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正>三弦传来的时期冲绳曾是历史上的琉球王国在1372年的招谕中接受中国的册封,最初的中国官船访问琉球还是在此32年之后的1404年。这之后直至琉球灭亡,册封使的来访有22次之多。

  • 标签: 中国音乐 琉球 三弦 中国戏曲 仪式音乐 日本
  • 简介: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从艺术表现形式到表演内容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借鉴作用。立足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当代民族音乐对戏曲的吸收与借鉴,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当代民族声乐与戏曲的关系,分析了其相通性与相异性;第二部分阐述了戏曲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了当代民族声乐对戏曲各方面的具体借鉴:第四部分论述了在借鉴戏曲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代民族声乐合理借鉴戏曲进而实现长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当代民族声乐 戏曲 吸收与借鉴
  • 简介:<正>欧美著作的评介与苏俄体系的影响(1949—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本民族专业音乐教育的理论体系远未形成,于是,评介国外技术理论是学科建设的主渠道。这一时期,不少欧美音乐家的作曲技术理论著作被评介到中国。如保罗·兴德米特《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罗忠镕译),瓦尔特·辟斯顿《和声学》(丰陈宝译),乔治·韦治《键盘和声学》(汪培元、杨民望译),柏顿绍《和声与对位》(陆华柏译),勃克

  • 标签: 作曲技术理论 和声学教程 借鉴吸收 和声方法 理论体系 兴德米特
  • 简介:戏曲盔头,中国传统戏曲演员扮演人物时头部所戴道具,隶属于京剧衣箱。在传统戏曲中担负塑造人物形象、彰显身份、性格的重要职能。中国戏曲盔头式样大致有四五百种之多,戏曲界常依外观、质地,将其分为“冠、帽、巾、盔”四类。而从盔头制作的材质、工艺上讲,则分“软胎”、“硬胎”两类。盔头自产生至今一直采用手工制作,已形成“硬胎”、“软胎”二种较为完善的工艺流程。二者所需材料、工具、程序不同,且繁复程度各异。盔头式样、颜色、纹样的创造、筛选与承袭,是盔头艺人、伶人、观众共同审美实践的结果。他们将戏中各色人物的好恶、品评与传统信仰、宗族观念等凝聚其中,赋予了盔头更为深刻的美学意义。

  • 标签: 工艺流程 审美体现
  • 简介:在世界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县文博馆内,现存一组纱阁戏人,简称纱阁,是本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制作的。原为三十六阁,现存二十八阁,每阁一剧,均为清末梆子声腔流行剧目的精美再现、梨园舞台演出实况的漂亮缩影。场上人物动感鲜活,化妆、服饰异彩纷呈,就连舞台装置和道具也都很逼真。凝聚着情节瞬间的戏曲造型,看似无声胜有声,令人沉迷其间,流连忘返。强烈的艺术魅力,折射出作者的聪明和才智。这是一组珍贵的民间工艺的历史遗存,古代造型艺术的新增品种,也是当地戏曲民俗的形象展示,为我们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山西中部地方戏曲的独特风貌、繁荣情景,以及梆子声腔二十八种剧目某一场面的表演形式,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参照。

  • 标签: 纱阁戏人 民间工艺 山西 平遥县 表演形式 声腔
  • 简介:巴中南龛石窟历史悠久,雄伟壮观,其始建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后世不断增镌,形成了今日规模宏大的南龛石窟。巴中南龛石窟是隋唐时期佛教文化盛行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深入了解这一巴中古文化的历史见证,本文将从南龛石窟的表现形态和审美风格进行研究阐述。

  • 标签: 南龛石窟 表现形态 审美风格
  • 简介: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了解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音乐教育在高校的教学中也因此得到了肯定,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视唱练耳与乐律课程的科学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在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下对高校视唱练耳的课程评价机制的实施加以初步构想。

  • 标签: 多元化 视唱练耳 学习评价体系
  • 简介: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巫文化传统的民族,而巫术自古便与歌舞相伴而行。产生于原始宗教笼罩的社会生活土壤,发展于浓郁的巫风浸染之中的土家族歌舞艺术,自然积淀着厚重的巫文化内涵。本文以宗教学、文化学为视角,对土家族歌舞艺术的宗教文化意蕴和审美特质进行了阐释,并对促使其审美特质形成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析。

  • 标签: 土家族 原始宗教 道教 巫祀歌舞 审美特质 文化阐释
  • 简介:日本民艺运动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亚洲的影响的延续,同时又结合了日本自身的社会现实,明确了日本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术在时代变革中如何保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两场运动有着强烈的精神共鸣,其思想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探寻和思考。

  • 标签: 工艺美术运动 民艺运动 精神
  • 简介:文学的文化学阐释,不仅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更重要的指向是对文学研究人文价值意向的探求。它在把文学研究引入广泛的文化背景、使之走向人类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同时,力图体现人类文化精神的真实状况,揭示文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文化学根据,从而抉发出文学现象所承载的文化含量与意义深度。本文试图通过对

  • 标签: 中大雪 人生困境 传奇中
  • 简介:2016年11月19-20日,由河北师范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办,沧州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燕赵音乐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在沧州师范学院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京津冀三地学者齐聚“历史现场”河间府地沧州,分享学术成果,共同探讨燕赵音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反思”与“探索”式研究,是本次会议的重要特点。与会学者从区域音乐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观点等方面,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并做出了新的探索式的研究,力图更加全面系统、客观深入地研究京畿区域下燕赵大地上生发的种种音乐事项。其中,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理念运用到燕赵音乐文化研究之中,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亮点,对深层次认知、把握燕赵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燕赵音乐文化 京畿音乐文化 区域音乐 中国音乐文化史 学术理念 国家制度
  • 简介:在人类社会的生活圈里,文化现象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字眼被广为运用,其定义也层出不穷且视角多端.德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的文化理论认为:“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传统的存在”.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涵义表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与习惯.我国学者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的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无论文化的概念被如何界定,但在文化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却显示出共识的一面,即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人又由文化所产生.这种循环关系说明人决定文化.文化塑造人.

  • 标签: 区域性音乐文化 存在基础 音乐存在方式 文化现象 地理环境 文化人类学
  • 简介:曲艺创作是曲艺创新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最近,姜昆在谈及新时期曲艺创作问题时指出:"创作滞后、没有带头人、没有形成创作的势态,是制约着我们的曲艺创作往前走的瓶颈。"当今世界,各种艺术形式都在飞速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可能吸收的艺术营养,引入一切可能引入的姊妹艺术为我所用,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并且形成合力,把曲艺打扮得时尚漂亮、充满活力,让广大观众越来越喜欢她,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所有曲艺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曲艺创作 艺术营养 姊妹艺术 艺术形式 往前走 曲艺形式
  • 简介:众说周知,小提琴是起源于欧洲的弓弦乐器的一种。由于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强的缘故,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最有艺术价值的乐器而赋予“弦乐器之王”的美称。的确,小提琴不愧为弓弦乐器族中的姣姣者,它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喜受绝非偶然。小提琴最令人神往的美学品格,就是它那美妙音质的宏亮、圆润、丰满、纯净、宽厚,十分近似于人的嗓音,特别适于人们用来做为表情达意的最佳工具。正是由于小提琴的这一独具的长处,它不仅素为欧洲人民所珍爱,同时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被广泛引进到各自的民族乐音中去。

  • 标签: 小提琴演奏 弓弦乐器 乐器之王 制作工艺 提琴制作 帕格尼尼
  • 简介:在声繁音杂的20世纪,巴伯(SamuelBarber)作为美国现代作曲家,灵活运用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将浪漫主义特有的抒情性旋律糅合进极具个人情感意识的音乐叙述中,融汇成其特有的新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特征。《叙事曲Op.46》是一部充满灵性的短篇钢琴独奏作品,作曲技巧和创作风格上秉承了古典主义的结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优雅气质,同时借助现代和声的神秘与另类,暗涌着作曲家当时精神状态的焦虑与不安。文章通过对巴伯的生平和其音乐风格特征的探究,剖析《叙事曲Op.46》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结构,从作曲技术、表演技术两个角度探究其独特的音乐工艺

  • 标签: 巴伯 抒情性 新浪漫主义 《叙事曲Op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