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视的纪录片创作,在两年多前的93年底才开始学步,起点很低。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正式进行过纪录片创作。大多数编导是从各类专题片拍摄转入这个领域的;将近一半的人当时刚转为专业电视工作者。不知是勇敢还是愚蠢,视的纪录片创作在还没有学会走路时,就有意绕开成功的大道,专找没有路标的小道跌跌爬爬地行走。当时正值上视的纪录片创作呈现高潮,《毛毛告状》等佳片层出不穷,比较聪明的办法是跟着走。但我们没听忠告,于是就少了与奖牌、鲜花结缘的机会,多了挨骂的份儿。对于初创时期的这段历史,我们确实不知该怎样去评价。要说勇敢吧,它使我们整整化了两年多时间,仅出了一、二部好片子(当然,成绩平平还有其他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电视工作者 逆向思维 初创时期 时代精神 专题片
  • 简介:宁德市(俗称闽东)从2002年开始贯彻实施“2131工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宣传、文化、电影等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勤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8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62156场.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2008年。若按九县(市、区)共2113个行政村,应放映25356场.实际完成了28616场.完成率达112.85%.在全省率先实现“2131工程”目标。今年“两会”时.就有代表委员作为提案推广宁德的经验。4月上旬.宁德市政府又一次隆重表彰了县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和“十佳”放映员。

  • 标签: 电影放映工作 农村电影工作 “2131工程” 气势 宁德市 代表委员
  • 简介:应“主研”已经把国内主持人研究个透彻。专攻美国影视,我们请来了陈犀禾,陈在那里熏陶多年,对美国电视的工业结构和节目系统已经熟络,他从发展和构成两大格局.并且现场播放了他在美国选录的节目个案,详析了彼邦国情下的电视特征及运作,令与会者开阔了视野。

  • 标签: 美国 电视工业 工业结构 节目系统 有线电视 节目体制
  • 简介:<正>我们正跨进工业社会的门槛,许多兴奋心情和失落之感,许多新观念和旧规矩的冲突都是由于新旧时代的交替而产生的。许多艺术观念的争论也源于此。在艺术殿堂里与其它领域一样,评价和判断的标准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之上。在诸种艺术中,只有电影诞生于工业社会,只有电影是工业社会影响最大的艺术。因其影响面广,顽童和遗老都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这第七位艺术女神,都要她按自己的喜好去打扮。真得好好想一想,传统的艺术观念对这个工业社会的产儿还是合时的圭臬吗?为其它艺术设计的时装,给电影穿上也一样得体吗?我们应看看这位艺术女神在工业社会中到底能做些什么?

  • 标签: 电影院 后工业社会 艺术趣味 艺术观念 新观念 观众
  • 简介:印度的两种电影工业[印度]米·宾福德李静平译工业统计数字很少具有娱乐性,但就生产电影的印度工业来说,他们几乎是恳求人们引起对它的注意。全世界每年生产的戏剧性影片每四部中就有一部是印度生产的。1971年以来印度每年生产的电影占世界首位。电影工业已成为印...

  • 标签: 新电影 商业电影 印度社会 电影工业 商业影片 电影导演
  • 简介:关于电影制作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共识:那就是它既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项经济活动.--(克里斯·史密斯)(1)当今走向随着新千年的到来,1990年代的结束并未使情况变得明朗.在英国,投在国产长故事片上的资金从1992年的1.69亿英镑,增长到1996年的5.6亿英镑,同时期制作的影片数成倍增加.(2)1998年,虽然拍摄制作的影片数有所下降,但对英国和与英国合拍影片的预算却在上升.(3)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传媒效益,投入生产的影片数急剧增加,而制作周期相应缩短了.(4)

  • 标签: 合拍影片 电影工业 故事片 摄制 拍摄 时期
  • 简介:作为工业时代最为典型的文化艺术样式,影视文化的深层结构是现代视觉神话。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广告,在其作为表层结构的视听表象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个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神话。影视文化的大众性、流行性、消费性和商业性直接铭纹着现代社会心理,构成工业时代无所不在战无不胜的世俗神话。

  • 标签: 影视文化 工业时代 视听元素 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 大众性
  • 简介:<正>冬去春来,钱筱璋同志离开我们已整整两年了。每当想起他,许多几十年前的往事就像发生在几天之前那样清晰地浮现了出来。我和筱璋同志相识,是解放战争的烽火在东北地区已经燃起并即将烧遍全国的1946年4月下旬。那时举国关注的四平战役正在进行,东北民主联军(不久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经

  • 标签: 东北民主联军 领导岗位 电影公司 东北地区 国民党 电影技术
  • 简介:美国制片专业特别是艺术硕士(MFA)的制片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模式——密切协同和互动教育,为优秀制片人的培养提供了先天机会和基础条件。通过介绍美国制片专业的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构建、招生考核等方式,以及实习就业情况,分析了地处洛杉矶高校的电影院系与好莱坞电影工业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也充分论证了制片人教育培养需要电影工业中软件与硬件的共同支撑,电影工业良性运转也更需要优秀制片人才的持续输入。

  • 标签: 电影制片 MFA 好莱坞 电影工业 互动
  • 简介:类型电影与明星制从诞生之初便在产业意义与学理意义上紧密相联。近年来,类型意识的自觉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类型的多元拓展由此形成,同时也呼唤着与之相关的类型明星的培养与塑造。本文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出发,选取明星魅力的“性感”维度,通过分析好莱坞与港台电影中不同类型片对明星性别魅力的塑造,关照当下中国电影明星的现状,讨论其类型明星的性感缺失与性别错位等问题。

  • 标签: 电影明星 类型电影 性别视域
  • 简介:在好莱坞,不但不起眼的龙套和跟电影关系有点远的专家都找到了固定的饭辙,就连用过的道具都老有所养,足见美国电影工业的完整程度和专业程度。

  • 标签: 好莱坞 螺丝钉 大工业 故事 电影工业 老有所养
  • 简介:拥挤是现代都市现代化所带来的必然生活经验,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东京莫不如此。上海的独特性在于租界的存在于中国的战乱,使得上海承受了超出其接受范围的人口,这也就必然地导致了拥挤的产生。而更为特别的经验在于,上海城市的发展结缘了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高潮,因此便有众多影像作品呈现了上海的拥挤经验,比如二房这个产生于上海拥挤的社会角色。而二房这个角色,又因为上海文化对香港这样的他者的影响,实现了跨越地域的传播与改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拥挤经验是如何影响城市文化,而上海与香港这样的大都市,又是怎么分享着共同的文化记忆。

  • 标签: 二房东 《七十二家房客》 居住空间 电影形象
  • 简介:面向市场的美国电影──电影工业中的财政金融活动[俄罗斯].柯卡廖夫王燎编译筹款方面的职能分工源源不断的资本保证是电影生产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影片的生产和发行在筹款方面需要大量的、不断增加的款项。为了找到这些款项,制片商们在好莱坞内外广...

  • 标签: 电影工业 美国电影 财政金融 影片生产 电影制片厂 职能分工
  • 简介:根据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主人公推销员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形成大甲虫,公司和家人由此抛弃了他,导致他最终孤独痛苦地死去。"人"变形成"虫"这看似荒诞的变形却引发了众多评论家从不同视角出发的诠释与共鸣。"工业化"乃是"人"异化成"虫"的决定因素,因为"工业化"首先从身体方面将"人"异化成"虫",继而又从精神方面将"人"异化成"虫"。

  • 标签: 变形 工业化 身体异化 精神异化
  • 简介:模仿电影,尤其是以幽默、诙谐、讽刺手法对原作加以批评、调侃的作品本来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尤其当家庭录像机流行以后,或取材单一作品,或取材多部作品,以重编、混编的形式制作模仿作品,也随之在既是观众又是业余录像编辑者中与日俱增。近年,由于电脑视频编辑程式广为普及,以数字影音素材为蓝本的作品更为普遍。另一类同样来自民间,却是利用磁带、数字媒体廉价普及之便,另组演员模仿制作拍摄的作品不同,混编"恶搞"作品从一出现就要面对"盗用他人受版权保护影像资源"的法律挑战。本文着眼这些作品所带来的独特文化内涵,其本身就是网络文化对于西式商业法规和经营手段带来的挑战。然而,更深层文化的意义,往往是这些作品对于原本是国际大片的本土化诠释,这些在中国电影国际化产品上冒起的"副产品"往往是一种比原作更具有民族电影本质的影视作品。

  • 标签: 模仿电影 华语电影 工业 民族电影
  • 简介:人妖恋题材戏曲由来已久,《白蛇传》戏曲更是流传甚广。但自建国以后,尤其是戏曲改革以来,写鬼写妖不被提倡,《李慧娘》等人鬼恋题材剧遭到批判,反映人妖情缘的新编剧目则罕有出现在舞台上,人狐恋题材剧更是基本绝迹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孙红侠改编的黄梅戏剧本《画皮》接续了中国戏曲写妖写狐的传统。一、同源但不同路:黄梅戏《画皮》

  • 标签: 《画皮》 《白蛇传》 李慧娘 陈嘉上 红侠 蕉帕记
  • 简介:2010年,华语电影进入了"百亿时代",这一突破使得华语电影工业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新的历史机遇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和思路。如何在"百亿时代"继续拓展华语电影版图,全球的华语电影学者思考甚多。为了提供一个交流与表达的平台,激发华语电影工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011年6月

  • 标签: 华语电影工业 历史方法 国际学术
  • 简介:未到年底,中国电影票房已经冲破500亿元大关,骄人成绩令人欣喜。但在票房增长的繁华表象背后也不无隐忧。2017年下半年来,"质量提升"、"产业升级"、"工业品质"、"机制保障"等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热议的焦点。值此中国电影迎向新时代的重要关口,如何提升作为生命线的电影质量?如何强化质量提升的保障机制?如何规范电影的全产业链机制?

  • 标签: 制片人 工业美学 人文论坛 美学建构 北京大学 导演中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