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跨界"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在教育领域也未尝不可"跨界",时代在发展,教育手段就必须不断创新。本文以编排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将比较分析与情境式教学法相结合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比较分析法 水平对比法 归纳对比法 呈现法 情境式教学法
  • 简介:贾柯梅蒂的油画中凌乱的粗线条总显得迫不及待,这些极短时间内的反复勾勒似乎只为了把握住一个难得的瞬间:那一刻,模特儿正安静地坐在那儿,得赶紧留住他。同时,线条本身的开放性和背景的混沌感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这种瞬间静止是视知觉向画面妥协的结果,事实上模特儿正运动着,现象在不断地更替…

  • 标签: 油画 写生 解读 平衡 矛盾 模特儿
  • 简介:主持人按:崇尚批评的学术性、艺术化向度与批评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状态,弘扬批评主体精神,坚持书法批评的本位性,一直是“点击·2003”栏目努力的方向。至本期,该栏目已编发了对王镛、韩天衡、王冬龄、石开、孙伯翔、林健、周俊杰、徐正廉、马世晓、马士达、郭子绪、李刚田诸位书法家、篆刻家的10余篇品评文章。作为编者,很高兴有众多的朋友关心、支持这个栏目,惠赐大作。对此,我们深表谢意。本期该栏目推出了《观念与实践——郭子绪书法创作中的矛盾性格》、《望崦嵫而勿迫——郭子绪书法蠡评》、《李刚田篆刻直解》、《至乐无乐至誉无誉》4篇文章,希望读者朋友喜欢。若有见仁见智高论,请撰写成300字左右短文,惠寄本刊“点击·2003”栏目,我们将择优在“点击·2003精彩回应”中刊发。读者朋友:期望你一如既往支持本栏目。大河诸子

  • 标签: 观念 矛盾性格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作为意志主体的人,其实是存在于客观与幻想之间的生物。正因为意志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无法满足,人们才会不停地倾注于对幻想的关注。幻想,其实是人矛盾分裂的一种许诺;是人的意志与现实矛盾的平衡点。然而,当人沉醉于幻想世界的真实性时,由主体“我”与客观世界构成了一种疏离与异化的状态。

  • 标签: 现实矛盾 精神世界 产物 艺术 对抗 客观世界
  • 简介:法朗索瓦·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雕塑家,他一生经历坎坷,走的是一条艰苦不堪的艺术探索之路。他的早期作品风格写实,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进行了大胆的现实主义探索,后期则追求绘画上的印象主义,继续探索新的艺术风格。

  • 标签: 作品风格 罗丹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革新 矛盾 痛苦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至少对欧洲人来说,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爵士(1902—83年)是20世纪最为卓越的建筑史家。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把英国建筑带入了公众视野,并使建筑像其他“美术”门类一样被加以研究、欣赏与保护。“佩夫斯纳”的名字简直成了其里程碑式的著作《英国建筑》丛书的别称。佩夫斯纳是历史学家、批评家,但他首先是一位教师。他的使命就是教育英国人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建筑传统,把这种传统转化成现代派的美学,并坚持认为这种美学是20世纪最强劲的推动力。

  • 标签: 艺术史家 学术 生平 矛盾 20世纪 英国人
  • 简介:随着大航海时代余波震荡,西洋器物、技术知识逐渐加速度进入中国。士人知识阶层对传入的西方造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明末士大夫王徵和欧洲传教士邓玉函合作了第一部西洋力学和机械器物的译著《奇器图说》,该书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的翻译,也会通中国传统造物的知识逻辑,其会通成书的真正动力也来自传统儒学。而传统价值动机与《奇器图说》来源知识的价值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明末中西造物知识会通与价值矛盾的种种表现甚至在数百年后第二次西学东渐中仍能清晰重现。

  • 标签: 《奇器图说》 造物 价值 会通
  • 简介:当代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视觉艺术设计早已是一种广泛充斥于人们日常生活和设计艺术审美活动中的设计形态随着当代社会炙化、艺术及审美价值等圆素的发展变化,当代视觉艺术设计在发展的同时,也体现出众多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视觉艺术设计其外在的张扬的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展示形态同理性的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男一方面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商业化审美价值的存在与发展,导致当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内在价值同世俗化和商业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 标签: 当代文化 视觉艺术设计 视觉图像 影像 视觉符号化 商业化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
  • 简介:夹草书字根:,从这个字的小篆字形“晋代”来看,从“大”从“人”,仔细分析其草,其使转以“夫”的草表示“大”,左右“人”则以两点表示。所以,不管从文字学含义还是草书字形上来分析,此草应为合理的草书字根,尽管其具体演变过程还缺乏字例来一一验证。我们以“侠”字为考察对象,无论在欧阳询还是怀素的作品中,其右边“夹”字草均如出一辙。在陆游《北齐校书图跋》中,“挟”字的草亦是遵此规律(见附图1)。所以,结合草书偏旁,我们有理由据此写出下列字的草书,如侠、浃、峡、狭、硖、陕等。

  • 标签: 考察对象 “大” 草书 “夫” 文字学 “侠”
  • 简介:氵:氵,一般来说,在实际书写创作中,三点水这个偏旁的使用往往是比较容易忽视的,或者说使用时往往是大而化之的。其实,审视唐代以前的经典作品,就会发现其使用自有标准,其草非常标准,亦很稳定。第一点独立,二、三点相连的写法在晋唐作品中贯以始终,我们从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汶"、《孔侍中帖》中的"须",

  • 标签: 经典作品 唐代以前 《十七帖》 王羲之 标准
  • 简介:(一)造字之体草体之字自成体系,既不同于说文系统,又不同于隶书系统.许慎"六书"是对秦小篆以前的造字、用字理念的总结,隶草是对隶书的简化,是以隶书为上限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草隶仍是隶书,属于"准草体",是草写、简写之隶书.不同时代文字简化,形态各有所指,汉初隶草的书写原则主要是对隶书形构归纳,以指代合并符号对应简化记录隶书.检索其它书体字书,字均是稳定不变的,草体字书则不同.由于不同偏旁简化产生趋同、形近,因此,后世归纳草体字书部首,既有说文系统,又依草体之组织,以草书代符为部首系统加以补充辨析.所谓代符,是民间俗体草书简化讹变所产生的大量形似,偏旁假借.不是先有组织再行派生,而是相反地各生其式,不约而同,后来约定俗成,遂由其中之一为共式代替其余.

  • 标签: 草体字 隶书系统 字书 组织 造字 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