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2018年5月23日,陕北民歌博物于榆林市榆阳区正式开馆并举行开馆仪式,当地及省内外文化界、音乐界近千人前往庆祝,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被采集最早、储存量最丰富、影响力最大的民间歌种,开办陕北民歌博物成为传承保护陕北民歌事业的切实需要。笔者亲临开馆仪式,较为全面地记述其丰富馆藏与馆内四大展区的基本概况,分析陕北民歌博物建馆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以及陕北民歌博物的设立对非遗保护工作所引入的全新思路。

  • 标签: 陕北民歌 博物馆 声音 "非物质遗产"
  • 简介:近年来成都本土博物取得较快发展,博物的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增加,管理模式也得到不断创新.基于此,本文结合博物学和传播学,就成都本土博物推广民族音乐的路径进行研究.首先对成都本土博物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当前博物的发展情况,探讨推广民族音乐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本土博物民族音乐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推广策略.

  • 标签: 本土博物馆 民族音乐 推广路径
  • 简介:穿过红场和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一栋气势恢宏的建筑就在眼前——乳白色的外墙,优雅的古希腊伊奥尼亚式圆柱,顶上的四驾青铜马车由阿波罗神驾驭。在这个俄罗斯的心腹之地,矗立着整个国家的文化中心——莫斯科大剧院。

  • 标签: 莫斯科大剧院 中国大陆 博物馆 歌剧 新娘 沙皇
  • 简介:中华戏曲来自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化,当它一出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就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繁衍至今,进化成一种独具东方审美特性的艺术样式。然而,在信息多元化和娱乐样式繁杂的今天,戏曲艺术的受众群体逐渐萎缩。《秦之声》戏曲栏目在历经辉煌后迎来了诸多现实问题,传统戏曲秦腔受众主要以中老年戏迷为主,但是,随着这一群体年龄的自然增长,如何能培养下一代的戏曲需求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戏曲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十分重要,陕西电视台戏曲栏目《秦之声》作为中国电视戏曲栏目中重要的一员,与中国戏曲文化共同经历了繁盛和衰落,非常具有典型性。本文以小见大,对《秦之声》栏目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上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供未来参考。

  • 标签: 《秦之声》 传播学 电视戏曲 秦腔
  • 简介:为秉承阎锡山振兴雅乐之理念,1921年在太原育才设立雅乐专修科。该机构虽然存续时间不长,却对20世纪上半叶山西地区的雅乐存续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以对育才雅乐专修科相关史料的收集与解读为基础,从办学性质及初衷、课堂教学与社会音乐活动等方面为切入,对雅乐科的诸种音乐事项加以考证。通过对这一史事发生、发展的缘由与脉络的梳理,旨在明确雅乐科在当时山西音乐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与所起到的价值导向,并冀引起学界关注,以促进相关历史的深入研究。同时.也对现有资料中对相关史事阐述中所存疏误做出反思。

  • 标签: 育才馆 雅乐专修科 《山西育才馆雅乐讲义》 《中国音乐史》 顾梅羹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河北钢琴教育开启了自己的篇章,历经80余年发展,其已形成系统的钢琴教育体系,在此期间河北省一大批优秀的钢琴教育家培养了众多国家音乐骨干人才,且将来河北钢琴教育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按照不同历史阶段,将河北省钢琴教育分为高师钢琴教育、专业钢琴教育和社会业余钢琴教育三部分,分别从历史概述、重要机构教师构成、教学法和教材建设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填补了国内对河北钢琴教育研究的空白,为日后对河北钢琴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河北省 钢琴教育 历史与发展
  • 简介:河州在历史上是一个由多民族迁徙杂居、融合同化所构成的特殊地域。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时空场域中产生了贤孝这一独特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形式。元代,贤孝作为盲眼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从业行当,依借宝卷及“二十四孝”的题材文本行走于元属各地,于是河州贤孝的最早形式“家书”兴起,至元末明初达到兴盛;明代,伴随着国家统一和对河州等地的有效管理以及全面汉化的政权意志,代表中原儒家文化的“国书”全面兴起,至清代达到兴盛;清末民初,伴随着天灾人祸、军阀盘踞和大范围的反清起义,代表个人和群体意志的“新书”开始兴起,至民国达到兴盛。

  • 标签: 河州贤孝 盲眼人 题材 家书 国书 新书
  • 简介:明清时期,根据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路径及福建戏曲到达南洋地区的史料记载,对文献中现存的外国人在南洋关于福建戏曲记载的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这些史料管窥福建戏曲在南洋的传播和产生的影响。以外国人笔下的福建戏曲作为切入点,从外国人对福建戏曲的认知和体验的历史性过程中,探究福建戏曲在南洋传播的历史现状,并对部分史料中可以重新论证的论点,进行新的探究。

  • 标签: 明清时期 福建戏曲 南洋传播 历史探究
  • 简介:20世纪许多前辈学者们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和演变的中国音乐,显然,我们还没有认识清楚,许多问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史料开掘、乐谱发掘与古今联系是我国音乐史研究与发展的3个重要而根本的途径,中国音乐史学今后的前景即决定于在这3个方面所下的功夫如何。

  • 标签: 中国音乐史学 学术传统 史料开掘 乐谱解译
  • 简介:引言文化是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探讨文化的性质与职能乃至工作方式,是本文的创作诉求。选择沈河区文化作为调查主体及研究对象,一是由于笔者生于斯,学于斯,长于斯,有浓重的沈河情结,也基于沈河区是沈阳市的胚胎,享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誉.沈阳市百分之六十的旅游资源都汇聚沈河。

  • 标签: 社会调查报告 文化馆 沈河区 沈阳市 成长 文化事业机构
  • 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期,是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产物。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束缚,大量采用全音阶、平行和弦以及不和谐的七九各弦和叠置和弦,形成了扑朔迷离的音乐效果。在配器上,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力图精致纤细,重视音乐的色彩感和层次感,强调在朦胧的光色中对气氛和情调进行表现。

  • 标签: 印象主义音乐 法国历史文化 民族艺术
  • 简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研究不仅具有红色文化价值,而且对于四川,乃至全国的民间歌曲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在当时当地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历史政治背景使其具有独特的色彩和韵味,它不仅不局限于时空,而且传承与流变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时过境迁,它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挖掘,而现状并不乐观,有待专家学者的更深入研究。

  • 标签: 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色歌曲
  • 简介:研究中古时期音乐制度及乐人社会身份问题,根本目标是研究中古伎乐演化过程。其中心点在于伎乐与乐人。通过显性研究,考察中古社会变迁中乐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聚合与离散、生活职能与社会身份;通过隐性研究,分析中古时期政治秩序更迭变化中造成音乐文化的散佚与及对传统的回拨。乐人的音乐创造活动及伎乐形式与内容的构建,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二重关系,指出了伎乐作品生产源头与传播路径是一个系统、完整、严密、地位低下的乐人制度,它们共同地推动了中古伎乐的演化发展。

  • 标签: 中古时期 伎乐 乐伎 中古音乐史
  • 简介:内蒙古黄河沿岸生活着一个特殊的蒙古族群体——杭哈蒙古族,从族源看,他们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后裔。1949年以后,政府以黄河为界通过行政区划把他们归为巴彦淖尔盟。这一族群和乌拉特蒙古族近百年来共同居住在一个行政区域,他们的生活、民俗、乃日仪式、民歌等互相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杭哈风格。本文谈到的双重文化认同,是从人类学视角去看待杭哈蒙古族的历史与当下,将这个群体搁置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去梳理他们的历史记忆与行政区划,从而去关注和阐释当地民歌的界定、民歌手的身份表述和他们在音乐生活中的文化建构。

  • 标签: 蒙古族 杭哈民歌 部落传统 行政区划 身份表述 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