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经传,是值得载入易学史上的一件大事。1974—1975年,国家文物局成立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从全国范围内抽调著名的专家学者聚集在北大红楼进行帛书的整理工作。其中帛书《周易》经传部分主要由张政烺先生负责,准备整理之后作为《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二册出版。从1980年到1985年,《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一、三、四册由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而准备

  • 标签: 周易经传 帛书周易 校读
  • 简介:本文对新见的(走豈)簋(kāiguǐ)进行讨论,结合器形、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证据,定其为穆王时器,并对铭文内容作了简释。通过对相关铜器铭文的系联,指出器主(走豈)与现藏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的(走豈)簋的器主(走豈)当系一人,他先在豳师任大司马,后迁徙至冀地任职;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召簋的器主召为其兄弟,系师职。簋铭虽简质,却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走豈)簋 召簋 执驹礼 大司马
  • 简介:近年来,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硕果累累,在各类文献语料中,道教文献是独具特色的一块内容,但学界对道教文献的利用还远远不够。道教文献的校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道教文献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对那些在汉语史上研究价值较大的道经进行标点、注释、翻译,可为道教文献语言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其所撰《道教灵验记》记述了宫观灵

  • 标签: 校读 灵验记 记校
  • 简介:张震将军非常崇敬毛泽东,几十年来一直跟着毛泽东他老人家戎马疆场、南征北战,他研读毛泽东著作,从毛泽东著述中汲取营养,时刻以毛泽东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我们有幸聆听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负责同志亲自授课。使我终生不忘、受益颇深”1937年2月,时任红12团参谋长的张震,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2队学习。

  • 标签: 毛泽东著作 张震 将军 抗日军政大学 1937年 思想指导
  • 简介:小说教学的核心在于“”,这里的绝不是简单地以看故事的心态去阅读,而是有目的、有技巧地带领学生阅读文章,既不以操纵者的态度干涉学生的阅读体验,又不完全不闻不问,任由学生自己发挥,以致偏离正确的轨道。

  • 标签: 学生阅读 “读” 小说思维 小说教学 阅读体验 文章
  • 简介:中华书局点校本《文献通考》是目前学界普遍征引的较好版本,为治史者提供了很大方便,但仍有一些疑似漏校之处,笔者不惮鄙薄,兹就《宗庙考》与《舆地考》两处略陈愚见,以求正于方家。

  • 标签: 《文献通考》 《宗庙考》 《舆地考》
  • 简介:曾枣庄1937年生,四川简阳人。四川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三苏'和宋代文学研究。主编有《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宋辽金文学卷》(第二版)。著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评传》《三苏传》等四十余部专著。

  • 标签: 历史原貌 尊重历史 枣庄读
  • 简介:李约瑟所作《文明的滴定》提供了迄今对于"李约瑟难题"最具有系统性的解答,对于透视明清时代中国科技状态与发展潜质乃至理解整个中华文明历史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首先指出,理解李约瑟该书,首先需要把握他的方法论倾向,包括谨慎的历史进步论、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不承认五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说、结构论与文明史观。进而,文章将李约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归纳为3项论说,即"亚细亚官僚制度"是中国难以在明清之际实现向现代科技飞跃的体制原因、现代科学与古代中世纪科学具有本质区别、中西自然法观念差异及有机论与机械论世界观差异构成中西科学道路差异的重要原因,并结合作者本人对明清历史的研究进行解读与评论。结论认为,李约瑟倾一生之力就"李约瑟难题"所做的回答是一份宝贵知识财富,其中包含一些推测、模糊,甚至可质疑成分,但确乎提供了关于明清中国没有兴起现代科学的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深入的参考答案。

  • 标签: 李约瑟 李约瑟难题 明清社会 中西科学
  • 简介:近出《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全面整理并完整公布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全部简帛资料,是马王堆简帛整理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文在此书基础上充分利用字形辨析、反印文比对等方法,改释了马王堆医书的几处释文,并成功缀合了部分残片。

  • 标签: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医书 反印文 释文校订 残片缀合
  • 简介: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猝不及防地遇上新事物,20世纪80年代,我们所遇到的便是'博'(此说法总有点别扭,通行,姑从之)。古代中国倒是有过博士的官职,并无博士学位,'文革'之后,高考恢复,才有硕士、博士学位设立之举。1978年,首度招考硕士研究生,我侧身其中。'毛胚'进厂,打磨年限是额定的:三年,乃在1981年'出炉'。此即为第一批硕士,因而,我们在全国就有了许多'同年',后来现代文学专业的名流如钱理群、赵园、吴福辉、

  • 标签: 博岁月 富仁兄 岁月追怀
  • 简介:'盖凡文学作品皆有生命。作品即作者之表现,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这是当代词家叶嘉莹教授的老师顾随先生在课堂上说的话,并由叶嘉莹教授记了下来。顾随先生又说:'我们研究诗人的心理,就看他的感觉和记忆。诗人都是感觉最锐敏而记忆最生动的,其记忆不是记账似的死板的记忆,是生动的、活起来的。'类似的话,在顾随先生的课堂上很多,

  • 标签: 心读 漂泊词 词心
  • 简介:小时候听大人讲笑话,觉得他们见识广,很有能耐,后来才知道,那些故事几乎都来自《笑林广记》。《笑林广记》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编纂者为“游戏主人”,其真实姓名至今仍是个谜。据周作人考证,此书内容大多从冯梦龙的《笑府》,李卓吾(即李贽)的《笑倒》,石天基的《笑得好》等书选辑而来,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并不断传播开来。18世纪日本著名作家风来山人将它翻译成日文介绍到自己的国家,也大受欢迎。

  • 标签: 《笑林广记》 国民劣根性 实录 古代 乾隆年间 18世纪
  • 简介:《嘉绒藏族历史明镜》(以下简称《明镜》)是南2009年藏文书籍《》(《嘉绒藏族历史》,2002年)编译而来的,原著由嘉绒藏人白湾·华尔登历时十年的材料收集、实地调查写就。存保持原著主题的基础上,编译者经过适当剪裁和少量史料补充,将原来的29章编译精简为11章,主要内容未变,大体仍旧按照远古、古代、近代的编年顺序,叙述嘉绒藏人和嘉绒藏区历史的源流和演变。

  • 标签: 嘉绒藏区 藏族历史 2009年 《明镜》 材料收集
  • 简介:张宇是一位很有想法、很有追求且基本功很好的青年山水画家。他的画。求古意,有文气,善造境,喜虚静,用笔干练,水墨雅致,虚实有法,张弛有度。从张宇近期创作的山水画作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其较为深厚的传统功底和文人画意蕴。这说明张宇走在一条传统的、民族的艺术道路上。

  • 标签: 山水画家 青年画家 张宇 传统 作品 艺术道路
  • 简介:清末预备立宪期间,清廷将法政教育作为立宪的一项要务,推行一系列措施,加强法政教育。对于这些措施,甘肃遵章一一办理。但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超出了甘肃地方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因此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其实际成效非常有限,且使一些旧矛盾进一步深化,并引发出新的矛盾与社会问题,新政未见其利先见害。考察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这类情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清末 预备立宪 甘肃 法政教育
  • 简介:由汤一介、李中华主编,由一批著名学者分撰的《中国儒学史》,计450万字,从先秦写到现代,时间跨度2500年,详述了儒学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汤先生为该书所写总序,洋洋五万余言,一方面它是对《中国儒学史》写作指导思想、写作视野、编写方式、全书特色的宏观论述,因此是一篇高水平的切合全书内容的总序;另一方面它又是改革开放以来汤先生对儒学研究一系列哲学思考的一次总汇和结晶,它超出了一般书序,是可以独立成书的,它展示汤先生老年时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见解、创新的观念,体现了他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学术潮流的风采。总序是一篇下了大功夫的厚重之作,是汤先生晚年最具系统性、学术性、理论性的作品,可以称为“汤一介晚年定论”。

  • 标签: 现代儒学 和谐论 现代性 中国诠释学
  • 简介:《领选日记》是1881年朝鲜使臣在中国期间的日志,其内容除了与中国官员讨论如何应对西方列强侵略外,很大部分是在天津机器局参观学习的记录.本文以《领选日记》为主,辅以原有史料,勾画天津机器局的场景,以补天津机器局史料严重缺失之不足;同时,通过该日记分析各级官员创办和经营洋务企业的经验与体会,探究当时创新之艰辛与心境.

  • 标签: 洋务运动 天津机器局 《领选日记》
  • 简介:《炎黄春秋》2016年第8期刊载了邢逸群所撰《蒋介石诱杀韩复榘背后的权力之争》一文。罢此文,我对于韩复榘被诱杀的往事以及其中涉及的一点家族记忆,有些联想。

  • 标签: 权力之争 韩复榘 蒋介石 联想 《炎黄春秋》
  • 简介:嘉绒是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地理概念,嘉绒指嘉绒藏族居住的地方,即嘉绒藏区,主要包括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金川、小金、汶川、理县、黑水、壤塘、松潘、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色达、道孚、康定、泸定、炉霍和雅安专区的宝兴县等的部分地区。作为一个族群称谓,嘉绒指生活在以墨尔多神山为中心,大、小金川流域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标签: 嘉绒藏族 研究资料 历史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叙述
  • 简介:古史传说是个长期困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问题,本文试以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作为厘清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首先,笔者回顾了疑古运动后为何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全都把目光聚焦于“族团说”,指出此说乃应运而生,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学术机缘。其次,笔者讨论族姓,把两周常见的20个族姓分别归入黄帝集团、炎帝集团、二皞集团和祝融集团,指出族姓制度是发明于两周时期。其次,笔者把先秦帝系分为两种“五帝说”,一种属周帝系,一种属秦帝系,指出前者是西周大一统的总结,后者是秦代大一统的预告。最后,笔者对上述讨论进行总结,涉及古史传说的层次,帝系和族姓的关系,以及“二重史证”在考古研究上的分寸把握。

  • 标签: 帝系 族姓 传说时代 两种五帝说 二重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