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与重要遗产之一,也是古希腊社会与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悲剧中,音乐占有重要的成分与地位,悲剧作家本人也是作曲家。这种诗歌、戏剧、音乐、舞蹈融合的艺术观念对后世西方歌剧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文章结合希腊古典时期(尤其是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思想家有关悲剧的理论,对三位悲剧大师的代表性作品中音乐的使用状况及其功能进行初步述评,并试图对悲剧中的音乐实践与古典时代晚期音乐观念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

  • 标签: 古希腊悲剧 古典时期 音乐 音乐观念
  • 简介:艾伦·洛马克(AlanLomax,1915-2002)的《歌唱测定体系》(Cantometrics)以其独到的研究视角和新颖的分析理论受到国内外民族音乐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就理论本身的影响而言,学界却不仅少有追随者,且亦褒贬不一,甚至不乏批判。笔者尝试通过对《体系》的完整学习和训练,结合对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等具体对象的测定分析,并在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大背景下,对其进行重新读解与评价。

  • 标签: 艾伦·洛马克斯 《歌唱测定体系》 歌唱风格 标度测定
  • 简介:“汉立克的历史形象由于无知的误解或恶意的重伤多半被歪曲地给后世流传下来”。这是里曼音乐词典给予汉立克的评价,实际确是如此,汉立克自1854年发表《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以来,他本人以及他的理论不断遭受非难。然而,回望20世纪严肃音乐的“变形”发展,似乎汉氏的理论不仅得到了印证,而且新世纪以来的严肃音乐创作还在不断创造着符合其音乐理论的作品。

  • 标签: 《论音乐的美》 汉斯立克 “文本” 历史形象 音乐词典 音乐美学
  • 简介:歌剧《彼得·格莱姆》是英国著名作曲家布里顿的代表之作,其中包含六首间奏曲,均与全剧的戏剧性有着千丝万缕且无可忽视的联系。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六首间奏曲是充分体现该部戏剧立意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揭示社会的腐败、人性的扭曲,反映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二是唤醒社会意识、凸显人道主义精神。

  • 标签: 布里顿 《彼得·格莱姆斯》 间奏曲 戏剧立意
  • 简介:歌剧形象是歌剧一切内容构成和形式构成的最终归宿,歌剧形象是否具有艺术魅力是衡量歌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歌剧《彼得·格莱姆》为例,通过剧中主要人物与周遭社会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以及对主人公内心冲突的刻画,展现了为社会所不容的个体的悲剧命运,塑造了封闭小镇里英国渔民的群像,是二十世纪歌剧形象塑造之典范。

  • 标签: 歌剧 形象 《彼得·格莱姆斯》 布里顿 音乐-戏剧
  • 简介:以整体性理念来研究钢琴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20世纪末至今钢琴教学理论的新趋势。这一理念试图超越传统钢琴教学的局限,本着钢琴教学的普及化,以科学的态度、宏观的眼光来进行钢琴教学理论的研究。在这种观念的促动下,国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钢琴教学理论观点。

  • 标签: 传统钢琴教学 教学发展 麦克 慧心 教学理论 20世纪
  • 简介:2012年4月29日.瑞特钢琴成都专卖店声乐阵阵、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朋友汇聚于此.共同庆祝瑞特钢琴成都专卖店隆重开业。

  • 标签: 专卖店 成都 钢琴 开业 大师班
  • 简介:"主音嗖乏"教学法是19世纪经由基督教传教士传入华土的诸音乐教学法中流传甚广的一种。国内学界对此教学法在清末民初的传播情况虽有提及,但大多语焉不详、缺乏史实。本文以1861年即到香港教书,后又转往北京、上海的英籍传教士傅兰雅为例,分三节对"主音嗖乏"体系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与应用做一描述。第一节综述傅兰雅本人,通过简介其人在华三十余年所做之事,来凸显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之功过。第二节以傅氏于19世界60年代在香港和北京两地运用"主音嗖乏"体系教授中国学童之史实为实例,管窥来华传教士音乐教育之内容及形式。第三节简述"主音嗖乏"法在晚清的流传情况。

  • 标签: 传教士 傅兰雅 音乐教育 “主音嗖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