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1972年,盐田千春出生于日本大阪,现居住生活在德国柏林。面对人类的普遍关心话题,例如生命、死亡、关系,盐田千春在多维度的创作中探索人类存在的主题,这样的探索在她包含各种普通物品和纪念品的大型线装置、绘画、雕塑、摄影作品和视频影像中都可以看到。盐田千春在纽约MoMAPS1、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巴黎红屋艺术中心、高知县立美术馆、华盛顿弗雷尔和萨克勒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举办过展览。同时,她的作品也在重要的国际展览中亮相,包括悉尼双年展、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节、韩国光州双年展、日本横滨年展。2015年,盐田千春代表日本参加了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

  • 标签: 联系 线 感受 表达
  • 简介:增设美术课堂线描小练习,是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美术能力发展向“写实期”过渡过程中所出现的美术形象积累不够和表现能力自我否定的教学实情做出的一点改动与尝试。通过合理的安排和有序的操作,面向全体学生,持之以恒,以简便易行的线描方法进行自由创造性的表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形象储存和表现能力,对美术学习起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增设 线描 实践 思考
  • 简介:关于徐庚的字号,书籍记载就不一致,问题主要集中在『袖海(褎海)』到底是其字还是其号,如《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海上墨林》《金罍印摭叙》《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增补徐庚印谱序》作『徐庚,号袖海』,《上虞县志》《上海县续志》《国朝书画家笔录》《印学史》作『徐庚,字袖海』.

  • 标签: 字号 书画家 书籍 印谱 学史
  • 简介:庚早年在浙派广披的氛围中学习篆刻,故对丁敬、黄易、陈鸿寿、赵之琛等取法甚多。尤以黄易、陈鸿寿两家为最,如『松左梅右』印款称『拟黄小松司马法』『谨缄』印款称『此作神似黄秋盒司马』『字光甫行九』印款言『意在钝丁、小松之间』等。

  • 标签: 陈鸿寿 黄易 司马 篆刻 丁敬
  • 简介:庚以纯粹艺术家的成就、修养、信誉、品行赢得当时众多书画名家对其肯定与激赏,主要有张熊、任淇、丁文蔚、任熊、任薰、任颐、蒲华、胡公寿、秦祖永、胡、戴以恒、费以群、葛同、黄山寿等,求他治印并乐于交往。

  • 标签: 渊源 印风 艺术家 秦祖永 治印
  • 简介:琢磨玺印乐无穷,腕底通融代风。时有老妻来细问,今天捉了几条虫?这首七绝是林剑丹先生所刻古玺『捉虫』的边款。五十多岁后,他把书法和篆刻创作兴趣更多倾注于战国晋古玺文字。古玺文字不太多,为创作需要,往往还须参照商周文字,『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如果没有经过严谨的古文字学术砥砺是很难融会贯通的。

  • 标签: 三代 创作兴趣 古文字 融会贯通
  • 简介:庚闲章的内容包罗万象,所刻闲章作品较多,内容大致可分为吉语、箴言述志、诗词、书画论、记实、意趣、自嘲等。现就各类据样说明。吉语类的闲章诸如『长生』『花好月圆人寿』『竹报平安』『吉祥长寿』『花常好月长圆人常寿』『灵寿实花』『如花美眷』等,这类印章除了从篆法、刀法、章法上表现其游于方寸间的美学思考之外,从内容上讲,体现出他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

  • 标签: 艺术 闲情 美学思考 画论 篆法 印章
  • 简介:抗战时期,周恩来十分重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无论是在抗战初期的武汉,还是在重庆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期间,周恩来十分关注进步的美术运动,对抗战美术的发展给予了直接的关心和指导,教育和争取广大美术工作者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之下,直接推动了抗日美术统一战线的建立。周恩来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始终从抗战的大局出发,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原则,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同时在工作中讲究策略,具有灵活性,为美术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周恩来 抗战美术 统一战线 领导权
  • 简介:庚篆刻风格在四十岁之后渐趋成熟,其篆刻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流动姿媚与古拙泼辣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审美倾向是如何共存于一件作品之中的,徐氏又做了哪些处理,才使这对矛盾成为组成其"残与媚"风格的关键呢?笔者认为这正是徐庚对篆刻之美的追求与探索,也是其篆刻艺术的价值所在。

  • 标签: 篆刻作品 美学 审美风格 审美倾向 篆刻艺术 矛盾
  • 简介:艺术对乡村的介入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在乡村的内部建立起了能够自循环的活力系统。而检验这一系统的存在和运转方式需要学者长时间对地域文化、居民结构、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看似与艺术无关的要素进行记录和考察。日本作为拥有国际性大地艺术节品牌的国家,积累了近20年的乡村艺术实践经验,为学者提供了可量化的方法和支撑材料。本文以研究者的视角,依托于大量的资料对艺术介入乡村之后所出现的改变和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社区活化 文化消费 模式
  • 简介:当代建筑学是在多重复杂的外部条件与其自身不断转化的策略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的。通过解读源计划在珠角城市的建筑实践,本文尝试勾勒出建筑流变性背后的机制及其作用,探讨当代建筑主体性建构的可能性及其转变过程中所蕴含的发展。

  • 标签: 流变 自主性 外部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