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古琴、昆曲、园林等等堪称国粹,而传统手工艺中称得上国粹的,莫过于漆器、瓷器与丝织工艺了。漆器在古代,为我国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在现代,为经济困难时期的我国赢来了滚滚外汇。我国大漆髹饰工艺还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影响东亚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漆髹饰工艺。说我国大漆髹饰工艺是世界漆艺之母、世界漆艺之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此话千真万确。

  • 标签: 传统手工艺 东亚国家 传统文化 规划项目 图书出版 漆艺
  • 简介:奉命为人民美术出版总社审读张燕先生《〈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实感力有未逮。读罢全书,有这样几点感受:一、是书立意甚高以漆艺经典《髹饰录》为轴,上溯下探,意欲穷尽八千年之中华漆艺史及东亚诸国的续创与新创。为此,需对蒹葭堂钞本、朱氏刻本、王世襄和索予明的解说作详细的校勘、注释和今译,需将作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遍访国内外大漆作坊、遍察古今漆艺代表作之所得融会贯通,相互比较,方能成就这一巨作。

  • 标签: 传统工艺 漆艺 规划项目 图书出版 东亚 体系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法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
  • 简介:第十节高低高低主要表现在合体字上,如左右结构或左中右结构的字.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意思是:汉字笔画如果平直相似,

  • 标签: 学法 行书 主要表现 汉字笔画 合体字 王羲之
  • 简介:90·封门青一洞幽藏万岁春,清和比玉性温纯。洁躯素质无繁饰,远外寰中好色人。封门青是青田石中最具品质、最具代表的石品,也是篆刻家最爱使用的印材。封门青因产于青田县封门山、且石色青绿而得名。封门青色纯质净,如石中君子,最宜印人奏刀。佳品封门青于今己极为难得,同类石材人尝以“封门石”统称之,其色泽多呈黄、青、绿系列。

  • 标签: 青田石 篆刻家 青田县 色泽
  • 简介:美术教材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自然风景图片,大自然的"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学生的性情。美术课的教学过程应是一段视觉的、愉悦的、引人入胜的探索美的旅程。美术教学的基本手段很多,老师须精心选择,使学生获得对于事物美的感受和体验。教学中美的语言能给孩子们美的熏陶,在他们内心深入种下"花"的种子。美术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升审美的能力。

  • 标签: 自然美 行程美 艺术美 语言美 鉴赏美
  • 简介: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

  • 标签: 书法艺术 线条 表现力 立体感 节奏感 力感
  • 简介:《崔玉墓志》(潘飞声藏本)隋大业十一年(六一)正月廿七日葬,正书,十八行,行十八字。此志光绪年间山西潞安屯留县出土,右下角与左上角少损而后复胶固之。闻二角乃估客买得时觅骡负之行山道中失足遂损,初拓字尚可读。碑石初归方若,后归端方,宣统二年(一九一○)又归上元孙氏之天津别墅,后右下角脱落。

  • 标签: 碑刻 隋代 光绪年间 宣统二年 屯留县 墓志
  • 简介:《旧拓魏志种》(吴湖帆藏本)此册种魏志旧拓,吴湖帆藏本,系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张适庐(吴湖帆姻家)所赠,吴湖帆装裱成册。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冬吴湖帆又将此册转赠张煜峰。

  • 标签: 南北朝 碑刻 吴湖帆 三十年 藏本 民国
  • 简介:自古“闺阁工书,代不乏人”,杰出女性卫铄、管道昇、邢慈静、蔡玉聊等皆有书名传世,然而终究是囿于“闺阁”,数量极少,艺术风格更是有限。

  • 标签: 当代女性 书法创作 书法展 妇女 艺术风格
  • 简介:艺术成就及影响谢德庆的作品并非是逃避现实的娱乐表演,尽管他似乎从未试图融入艺术体系,但他的作品却持续激起学术性的反思和讨论,并成为行为艺术领域内的重要坐标。他的作品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尤其是1989年之后的行为艺术,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力和深远启发意义。

  • 标签: 德庆 艺术体系 艺术成就 逃避现实 十三年 西西弗斯
  • 简介:曹氏归义军时期,由于曹氏家族与于阗王族的联姻政策,使得敦煌与于阗进入到一个密切交流的时期,大量于阗人活动在敦煌。在这个时间段中,敦煌石窟中出现了于阗王李圣天、皇后曹氏等于阗王族的供养像。通过对这些供养像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原地区的服饰制度在敦煌保留下来,于阗王族们的礼服明显模仿着汉地帝王、皇后的服饰,于阗太子所着的常服也与敦煌当地居民相同。在佛事活动上,于阗人与敦煌民众也是趋于一致,写经、造像并无二致。体现出于阗王族在服饰制度、佛教信仰方式上趋于汉化。这种汉化的倾向甚至西传到了于阗本土,使得晚期于阗出现了汉风明显的图像。

  • 标签: 于阗王族供养像 李圣天 服饰制度 佛事活动 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