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道教的源头之一是神仙传说和方仙道。最早的神仙家史料,保存在《史记·封禅书》中。那里面说,大约在战国中期,燕齐一带出现了一批神仙方士。他们宣传人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自由遨游于人世之外。燕国人宋毋忌、正伯侨、羡门子高等正是修仙得道的仙人。

  • 标签: 信仰 生命 神仙传说 方仙道 道教 禅书
  • 简介:本文结合唐朝的政治、社会背景和族群关系,分析了唐代开始兴起的僧伽信仰的特点,僧伽的神迹、密法之宗教含义,在中原密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僧伽信仰与粟特文化的关系。僧伽崇拜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粟特佛教文化在唐及东北亚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例。在传播途径上,僧伽的法术、医术和咒语是争取广大信徒信赖的重要方法。上层皇室、官僚、高僧的引导起了重大作用。僧伽的灵异故事在各阶层信众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僧伽的崇奉都跟王朝命运、利益集团或个人安危直接相关。僧伽信仰不仅影响汉人,也影响胡汉混合的安史集团。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出现普遍排斥、仇视粟特人的浪潮,但无论是唐中央政府,还是其他许多地区,都仍然信奉僧伽。僧伽信仰在传布过程中,彻底本土化,粟特胡的身份逐渐淡化以至被遗忘。

  • 标签: 僧伽 密教 粟特 十一面观音 族群关系 法藏
  • 简介: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从印度接受观音菩萨信仰与多罗菩萨信仰。藏传佛教的观音始终保持为男相菩萨,而多罗菩萨通过起源故事的再建构,发展为与观音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慈悲女神——度母,而进入汉地的多罗信仰逐步被汉地唐宋以后兴起的强大的女性观音信仰系统所吸纳和取代。汉地的观音信仰与藏区的观音叠加度母的信仰尽管在现今表现出许多差异,但是究其源头则有重要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和宗教故事的梳理,厘清汉藏观音信仰与度母信仰的源头关联与其后的不同流变。

  • 标签: 藏汉观音信仰 度母信仰 多罗菩萨
  • 简介:关公信仰是指对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的崇奉与膜拜。客观地说,关羽生前地位并不显赫,历史功绩没有高到成圣成神的地步。但在他死后,却逐步变身为官民普遍崇奉的神灵,他的影响之大、信仰范围之广、神格之高,超出了中国先民们此前此后所创造的所有人神信仰,成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一绝。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关注探讨。

  • 标签: 关公信仰 遗迹 武汉 三国时期 历史功绩 中国先民
  • 简介:舍利崇拜与遗骨崇拜密切相关,它们影响到纳骨习俗。本文以“佛舍利”为中心,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考证了印度、中国及日本“佛舍利”崇拜的演变传播过程,进而阐明了日本“遗骨崇拜”及“佛舍利”信仰的关系,并阐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

  • 标签: 圣遗物信仰 佛舍利 遗骨 日本 佛塔
  • 简介:妈祖信仰兴起于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屿,并在沿海各省流传,尤其是长江口以南各地,妈祖逐渐成为信奉最普遍的航海守护神,也是沿海居民主要祭祀的神灵之一。妈祖信仰作为通俗道教的一类,它在台湾的传播是大陆与台湾宗教信仰交融的一种体现,台湾妈祖信仰是大陆宗教信仰的移植。早期沿海人民迁徙台湾,首先需要在惊涛骇浪中漂泊,许多奉持妈祖神像来台,

  • 标签: 妈祖信仰 台湾 早期 宗教信仰 莆田县 福建省
  • 简介:本文以1992年在福建长乐樟港镇仙岐村发现的显应宫遗址与包括妈祖、郑和等塑像在内的数十尊泥塑为线索,并从人类学的角度深入探讨郑和信仰的由来,形成和扩散的背景及其与妈祖信仰的关系。文章分析妈祖信仰在明代兴盛的表现形式和郑和本人对海神的极度崇拜,并从郑和下西洋前后华侨华人向东南亚等地区的迁徙与定居,论证迄今为止仍在东南亚各国人民中长盛不衰的郑和信仰与妈祖信仰之间的渊源关系。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妈祖信仰 长乐 福建 文章分析 华侨华人
  • 简介:三山国王文化从隋唐的形成至今,其传播年代甚远,分布区域除了遍及粤东、闽南、台湾,还传入东南亚等地,时空跨度很大。它原是粤东地区具有地方色彩的信仰,但随着粤东移民的传播,此信仰亦逐渐变成地域性的神明,甚至跨越客家、潮汕族群意象的分野,影响极大。作为神明的三山国王信仰,至少在宋代以后就成为证明地方与中央王朝关系的符号。它既是地方的神明,又是王朝士大夫借以教化地方的工具。

  • 标签: 民间信仰 地方志书写 明清 粤东
  • 简介:独龙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比珞巴族、高山族、赫哲族和塔塔尔族稍多,人口排在倒数的第5位。据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总人口为5816人,其中约有80%的独龙族人口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独龙江乡地处贡山县县城西部,东邻本县丙中洛、茨开两个乡(镇),西南倚担打力卡山并与缅甸毗连,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日东乡,总幅员面积为1997.3平方公里,境内国境线长97公里。

  • 标签: 独龙族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宗教观念 中国 宗教活动
  • 简介:本文论述了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民间信仰的聚散特征。

  • 标签: 民间信仰 聚散现象 特征
  • 简介: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受到佛教徒乃至民众广泛的信仰和崇拜,在唐宋时期尤为鼎盛。唐宋时期的《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是三部与佛教圣地五台山有关的佛教史书,被称为《清凉三传》,三传详细记载和描述了五台山文殊信仰。本文以《清凉三传》为本体,对文殊信仰的形成加以讨论。

  • 标签: 清凉三传 文殊菩萨 文殊信仰 五台山
  • 简介:道教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有着悠久历史。早在三国和晋代,道教已活跃于闽、粤、赣边区,至明清时期,道教正一派在梅州盛行。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嘉应州志》“寺庙”记载,梅州之程乡、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共有道教场所观、宫庙等44所,

  • 标签: 道教信仰 客家民俗 明清时期 正一派 嘉应州 梅州
  • 简介:明初佛教繁荣有序,中期的佛教急剧扩张,但多被认为是僵化低落的时期,明末佛教出现全面动荡与兴旺的局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明初王权确立了宗教控制形式,保持了佛教的繁荣,并将其组织功能置于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之下。明中期佛教的低落,归因于以儒学为合法性文化资源的机制造成了佛教人才的低弱。明末佛教的勃兴,则得益于儒家信仰衰退和原有的宗教控制形式失效,因此佛教的组织控制能力被极大释放,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明代 佛教 信仰 社会
  • 简介:本文根据出土墓志和文献记载,结合琐罗亚斯德教礼俗及中古祆教史,对宋四家之一米芾的宗教信仰进行考察。认为其来源於中亚米国,从粟特後裔身份,“火正後人”及“好洁之癖”等方面来看,其保留了祆教某些礼俗的痕迹。当然,随着米氏在华世代久居,其华化色彩更深,像许多儒士那样,以佛教为精神寄托。

  • 标签: 粟特 祆教 华化 佛教
  • 简介:钟馗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说人物。钟馗这个角色与一般的传说人物不同,他是活人死后变成的大鬼,其主要活动是以鬼的面目出现,斩鬼除妖、惩恶扬善、驱疫逐鬼、护佑人间平安。钟馗又与一般的传说人物有相同之处,其形象虽然是鬼,实则是人,是神,不仅有人的七情六...

  • 标签: 钟馗传说 钟馗画 钟馗信仰 敦煌写本 《少室山房笔丛》 传说人物
  • 简介:马仙.尊称马元君.于唐开元年间正月十五日子时,出生于浙江秀州华亭白马山,其父马二公.进士出身,为仕宦之家。元君自幼聪慧,深明玄理.怀有慕道济世之心.在浙江景宁县鸬鹚鹤横山狮子岩采药带体得道成仙。《柘洋方志》记载:“清康熙间,贡生魏憬有志:‘仙,故秀州和亭人也.居白马,世以道济人。唐开元间,偕舅卢氏。

  • 标签: 文化信仰 开元年间 景宁县 浙江 尊称
  • 简介:在青海省的西北部,有一部分长相与当地群众明显不同,宗教信仰和回族相近,服饰、语言等方面与蒙古族相同的人,人们称他们为“托茂人”,他们自称是“托茂族”。本文根据此奇特情况论述了他们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及现状。

  • 标签: 托茂人 宗教信仰 青海 历史渊源 现状 生活习俗
  • 简介:定光佛信仰是海峡两岸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客家学界大家谢重光、刘大可都曾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过系列扛鼎之作,把定光佛信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笔者倍受鼓舞的是,刘大可教授百忙之中又于近期推出了关于定光佛研究的新论。在这些学界大家的鼓舞下,笔者于2015年8月围绕定光佛信仰的问题,专程前往连城县四堡、宣和、朋口等乡镇调研。拙文即是此次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成果。

  • 标签: 信仰 精神家园 海峡两岸 刘大可 客家人 谢重光
  •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北上这个词包含着非同一般的意义。1934年7月,为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钳制国民党军,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红7军团受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时隔14年,1948年开始又一支北上队伍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就是350余名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诚挚态度、正确政策的感召下。

  • 标签: 民主人士 大迁徙 郭沫若 解放区 民主党派 李家庄
  • 简介:青海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但同时又保留某些古老的信仰文化,有的甚至遗传至今.本文就此进行了概略的记述,从飨读者.

  • 标签: 膏海蒙古族 信仰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