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刘化宇,1997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创作与理论高研班。现为北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标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山居 国画专业 硕士学位 2007年
  • 简介:一、引言仕女画一般专指描绘封建社会贵族妇女和宫妃生活情趣的绘画,是人物画的一个分目。这类题材汉代已有,仕女画至唐尤甚1。据《历代名画记》载:汉元帝时的宫女都曾被画工描画过,以备皇帝召见之用,明代画家仇英曾就此故事绘制了《汉宫春晓》。仕女画较能反映一定时期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

  • 标签: 簪花仕女图 仕女画 汉宫春晓图 《历代名画记》 贵族妇女 分目
  • 简介:我们开创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空间设计水墨效果图表现形式,用中国水墨艺术特色语言符号来表达空间设计构思创意,对于当代设计趋于地域化与多元化发展势头的当今中国设计师是刻不容缓的事。广东作为岭南文化艺术中心城市,本文试图探索具有岭南画派特色的空间设计水墨效果技法形式,通过吸纳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技法而推进空间设计水墨效果图表现技法朝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及多元化方向发展。

  • 标签: 民族文化特色 水墨效果图 岭南派笔墨符号
  • 简介:自宋代以来,版刻古器物图谱一直是记录古物形制的最重要手段,但在清代中叶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全形拓技术的出现使金石研究者获得了更为真切感人的图像。黑白两色拓片夸大的器物本身的质感,其沧桑、厚重之美完全超越了版刻古器物图形。摄影术和现代出版印刷术出现之后,古物拓本的图像纪录功能开始渐渐淡化。但是,全形拓本身的艺术价值却得到新的重视,其复杂的制作技术,及天然的历史气息让它成了极为特殊的艺术品。和版刻图形相比,古器物拓本的感性色彩显然更为浓郁,“审美”的意味也更为明确。对于画家而言,这一点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古物拓片为画家、书法家提供了极为特殊的媒材,并直接导致了晚清民国时期拓本博古花卉的滥觞。

  • 标签: 拓本 花卉 博古 吴昌硕 鼎盛 制作技术
  • 简介:清代袁枚曾云:"别号称非古,题图诗不存",他抱怨如今的市井少年,皆有一别字,且"索题者累百盈千",他不得不随手应酬1。其实取号这一风气在明代中叶已十分兴盛,顾起元《客座赘语》载:"正德中,士大夫有号者,十有四五,虽有号,然多呼字。嘉靖来,束发时就有号。末年,奴仆与隶俳优,

  • 标签: 《东园图》 功能 传记 《客座赘语》 明代中叶 士大夫
  • 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称"王右丞",有《辋川集》,即王维与友人裴迪为辋川二十景赋诗唱和之结集。《辋川集·序》载:"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世传王维有《辋川》,与《辋川集》相应,千载以下犹津津乐道。

  • 标签: 辋川图 裴迪 白石滩 栾家濑 木兰柴 华子冈
  • 简介:杜堇,初姓陆,字言符、惧男,别号柽居、古狂,又以青霞亭自署,明代著名画家,工诗能文。最先对杜堇进行著录介绍的画史著作,应是韩昂的《绘宝鉴续编》:“杜堇字惧男,

  • 标签: 读解 伏生 儒者 著名画家 画史著作
  • 简介:齐白石之画家面孔与教授身份,是其于民初定居北平后己身所扮之最主要角色。1935年,百废待兴的国立北平艺专举办教师作品展,齐白石特意呈《松鹰》一幅参与。表面看此作也许只是寻常笔墨,但是深究其主题内涵、题跋内容,结合齐白石之心性气质、国立北平艺专其时氛围等因素综合审视,可以推测,在这幅画作背后,其实暗含着齐白石更为深沉隐晦的创作动机与心理诉求。

  • 标签: 《松鹰图》 自况自喻 家国关怀 北平艺专
  • 简介:1950年代始,雨花台成了革命英烈的一种象征,具有非常特殊的革命怀想与历史记忆,在南京地区拥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南京风景的雨花台,逐渐成为傅抱石关注的绘画题材。1956年的雨花台写生较多地呈现出自然主义的倾向,尽管也有明确的政治意味,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使笔墨语言表现力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后来,在日益泛政治化的社会氛围中,作为革命纪念地的雨花台景观在意识形态的强大作用力下形成了超乎个人意志之上的统一的创作规范,以一种宽博、高大、雄伟的画面格局,创造了一种浓郁、繁盛、谨严的审美风格,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从一般风景向一种特定山水,表现出一种与革命纪念地相吻合的庄严崇高的特定意境,实现了视觉语言、文化结构、审美趣味与时代题材的有机融合。所以,傅抱石的"雨花台系列"不仅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而且生动见证了绘画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 标签: 傅抱石 雨花台 图式趣味 政治意涵 创作状态 风格变迁
  • 简介:本文将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卢鸿的《卢鸿草堂十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中的高士清修图像与《卢鸿草堂十志》极为相似;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与梳理,证实了卢鸿《草堂》对文徵明园林绘画的影响作用。本文藉此探讨《拙政园三十一景》中图像的象征意涵。

  • 标签: 文徵明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卢鸿 《草堂图》 清修
  • 简介:2012年刊布的日本藏《摩尼诞生》是元代闽浙地区所绘制的摩尼教绘画,堪称稀世之珍。本文在日本、西方、中国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此与各种释迦诞生、《过去现在因果经》等有关佛经的细节作了比较:特别细致地与最近刊布的福建霞浦文书《摩尼光佛·下生赞》的描述作了比较。唐代《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是摩尼诞生故事的渊堰,五代、北宋出现了《下生赞》《太子下生经》等演绎这个故事的文献。《摩尼诞生》就是根据流传于江南的这个故事而制作的。摩尼教徒为了在江南佛教盛行地区向民众传教,制作《摩尼诞生》的过程中,模仿了佛传,参照了佛经,因此此有明显的佛教色彩。

  • 标签: 摩尼教 《摩尼诞生图》 霞浦文书 佛传图
  • 简介: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古国,自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和黄帝元妃西陵氏勤于耕织的精神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耕织活动作为农耕社会维系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备受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业社会里,男耕女织不仅代表着满足人民基本的衣食需求,也关系着国家整体的经济生产,因此鼓励农桑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本文以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楼璹系统《耕织》的图像比较,揭示了焦秉贞在《御制耕织》中对地域特点淡化及普适性图像建构的视觉传达策略,充分展现了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将农业与政治、农业与民族关系互相作用的政治目的,并形成了官方文献走入民间的图像案例。

  • 标签: 《御制耕织图》 祀谢 图像符号 蚕神
  • 简介:随着明中期文人花鸟画在吴门地区的发展,此地开始流行一种包含花卉、蔬果、禽鸟、虫鱼等内容繁杂的花鸟画长卷(1)和册页(2)[1],可称其为'花果杂品'[2]。回视文人花鸟画的历史,可以发现这种品类繁杂的花果杂品题材在明中期以前比较少见。一、从四君子到杂品虽然花鸟画成熟于五代,但是直到北宋中叶才开始出现文人花鸟画家。作为对题材

  • 标签: 中期吴 博风 博物君子
  • 简介:《雪后观景》来自日本,绢本,尺幅为94cm×44cm,其前景丘壑跌宕,寒林错杂,房舍掩映其间,两位高士临窗对坐,一人正对前方,一人侧转回头,形态各异,却同时眺望右侧窗外雪景,与栈桥上拾柴而归的书童遥相呼应。房舍后景,峰峦高耸叠嶂,飞瀑悬空峭壁,画面静寂而幽深,在这荒寒禅境间,三个人物无疑注入了生机(1)。《雪后观景》外装双重木盒,可知曾被识者深藏数代,其内盒盖墨书:竖物雪后远

  • 标签: 兼谈夏圭 图探究 夏圭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