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阿炳与道教钱铁民今年是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诞辰一百周年。一个在旧时代默默生活了五十多年,有着坎坷经历,又曾被侮辱被损害穷困潦倒的民间艺人,在去世之后,他的作品以其鲜明的个性,无限深邃的情感,为国内外音乐爱好者所熟知。他用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简洁...

  • 标签: 阿炳 道教音乐 《二泉映月》 杨荫浏 华彦钧 道士
  • 简介:<正>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英中文化协会的赞助下,我院古乐团于1990年10月20日在本院大礼堂举行了《唐宋遗音》专题音乐会。英国剑桥大学毕铿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尼克森教授亲临我院担任本次音乐会的艺术指导。音乐会上共演出了7档共21个节目。全部乐曲均由毕铿教授独自或与人合作译谱,并进行整理、配器(其中,《皇

  • 标签: 中外文化交流 中文化 艺术指导 教授 音乐会 中国民族文化
  • 简介:<正>楔子中国历代帝王精通音乐者,当推唐明皇为头号种子,对此说恐无人会持异议。如再命题曰:唐明皇酷爱且精通道教音乐,对此茫然者,怀疑者,甚而摇头否定者,可能就会大有人在了。确实,学界一般都知道明皇对中外,雅俗等各类音乐的态度是兼收并容,无所不纳,故能成其创作的伟大。但对于明皇与道教音乐的深刻关系,人们却甚少注目,更无专门的研究。其实,在唐明皇

  • 标签: 道教音乐 唐明皇 道教活动 霓裳羽衣曲 道乐 创作
  • 简介:<正>青年学者蒲亨强的力作《道教与中国传统音乐》一书已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国道教音乐的第一部专著。道教音乐是产生和发展于中国本土的、既与传统音乐诸品种有着密切血缘关系,又具有独特宗教神韵的音乐品种,其中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哲学、美学、文化和历史价值。道教音乐研究作为音乐学和宗教学相结合的一个领域,近年来已为诸多传统音乐学者提上研究日程,也日益引起海外学人的重视。该书作者有着较长时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和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尤致力于道教音乐的研究。自1984年考察武当山道教音乐以来,作者不避酷暑寒冬,不辞旅途辛苦,参访各地道教名山宫观,搜集有关音响和文

  • 标签: 道教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研究 音乐教学 音乐学 音乐形态学
  • 简介: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宗教的需要,是出于人类文化的绵续,而这种文化绵续的涵义是:人类努力及人类关系必须打破鬼门关而继续存在。在它的伦理方面,宗教使

  • 标签: 迎神赛社 道教 民间 宋金时期 宗教色彩 祭祀活动
  • 简介:当代道乐经韵大多来源甚古,但至今仍不明其历史源流之详情。本文运用文献稽考和古今互证之法,择要分析唐代产生的经韵曲目在当代运用的现状特点,进而分析其产生年代和发展演变的轨迹,籍以弄清现存道乐保存传统的程度及其历史价值,为推动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和资料。

  • 标签: 道教 经韵 唐代 现状 历史 考证
  • 简介:文章根据原始斋仪文献,从斋仪类型、经韵、传承三方面探讨元代道教斋仪音乐的继承发展情况,由此评估斋仪音乐的总体面貌和特点:较完整沿袭了灵宝法的传统模式,更多接受了南宋的转型样式,在音乐行为方式与经韵曲目上有一定的扩充发展。

  • 标签: 元代 道教 斋仪音乐 经韵 传承
  • 简介:南朝是道教仪式音乐史上极重要时期,其仪式音乐略可分南北两支,北方天师道承东汉旧仪并吸收灵宝仪而发展。南方以灵宝派为大宗,承东晋灵宝传统,兼收天师道、方仙道及佛教之仪而发展,到陆修静总其大成后形成规范模式并绵延后世。时见主要仪式有天师道的上章,灵宝派的投简、度亡、传授诸仪,且为后世沿用,尤以授度仪程序最严整、音乐最丰富、结构最规范,成为南朝宋道教仪式音乐的经典。

  • 标签: 南朝 道教仪式 陆修静 授度仪
  • 简介:文章通过对历史记载的查证以及对音乐形态的比较研究,发现戏曲高腔与道教音乐之间存在着只有它们彼此才有的共同特征,而且这种共性具有先天性的遗传因子。以图辨析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证明高腔早在元明以前,在形成戏曲之初即已形成,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 标签: 高腔 道教音乐 目连戏 韵诵交错 腔滚交错 漏板
  • 简介:道教产生于汉代,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它与我国的民俗活动始终结合在一起,传统道教音乐文化与社会和谐关系密切。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有必要对道教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本文对道教音乐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和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

  • 标签: 道教 道教音乐 民俗文化 现代文化
  • 简介:“节奏”,在中国民族音乐,是“节制音乐的进行”的意思。文章述说的是(唐)宋时“拍板”以“节奏”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形。“拍板为‘乐句’,言‘句乐’也”,意思是“按文句分音乐(为乐句)”,即“板拍句乐”。“板拍句乐”首先是“均拍”。“均”即“韵”,“均拍”是(大)韵处的“板拍”。“均拍”在的字出口之后──歌者“停声待拍”,拍板者在歌者“声尽而下”板拍。“停声待拍”时出现的“空”休止处即“眼”。拍板拍于眼即为“拍眼”。大韵(大住)处的“均拍”及句断(大顿)处的“板拍”为“官拍”,故慢曲为十六官拍。韵段内的小韵(小住)及文句摊破后出现的句断处的板拍为“艳拍”。

  • 标签: 节奏 拍板 乐句 均拍 停声待拍 拍眼
  • 简介:<正>一、金真祖庭—白云观北京历代宗教活动均极繁盛,道教也是其中之一,据1946年的统计,有近百处道教宫院遍布京畿各地,其中以西便门外之“白云观”最为古老。“白云观”被称为道教金真派的“天下第一丛林”,金真祖师邱处机死后安葬于此(元代)。“白云观”之前身称为“天长观”,建于唐开元年间。金代重建改为“太极宫”。元代又更名为“长春宫”。明代永乐年间扩建,始定现今规模,正统八年定名“白云观”。

  • 标签: 道教音乐 宗教活动 邱处机 开元年间 永乐年间 太极
  • 简介:在北魏至隋唐时期,仿佛音乐已发展到黄金时代,达到了鼎盛阶段。众所周知,宫廷音乐从七部音乐到十部音乐,来自佛教国家或以佛乐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乐队竞达六、七之多。佛道及其音乐的兴衰都与官府的态度有极密切的关系,在文献中曾有大量记载。如《洛阳伽蓝记》描写的景云寺:“至于大斋,常设女乐,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以足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景明寺:“梵乐法音,恬天动

  • 标签: 道教音乐 佛教音乐 宫廷音乐 《洛阳伽蓝记》 景明寺 尼寺
  • 简介:丧葬礼俗是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中积累演变的非常重要的民间习俗,是不同文明和不同地域民众最有辨识度的一种文化活动和社会行为,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中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活动。丧葬礼俗传承的稳定性也是特定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最生动、最集中的反映。从洞头斋醮丧葬仪式中。笔者试图研究民间道教音乐如何在严格传承了道教仪式的同时,又实现了其科仪音乐的本土化和世俗化。

  • 标签: 洞头 丧葬仪式 道教音乐
  • 简介:由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音乐资料馆、香港圆玄学院和大陆《人民音乐》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于1989年12月26日至30

  • 标签: 科仪 圆玄学院 日至
  • 简介:近年来,我院部分师生在进行《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缩写工作的同时,对武当山道教音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其成果除包括已在本刊和其它刊物上发表的部分论文外,尚有资料比较翔实的《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以及名为《太和玄音》的专题录相片一部等。目前,我院已成立了“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课题的研究,本刊与该组联合选编了这组论文,以飨读者。

  • 标签: 风格迥异 道教音乐 地方戏曲 民族民间音乐 武当山 中南区
  • 简介:汤显祖的《邯郸记》是"玉茗堂四梦"的最后一梦,是他的社会政治剧的代表作。可是因为作品的题材是"黄粱梦"故事,就和道教结下了缘分,使作品的面貌变得复杂起来,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分歧时出,有的人甚至认定它的"基本的艺术特点是以宗教作为剧本的主题,都是以梦幻的形式来宣扬宗教"。虽然这种极端的观点已成为历史的

  • 标签: 汤显祖 社会批判 道教思想 黄粱梦 题材 邯郸
  • 简介:本文系作者硕士学位论文《茅山道教“三茅表”醮仪音乐研究》(导师:史新民教授、周振锡教授)第二章的节写,从句式的“齐”“杂”兼容、板式的变速发展、“偈”“曲”的连接贯串、高功的变坛演仪四个方面,论述了“三茅表”醮仪音乐的程式法则

  • 标签: 茅山 道教 三茅表 音乐程式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