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正>王尔,字君武,号瑶峰(又名仲方)。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祖居河南,明末定居辽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自幼性行纯静,聪慧好学,工诗文,善书法,被誉为“辽城第一书法家”,乾隆四十四年(1771)中二甲传胪,同年入翰林院,授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处纂修并三通馆纂修,后累官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少卿等职。晚年辞官掌教沈阳书院。

  • 标签: 翰林院 纯静 善书 祖居 乾隆 辽阳
  • 简介:兀与西藏〔德〕E.斯培凌(EliotSperling)翻译瞿大风(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刘建一(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在有关西藏历史文献的篇章中,旭兀的名字是不为人知的。但是,这位伊利汗国(蒙古人统治下的伊朗)的第一代统治者却出现在一些藏文史料之中,...

  • 标签: 西藏西部 五世达赖喇嘛 代理人 相互关系 察合台 封建领主
  • 简介:(1902-1940),字石经,广西柳城人。其父在县城西门外开了一家“陈桂记”杂货店。父母早逝后,陈负责抚养弟妹,年纪轻轻便饱尝人生艰辛。1923年,一支桂军经柳城开赴广州追随孙中山革命,陈于是毅然离家从戎而去。到广州后,他先被选送到朱德主持的陆军讲武堂就学,常听周恩来、毛泽东到讲武堂讲政治课。1924年6月,陆军讲武堂与黄埔军官学校合并,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存校期间,他参加中共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接受马列主义的教育,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即任教导团连党代表和连、营长等职。陈两次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东征,讨伐陈(炯明)和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的战斗,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九师五十八团代理团长。1926年7月,陈率团参加北伐,经湖南入湖北,转向江西。

  • 标签: 广西 陆军讲武堂 中国共产党 国民革命军 黄埔军校 青年军人
  • 简介:贵州军阀王家之所以出名,源于中共党史上重要的“遵义会议”,源于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与王家的“双枪”黔军作战的史实。然而,“遵义会议”后王家的人生际遇却鲜为人知。笔者在走访王家的孙女王良慧女士和众多相关人士的基础上,参阅大量历史文献,基本搞清楚了这位特殊的统战名人的后半生。

  • 标签: 中央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中共党史 人生际遇 历史文献 相关人
  • 简介:明代废去武侯祠,附祀武侯于昭庙,这是历时多年的先主武侯两庙由分而合。清代以昭庙后殿专祀武侯,附祀武侯的明昭庙,至是又由合而分。千余年来两庙的兴废分合,大略如此。明代合并,蜀人都称昭庙为武侯庙;清代分开,“蜀人之口习武侯,而不复别以昭。”这是乾隆中,周琬《汉昭帝惠陵庙碑记》对此发出的慨叹。他在详述“两祠之兴废分合”后说:

  • 标签: 昭烈庙 武侯 后殿 惠陵 蜀人 兴废
  • 简介:武侯祠与先主庙分立多年,明代并为一庙,称昭庙,但蜀人皆称为武侯庙。“祠额大书昭庙,世人都道武侯祠。”从明洪武起就是这样了。武侯、先主两庙,原都各只一殿。自南宋绍兴中重修,迄明洪武,已历两个世纪。蜀藩朱椿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封蜀,重修先主庙,改称昭庙,添建东西两庑,废去武侯祠,合祀武侯于昭庙东庑,增祀关羽张飞于西庑。落成后遣官致祭,时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祭文中有“新规模于今日,聚精神于一堂”一联,即标识着唐宋武侯祠从此不再存在。节录蜀献王朱椿祭文如下:

  • 标签: 昭烈庙 武侯 明太祖朱元璋 明洪武 蜀献王 两庑
  • 简介:冯玉祥与李钧都是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陆军上将。冯玉祥举行的“五原誓师”、“北京政变”与李钧举行的“湖口起兵”打响讨袁第一枪、参加护国之役出兵两广,都是震撼神州的壮举,近代史上留下了美名。他们都以忠诚捍卫孙中山的主义与事业为职志,后半生都以追求政……

  • 标签: 民国时期 军事家 "三民主义" 冯玉祥 李烈钧
  • 简介:邵鸿,1941年1月生,辽宁营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学系。曾任湖南怀化师专(今怀化学院)副校长,浙江财经学院副院长。现为浙江省高教学会理事,省财政学会理事兼秘书长,省教育厅高校教学工作督察员,教育部高校评估中心专家库专家。2005年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 标签: 财政学会 专家库 浙江财经学院 硕士生导师 大学经济学 文史研究馆
  • 简介:随着“文化大革命”之后各种冤假错案的平反,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鲁迅研究的深入发展,20世纪30年代团结在鲁迅周围的一批青年文学家特别是鲁迅葬仪中“16个抬棺人”中的胡风、巴金、聂绀弩、萧军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遭遇逐渐引起文化界的注意,但当年远走台湾的黎文,却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这要从《鲁迅全集》注释黎文说起。

  • 标签: 《鲁迅全集》 黎烈文 注释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
  • 简介:何定,名肇兴,乳名神佑。清道光十五年(1835)出生在大兔场(今纳雍雍熙镇)黄包包旮旯河一个榨油匠家庭。7岁人私塾读书,15岁曾到湖南求师习武。3年学成,有臂力,善使50多斤重钢叉。回乡后经营盐业,曾组织护盐民间武装与义中张姓多次械斗获胜,从而小有名声。清咸丰年间,曾先后出任大定府和平远州守备达7年。同治元年(1862),弃职回乡,重操盐业和兴办铁丝业,并组织龙杠武装保路护盐,声势日盛。其间聚敛钱财,大兴土木,在大兔场街上建多处四合庭院,作为自己和两弟宅第,时称“何半街”。

  • 标签: 何定功 中国 生平 贵州 清朝
  • 简介: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写过小文《热爱汉字》,发表在西藏日报姚艳萍、黄明老师主持的“周末版”。后来我觉得需要写的是这样一篇文章——《阿里人的汉语文天分》。这是因为阿里虽然人口极为稀少,但是我认识的阿里老乡中汉语文特别好的人很多,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益西加措,有西藏大学著名教授古格·其美多吉,有中新社名记者贡桑拉姆,

  • 标签: 益西 塔尔 五一劳动奖章 古格 里老乡 新闻工作者
  • 简介:《正字通》一书自康熙十年(1671)岭南廖百子(讳文英)授梓南康,署名及书前序言均大书廖文英撰.然时隔不久,即有人提出:'《正字通》一书,廖太守百子刻于南康,此张尔公之书也.'①自此关于该书的作者,三百年来时有论证,大多论断为张自(字尔公)所辑.但时至今日,却一而再的有人认为'《正字通》著者是廖文英'②,'《正字通》著作者应为廖文英'③.查检吴小如先生《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文字学类》'正字通'条,虽注明为'明人张自编',但又加括号'一说清人廖文英编'.可见《正字通》的作者,在学术界并非人人洞晓,尚有揭橥考核的必要.

  • 标签: 《正字通》 百年 署名 作者 著者 论证
  • 简介:护国战争是民国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要领导者是唐继尧、蔡锷与李钧,时人称之为“护国三杰”。对于他们三人的研究与评价,史学界长期存在着偏倚。研究蔡锷较多,评价最高,其次算唐继尧,而对李钧的研究,近几年有所涉及,偏重叙事,往往忽略他在护国战争中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李钧在护国战争期间的活动及其思想来评述他的作用,这不仅可弥补护国战争研究中的缺憾,也进一步推动护国战争史的研究。

  • 标签: 李烈钧 护国战争 袁世凯 护国军 南洋华侨 唐继尧
  • 简介:1978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后,经常听到启先生的大名,可惜我在物理系读书,无缘看到先生的风采.

  • 标签: 启功先生 送别启功
  • 简介:杨亮(1895-1992年),名保铭,字亮.他一生钟情教育事业,先后在大陆、台湾的10多所著名大学任教或任职,并有多部教育研究著述问世;却又涉足政坛,从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的监察委员攀升到"考试院"院长,成为见证蒋介石预立遗嘱的7位政界要人之一.

  • 标签: 传略 国民党政府 蒋介石 政坛 著述 遗嘱
  • 简介:2005年6月30日启先生去世后,我曾经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先生一程。一年后,启先生夫妇的灵骨安葬于北京西郊的万安公墓,人土为安。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到万安公墓向先生作最后的告别。先生伉俪墓前竖立着一块巨大的黑色墓碑,其形状与先生生前最喜爱的一方砚石相同。面对墓碑,我相信先生伉俪的灵魂早已化蝶升人天堂。我与先生云天远隔,迫思之情,不能自已。先生去世后,

  • 标签: 启功 怀念 公墓 去世 墓碑
  • 简介: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有龙虎相斗,也有犬豚相争。《三国演义》写曹操既收新败之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又鏖兵于下邳白门楼,缢死吕布,义降张辽。自此,军威更震,挟天子而欲灭诸侯。汉献帝因许田围猎,痛感皇位难保,因而以血字密诏付董承,冀董等'殄灭奸党'。时刘备新败,暂屈于孟

  • 标签: 董承 张辽 白门楼 三国演义 煮酒论英雄 下邳
  • 简介:1937年在革命圣地延安发生了一起逼婚未遂、枪杀致死人命案,案犯为当时红军的一名高级干部黄克。此案在当时边区政府和革命队伍及延安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 标签: 延安 “黄克功案” 刘茜 红军 毛泽东
  • 简介:六十年前,我有幸认识了启先生,那时他三十多岁。几十年来我经常到他座前聆教有关书法问题,承他谆谆教诲,使我获益深远,金玉之言,至今不忘。

  • 标签: 十年 书法 启功
  • 简介:监是明朝初期创设并短暂运行过的机构,明清史籍对其职责记载多语焉不详。文章通过勾稽零星史料,确认了考监是一个近侍性质的考核机构。考监应是在官员考核过程中负责覆核的机构,与吏部各司其职。在洪武年间官制大改革中,考监的地位和重要性有所下降,演变成无关紧要的官员考核登记部门,这也可能是考监最终被罢废的根本原因。

  • 标签: 明初 考功监 官吏考核 覆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