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一、电影业是大电影产业电影业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被划分为第三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影业已经从单一的媒体逐渐发展成一种新兴的产业.其占各国第三产业乃至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 标签: 电影产业 世界贸易组织 第三产业 电影业 世界范围 GDP
  • 简介: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存在有其客观因素。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曾认为一百个人里也许只有一个人是发明者,而其他人都是模仿者。现在的竞争如此激烈,那99个人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原创一档节目,而且没有必要。美国的电视业太成熟太发达了,它每一个成熟的节目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经过市场检验的,直接扒过来,收视率就会有保障。

  • 标签: 同质化 理性 非罪 电视节目 客观因素 社会学家
  • 简介:一、引子:毛笔加鼠标———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毛笔“毛毛”和鼠标“小M”是2005年6月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吉祥物。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动漫制作手法.同时也可以延伸到中国动漫题材领域:毛笔代表着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鼠标则象征着现代科技社会。“毛笔加鼠标”意味着我们既要保留和创新中国的传统优秀题材,又要紧跟时代。发掘出符合现代人欣赏口味的现代题材,二者结合才能满足中国多元化受众的需求。

  • 标签: 题材创新 新中国 鼠标 毛笔 动漫 传统与现代
  • 简介:导演:迈克尔·贝主演:希亚·拉博夫、罗茜·汉丁顿-惠特莉、乔什·杜哈明出品:派拉蒙上映日期:2011年7月尽管去年的《变形金刚2》恶评如潮,但是仅次于《阿凡达》的超高年度票房还是让派拉蒙决定把这个故事继续下去,只不过这将是该系列的最后一集。作为这些大家伙的银幕缔造者,导演迈克尔·贝这次不仅狠心的更换了山姆的女友,还破天荒的启用了他原本极其厌

  • 标签: 理性 迈克尔 回归 导演 观众 现实世界
  • 简介:<正>我想在讨论《孩子王》之前,先谈谈陈凯歌在电影创作上一贯的美学追求。美国电影理论家爱德华·莫里曾提出过“经典影片”与“最佳影片”的概念,他认为《战舰波将金号》的“新的剪辑方法”,《公民凯思》的“深焦距摄影”,《偷自行车的人》的“新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野草莓》的“表现主义技巧或意识流手法”,是它们成为经典影片的重要因素。而他所说的“最佳影片”,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家都喜欢的影片。经典影片由于较多地着意于对电影本体形态的多面探讨,往往使其不易获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因为一般观众不太考虑电影表现技巧在电影发

  • 标签: 影片 哲理性 形式感 陈凯歌 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美国电影
  • 简介:本文对贺岁片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观照.作品.导演和票房等角度都是本文考量中国内地贺岁十年的切入点.在探讨贺岁片样式和类型特征变化的同时。以票房档期为参考.以好莱坞档期为比照.透析十年来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得与失。以观未来。

  • 标签: 中国电影 中国内地 贺岁片 类型特征 整体观照 得与失
  • 简介:《法尔戈》:对美国中产阶级的透视〔法国〕F.加巴兹单万里译“起初是梦想……假如某种欲望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好莱坞则能够通过它的在永恒的梦想形式下为所欲为的创造物让这种欲望在胶片上得以实现。……起初也是以传播加尔文教派的清教伦理为宗旨,即由‘五月花号’...

  • 标签: 美国中产阶级 “美国梦” 好莱坞电影 体育俱乐部 主人公 冒险精神
  • 简介:<正>近年来,在以视觉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影片中,声音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象《星球大战》和《现代启示录》这些影片,极大地依赖于声音来表达动作和情绪。但这类史诗般的影片并不是把声音作为整个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仅有的影片。录音师吉姆·韦伯和话筒员克里斯·麦克劳弗林在他们的录音工作中,通过创造性地运用传声器表达了影片的风格和情绪。通常录音师所要完成的取景任务就是"从透视的角度放置传声器"。摄影机是观众的眼睛。一股地说,如果某人距摄影机一段距离讲话,与一个位于前景的人相比,他的声音就应符合逻辑

  • 标签: 中获得 声音透视 录音中
  • 简介:对香港电影底层空间的表征和构建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对电影的导演和制片方所关注的影像与焦点进行讨论。本文通过列举徐克近年来的影视作品,探寻香港电影底层空间的表征,即电影中常见的基本视觉元素,包括街道、乡村、服饰道具等空间场景,以及人物形象刻画、电影基调等抽象元素。徐克影片通过表征揭示香港电影大背景下的叙事手法与意义构建,通过底层空间的实践性和空间理论的构建,阐述了香港电影的时代特征以及底层空间下人物主体的精神空间,并挖掘出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 标签: 香港电影 徐克 嬗变 银幕 人物形象刻画 视觉元素
  • 简介:本文尝试用绘画艺术中的"透视法"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空间表现进行考察。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对《劳工之爱情》等影片的文本细读后,笔者认为中国电影中的空间建构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是在整体的视觉方式上,由"艾尔伯蒂式"转变为"开普勒式";另一次则体现在更为细致的透视方法上,由"一点透视"转变为"两点透视"。通过这种新的视角的考察,笔者力求能对早期中国电影视觉风格的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 标签: 早期中国电影 《劳工之爱情》 空间表现 透视方法 视觉风格
  • 简介:针对电视节目趋同现象,学术探讨及媒介批评不计其数。笔者也经常参加各地、各级电视机构的节目策划会,本文因此就采取一种“内部人”视角,从节目策划会透视其对于节目趋同的操作性影响,并去解释节目策划会为什么会“越策越雷同”。

  • 标签: 节目策划 雷同 趋同现象 电视节目 媒介批评 电视机构
  • 简介:截至2004年6月底,电影审查委员会已审查通过国产影片106部,超过了电影产业化改革以前全年90多部的生产水平。2003年我国电影产量达到140部,2004年有望突破200部,全国电影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展顺利、初见成果,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充满希望。2004年的影片题材丰富、类型多样,既满足了观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活跃了电影市场。张艺谋的新片

  • 标签: 中国 音像制品业 发展现状 促进措施 电影市场 竞争机制
  • 简介:电视剧《老男孩》中虽有明显的编戏痕迹和挪移情节,但同时也客观地以开阔的视野,镜子似地透露出当前社会中日常人生缺失的状况,如面对面口语交往、亲情、友情、爱情、人情等的缺失。其三级叙述线索的设置,使主人公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立体而多元的状况,据此烘托出一个内心推迟长大但通过自我跨越而终有成长的中年男——"老男孩"的形象。

  • 标签: 老男孩 当代人性困窘 三级叙述线索 自我跨越
  • 简介:一、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危机和对生命诗性的呼唤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以它的科学技术和追求资本的商品消费主义,消解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尽管科技发达和生产力的进步曾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无比富裕,但人也被逐步异化,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丧失了主体的能动性和高级的精神情感以及道德品格,从而机械、物欲、功利地生活在现代世界。

  • 标签: 《阿甘正传》 商品消费 意义解读 西方现代文明 精神情感 生存智慧
  • 简介:2004年10月8日,央视三套"大动干戈",对频道栏目进行了新一轮"洗牌"与"重组".原有的、、、、等13档栏目"被迫"淡出荧屏;同时,、、等6档栏目新鲜出炉,诚然,新增栏目在节目样式、创意理念、卖点定位、规则设计等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去挖掘,但总体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改版后,黄金时段收视率明显提高,由此前的0.8%上升为1.5%(AC-尼尔森北京地区9-11月,下同).在频道改版的大背景下,"幸存"栏目也积极调整步伐,比如推出"攻擂"新规则,的主题化意识愈加凸现,等等.

  • 标签: CCTV-3 中央电视台 节目编排 大众化 收视率
  • 简介:电影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通过电影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风俗、文化、价值观.观赏电影,我们可以超越娱乐,从更深刻的角度探索电影中隐含的文化因素.一、美国电影的英雄情结探源英雄是群体生活的产物.当人类陷入危机时,一些在智力、体能、道德品质上出类拔萃者会拯救处于困境中的同伴,这些人被称为英雄.

  • 标签: 美国电影 英雄主义 价值观 《角斗士》 宝贝 美元
  • 简介:网络社会的共同心态、文化基础是滋养IP电影繁荣发展与问题频出的文化土壤。本文以近几年华语电影年度票房前20的32部影片为样本做内容分析,从社会学角度讨论TP电影的社会效果、功能属性,可见作为“中间物”的IP电影,给社会带来暂时“失范”现象。面对IP电影,社会需要寻求新的“规范体系”。

  • 标签: IP电影 涂尔干 社会学 有机团结 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