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邓之诚在北大史学系任教近四年,1931年6月悄然离开。其原因显得扑朔迷离,甚至邓本人亦不明所以。实则,邓氏于1927年9月"国立京师大学校"时期入史学系任教,与先后掌校政的"浙派"和"新文化派"都甚为疏离。故四年来,邓氏每周上课至十小时而始终不得"教授"。1931年傅斯年负责史学系的改革,教员大幅更换,学术异同往往决定进退,是为主要推动力。因邓氏在史学系学生中深得人心,任事也颇勤勉,校方颇有顾忌。后"史一学生事件"发生,有诋邓氏"不堪任教"语,且斥诸报端。终至邓氏自动辞职,校方虽有挽留却已乏诚意,他的去职实为整个史学系人事革新中的重要一环。邓氏离开北大后,史学系的课程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他专任燕大史学系后史学观念渐倾向旧派,对胡适、傅斯年等多有抨击。

  • 标签: 新文化派 不明所以 傅斯年 史学观念 人事改革 大史
  • 简介:本文通过四起杭州产职业工会理事长的"去职"风波案,考察战后国民党政权整合城市社会失败的原因。战后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坚决维护总工会的组织权威;另一方面又对产职业工会提出的加薪要求不断让步,为部分活动能力强、善于谈判的工会理事长提供了施展空间。在劳、资、政三方的博弈中,资方可以暗中操作,将工会理事长"拉下马",用迂回的方式起到威慑工会的作用。政府可以用强行干涉的方式撤换工会领导人,向工会指派新会员。工会理事长的"非正常"变更,为战后城市社团组织的稳定发展与社会整合带来不利因素。总工会与政府及下属工会之间的立场分异,既增加了其在处理劳工事件中的斡旋余地,也使其与政府及下属工会之间暗生罅隙,削弱了社会整合所必需的组织凝聚力与组织权威。

  • 标签: 杭州 工会 社会整合 “去职”风波案 市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