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酿酒、榷酒、饮酒是西夏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文章从西夏的《酿酒图》说起,首先对西夏酒的酿造工艺做一介绍,从生产原料来分,有麦酒、粟酒、马奶酒、葡萄酒;从味道来说,有浓烈的酽酒;从饮用方式来说,有用芦管吸饮的芦酒。西夏的酒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祭祀、征伐、赏赐、盟誓、宴会、婚姻、丧葬、交聘等方方面面,是一种礼数和文化。由于饮酒容易误事,因此西夏民间将饮酒列入劝诫的范畴。

  • 标签: 西夏 酿酒 饮酒礼俗 酒文化
  • 简介:近年来,宁夏积极推动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文化、旅游产业的金融需求,但也还存在融资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能力不足、文化旅游企业普遍偿债能力较低、政府支持举措有待进一步改进、文化旅游消费市场较为狭窄、文化旅游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等制约着宁夏金融支持文化、旅游力度的提升。文章建议从完善文化旅游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拓展文化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中介服务、明确文化旅游产品的商品属性等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宁夏文化旅游发展的力度。

  • 标签: 金融 文化 旅游 政策建议
  • 简介: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旅游概念,牵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建设,就其终极目的而言,全域旅游要实现的是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及价值机制现代化。基于对宁夏全域旅游规划与实施方案的仔细分析,宁夏全域旅游仍需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审美转化、整体人文形象内涵和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上进行精深细致的工作,方可普遍提升宁夏文化现代化水平。

  • 标签: 全域旅游 宁夏 现代审美转化 新型城镇化
  • 简介:围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不只在中原地区发展兴盛,同时也受到民族地区人民的喜爱。西夏围棋子的出土反映了公元11世纪前后围棋文化西夏境内的流传。围棋之道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治国统兵思想,不少帝王将相对围棋都情有独钟,而西夏的统治者自然也不例外。西夏王朝对中华文化的推崇,让围棋得以在中古时期的中国西北地区广为传播。

  • 标签: 围棋 围棋子 西夏 中华传统文化
  • 简介:西夏是一个全民信佛的国家,西夏舞蹈多与礼佛、娱佛有关。文章通过图文并茂方式,对西夏舞姿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梳理,择要介绍了西夏舞蹈的一些常见形态,这些舞姿图像均属第一手资料,其依据来源于本人对西夏舞蹈图像遗存的复原(黑水城出土唐卡、版画,敦煌石窟壁画等)。

  • 标签: 西夏 舞姿 简介 欣赏
  • 简介:"踏歌舞"是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其中也包括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羌人。新石器时期青海大通县、宗日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彩盆以及宁夏贺兰山岩画上舞者联袂顿足踏地而舞的形象可以看作西夏"踏歌舞"的原始来源。五代时期史料所载"连袂歌呼"以及西夏唐卡《水月观音》中舞者面向观音展臂而舞的形象表明西夏时代踏歌舞是盛行的。今羌族民众于党项故地所跳"锅庄舞""洒朗舞"应该与西夏"踏歌舞"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踏歌舞” 西夏 贺兰山岩画 锅庄舞 洒朗舞
  • 简介:西夏是我国历史上11至13世纪的一个重要的王朝。西夏王朝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封建政权。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西夏早期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绘制多延续晚唐五代和北宋的风格,通过传承与发展,民族艺术逐渐成熟,在壁画的创造和审美方面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创作力。与敦煌以往的壁画相比较,西夏晚期壁画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无论在空间的布局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上,都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成为敦煌壁画发展史中重要的灿烂篇章。敦煌石窟开凿的最后阶段即西夏至元代,佛教壁画通常极少出现山水画。但在榆林石窟西夏时期的壁画第2、3等窟中却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山水画和文人意识,特别是第3窟的大型水墨山水画,标志着西夏壁画崭新的时代风格,代表了西夏壁画作为敦煌壁画晚期山水画的主要成果,并且从中还体现出了西夏艺术与中原艺术之间的某种联系,反映出两宋以来的山水画风对西夏壁画的影响,这对于山水画研究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 标签: 西夏壁画 山水画 空间 意境 文人意识
  • 简介:大型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真实地揭示了历史上已经消失的西夏,其全方位、多视角地还原了西夏历史文明。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是《神秘的西夏》获得成功的基础。专业性的学术团队和广大学者的参与使得《神秘的西夏》集思想性、历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以多种影像语言调动想象力来重构历史成为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一大特色。

  • 标签: 《神秘的西夏》 纪录片 叙事 历史重构
  • 简介:西夏丝绸"婴戏莲印花绢"美学特征与生产工艺在当时已达到了一个很高水平,连缀式四方连续纹样、圆形花环与菱形画框构成了基础的连续性骨骼,秩序井然,形式独特,在统一与变化相映成趣的律动中,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同时印花绢的表现内涵也彰显了各民族间文化融合的特征。

  • 标签: 西夏 丝绸 婴戏莲印花绢 纹样
  • 简介:音乐图像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西夏历史的补充研究和西夏音乐理论的完善构建,运用音乐图像学的方法研究西夏音乐图像对于古代音乐文献研究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系统梳理和整合西夏音乐,从而构建起脉络清晰的相关文献体系。

  • 标签: 音乐图像学 西夏 音乐文献
  • 简介:宋代墓志文献为我们研究宋夏关系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大量墓志资料的归纳,可以将北宋对西夏的称呼归纳为三大类,即以地理区域、族群源流、政治立场来称呼西夏政权。这些称呼的背后反映出北宋朝廷试图构建一种与西夏之间尊卑有别的君臣关系格局,以此作为北宋与西夏关系基础,突出北宋的主导地位。这种关系格局必然导致宋夏关系的局部动荡,西夏"服叛不常"的现象屡屡发生。

  • 标签: 宋代 墓志 西夏
  • 简介:西夏是中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之一,与宋、辽、金呈鼎立之态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宁夏境内存在着大量的西夏可移动文物,从文物类别来看,涉及石器、陶器、瓷器、钱币、铁器、铜器、竹木雕、金银器、书法、绘画、织绣、雕塑造像、玺印符牌、碑刻、建筑构件、古籍16个类别,展现了西夏的多个方面。这些种类繁多的西夏可移动文物,表现出民族性、宗教性和多元兼容性特征。出现这些共性特征,与西夏奉行的政治、文化、宗教政策相关。

  • 标签: 西夏 文物 特点
  • 简介:文殊山万佛洞西夏壁画布袋和尚笔法遒劲、淡雅意趣、富于创新,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布袋和尚发展演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布袋和尚在夏地的出现,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内涵,它是弥勒信仰的一种变相,也是人们追求衣食丰足、安定祥和美好世界的一种反映。

  • 标签: 万佛洞 西夏 壁画 布袋和尚 审美意蕴
  • 简介:水月观音图是瓜州西夏石窟东千佛洞和榆林窟重要的题材,唐僧取经图又是瓜州西夏石窟水月观音图常见的画面组成,计有5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唐僧取经图出现在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多有探讨,其中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即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经行瓜州,在胡人向导石磐陀的帮助下偷渡玉门关的故事。但是作为晚唐五代宋以来流行的水月观音图像,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莫高窟壁画中却没有出现玄奘取经图。受此现象的启发,对瓜州西夏水月观音和唐僧取经图作详细的梳理,结合沙州的壁画,可以看到唐僧取经图在瓜州出现的轨迹。这里也有图像样式变化的不确定性,再次说明取经图出现在水月观音中是西夏时期观音信仰崇拜的新因素,而与所谓的写实画面表现玄奘在瓜州的经历没有多大关系,更多体现出来的则是唐僧取经图在图像表达上的象征和符号意义。若再以东千佛洞第2窟水月观音中与取经图同时出现的一组往生观音净土的人物组合为讨论的议题,可以看到水月观音强烈表现西夏时期往生观音净土信仰的流行,以此为依据,可以引发对此组图像的新观察,这是之前研究者关注不够的问题。如果再结合几处洞窟功德主的西夏党项人民族身份关系,可以看到汉地佛教对西夏的影响。同时,以榆林第29窟为例,也能够说明在图像表达上,以玄奘为代表的汉人高僧在关键时刻对以国师为代表的西夏高僧的回避,实属佛教艺术发展史长河中有趣的现象。

  • 标签: 水月观音 唐僧取经图 玄奘 西夏佛教 观音信仰 图像写实
  • 简介:今年,我们将推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主线的专题,这是一个磅礴而有趣的题目,因为可以说的太多了。这两年,上海也在全面重提"海派"的议题——一个每谈每新的议题。一年多前,上海就明确了"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城市文化品牌"的任务。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又是自成一体。打响上海文化城市品牌,三种文化不可或缺。

  • 标签: 城市文化品牌 海派文化 江南文化 上海文化 红色文化 城市品牌
  • 简介:《卧虎藏龙》和《刮痧》这两部电影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它们在运作方式上都有跨文化跨国界性质,导演的人生经历与文化结构也有点跨国界和跨文化,李安是在美国拿的电影学的硕士学位,《刮痧》的编剧和导演郑晓龙夫妇也在美国生活过几年。这两部电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比较严峻和棘手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面对“全球化”倾向的问题。

  • 标签: 《卧虎藏龙》 导演 电影学 李安 编剧 人生经历
  • 简介:本课题尝试将辽宁文化放在辽代契丹历史文化和地理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和考察,目的是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认知理解辽沈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在细致调查辽代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辽沈文化拓展的可行性措施,从而揭示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在提升我省辽代文化知名度,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 标签: 辽宁 辽代文化认知 文化拓展
  • 简介:西藏唐卡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目前,我区有自治区级唐卡项目8项,其中勉唐派、钦则派、嘎玛嘎赤派、勉萨派及直孔刺绣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1名,其中3人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支梯队合理、技艺理论兼修的唐卡传承队伍已初步建成。

  • 标签: 保护和传承 要闻 文化 国家级 传承人 唐卡
  • 简介:西藏首家民间博物馆隆重举行开馆仪式。2015年7月,西藏首家民间博物馆——群觉古代兵器博物馆在墨竹工卡甲玛乡隆重举行开馆仪式。该馆占地面积18亩,主体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了展示效果。西藏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评审暂行办法》和《"西藏自治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制度》。

  • 标签: 古籍保护 甲玛乡 开馆仪式 照明设备 自治区文化厅 重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