭示此类"前后不一致"儒者知识精英在信仰观念上内在转变及其"一以贯之"、不变的人文教化价值立场——儒家"礼"根本精神在适应具体地方信仰环境中得以维持实现。

  • 标签: 商辂 明代 江南士大夫 信仰
  • 简介:对中国古代王朝而言,赋税制度是其赖以维持根本,也是百姓与国家相互关联重要纽带。对赋税制度研究,为了解当时经济情况、社会结构与国家运作提供了一个窗口。

  • 标签: 概念 展望 宋代 文书 赋税制度 古代王朝
  • 简介:最近,得见福州某藏家所收一方墓志,知其有存史价值,其碑首题额称《宋故广州提举寺簿曾公墓志》。志文记载墓主人福州怀安人曾准家世、出身及个人经历,可补福州地区历史人物记载不足;人们还可从乌石山摩崖题刻中,进一步追踪到曾准生前的人际交往等资料。为了解宋代福州文化人家族及其交往情况,提供了颇为准确信息和深入探讨线索。本文拟从两方石刻(即墓志和崖刻)提供信息,结合地方志书有关记载,深入解读曾准家族及其文友交往内容。

  • 标签: 三山志 梁克家 朝奉郎
  • 简介:金庸先生交往,得益于潘耀明先生。我潘先生大约是1999年相识于北京一次会议上。那时潘先生担任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明窗出版社社长,是金庸先生得力助手。翌年,趁金庸先生来京参加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期间,在潘先生撮合下,我安排了一个饭局,请金庸先生到一处小胡同里吃了一顿厉家菜。

  • 标签: 金庸先生 张居正 《碧血剑》
  • 简介:郑振铎是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1919年五四运动时,郑振铎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会领袖。他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又与沈雁冰(茅盾)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处在人生辉煌时期郑振铎,也和那个时代青年人一样,心中开始孕育着自己爱情。

  • 标签: 郑振铎 人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 社会活动家 《新社会》 文学研究会
  • 简介: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方志体例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体例对于志书内容来讲是表达形式。随着志书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用于表达形式体例也必须随之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作用。博大精深中国地方志,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方志体例继承创新为中国地方志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 标签: 继承与创新 方志体例 中国地方志 志书内容 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
  • 简介:梁实秋和徐志摩是“新月派”(上海时期)两员大将,他们交往也主要集中于“新月派”在上海开办书店和刊物三四年光景中。虽然相对于徐志摩“唯一有益真朋友”胡适、红颜知己林徽因等人而言.他们是“交浅”.梁实秋晚年也承认,“此后我在上海遂和志摩经常有见面的机会.说不上有深交.并非到了无事不谈程度”,但他们绝对是“情深”,从二人在沪上私下交往可见一斑.也可从梁实秋对匆匆逝去徐志摩几十年缅怀以及全力为其出版全集中看出。“交浅情深”,这就是梁实秋和徐志摩,人生能得此佳友,夫复何求?

  • 标签: 徐志摩 梁实秋 新月派 上海 林徽因 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