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祖大寿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将领,在明清更替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明清两代朝鲜使者途经宁远、大凌河、小凌河等地时,都记下了与祖大寿的来往或者评价.从明到清,朝鲜使臣笔下祖大寿的形象也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朝鲜使者不同的心态.从他们对祖大寿的评价中,可以洞察朝鲜人在明清时期现实与想象交织的历史观,不同的现实交织着不同的想象,正是祖大寿形象演变的原因.

  • 标签: 祖大寿 《朝天录》 《燕行录》 中朝关系
  • 简介:清前期,出现了江南士子向京津一带转移、集中的现象。当时,长芦盐务中心由沧州转移到天津,盐商广筑园林、资助士子来津盘桓。但这只是外因,江南士子北上有其深层次的内在需求。清初的“江南问题”一直使清朝统治者耿耿于怀,考察清初发生的文字狱、奏销案和科场案,清政府对南北的处理标准不一,形成了“北松南紧”的政治环境,江南士子的生存环境恶化。康、乾朝两次开博学鸿词科,吸引了大批士子北上应试。另外,由于南北教育基础的差异较大,南人冒北籍成为科考成功的“捷径”,天津府和顺天府成为当时冒籍的重灾区。种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江南士子联翩北上。

  • 标签: 江南士子 北上天津 长芦盐商 江南问题
  • 简介:清前中期,安徽因为建省,其所属城市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安庆及部分府级城市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以来,皖江沿岸的芜湖等城市也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安徽城市发展明显滞后,且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城市,与长江下游地区其他省份比较,安徽城市处于“不发展”的状态。导致安徽城市整体发展不充分的原因较多,主要与战争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城市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有直接的关系。另外,经济长期低迷,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相互隔离、缺乏互动,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清代 安徽 城市发展
  • 简介:中央红军长征从赣南转进黔北期间出现大量减员。赣南出发时全军达86000余人,遵义会议清点时仅有37000人。导致减员的因素很多,战斗减员最容易被人想到。不过,战斗减员并不在减员中占比最大,反而是以士兵开小差与掉队等为主要原因的非战斗减员事实上占比更高。以农民为主体的士兵的乡土意识、伴随长途跋涉而至的疲劳、给养不足与患病等诸多因素促成了这一结果,这也提示着我们具体历史场域中总是充满曲折和复杂。

  • 标签: 中央红军 长征 减员 开小差 掉队
  • 简介: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通过对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经验借鉴与吸收,成为一种成长迅速的艺术。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路易·卢米埃尔正式放映了《墙》《婴孩喝汤》《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影片,虽然是默片电影,但标志着电影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上海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发源地,民国时期,上海电影获得飞速发展,与其毗邻的苏州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电影发展 民国时期 上海 苏州 综合性艺术 原因
  • 简介:唐五代时期雕塑与绘制真容形成了广泛的社会风气,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僧人道士,甚至在平民百姓中亦颇流行此风。其中雕塑真容多限于帝王。由于此风甚盛,在朝廷中出现了专门的机构与职官,有画直、写真官、画真官、写貌待诏、画院祗候等不同职级,民间亦有专门从事写真的画工。绘制真容的目的有四:即追思与纪念、表彰、供奉与祭祀以及一些其他用途。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受佛、道偶像崇拜的影响,因此帝王与将相公卿之像多安置在佛寺、道观之中,希望能像神佛一样长期得到供奉祭祀。至于民间,则是将其父祖之像供于堂屋,四时祭奠。这一风气对后世影响甚大,甚至在少数民族中亦有影响,实为我国流传至今的画像风气之滥觞。

  • 标签: 唐五代时期 真容 写真 写貌 画院 偶像崇拜
  • 简介:伊琳娜(755—803年)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780年偕子摄政,797年独立执政,统治帝国计23年。后世论者甚至认为,其统治开启了帝国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重要时期。在男权统治下的拜占庭社会,一位女性何以能够从偕子摄政转而成为帝国的全权统治者,这是值得探究的话题。本文通过对6至8世纪拜占庭立法原则变化的分析,探讨该时期拜占庭女性权利和地位的提升,进而探究伊琳娜称帝的法理依据。

  • 标签: 罗马—拜占庭法 伊琳娜 《法学阶梯》 《法律选编》
  • 简介:古代文献中"郭"与"虢"常是通假的。"郭"与"虢"同在上古韵铎部,从读音上自然是可以通假的,但是二者能够通假的关系并非只是"声之转也"这样简单,二字之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前人亦多有试图解释其中原委者,他们的成果给后来学人许多有益的启示,惜其尚不甚明。通过分析"郭""虢"二字的字形之意、东西二虢所封地望在周代造成的政治地理形势,可以看出,两字所以通假,除了读音相同外,都具有共同的字形之意,即临高制险。

  • 标签: 城郭 虢国 通假 古文献
  • 简介:书信在《朱文公文集》中占据近半篇幅,历来为朱子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这两千余封书信,于《朱文公文集》中分为政治、学术两部分。通过分析宋元两朝文集中对朱熹书信真迹的题跋,尤其是对末被收录到《朱文公文集》中书信的考察,可以揭示出《朱文公文集》的编纂者是如何基于政治、学术的考量而对朱熹文献加以再整理,从而呈现朱熹文献中朱熹之学与朱熹後学的差异,以及更普遍存在的理学义理与理学文献之间的复杂关系。

  • 标签: 朱熹 朱文公文集 书信 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