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正>我在年轻的时候,得了不少青年人都得过的文学病。我想写小说,幻想当作家。但是,对着文学这座高山,我不止一次苦恼和灰心,不止一次望而却步。我从小生长在山区,后来又长期在山区作基层工作。经历了从土改到人民公社加上“文化大革命”,这样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了解各个时期党在农村的政策,我粗通春种秋

  • 标签: 农村读者 农村题材 文化大革命 欣赏习惯 人物形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简介:鲁迅虽不是职业设计师,但他的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在中国现代设计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把鲁迅的设计作品与影响力放到世界设计进程的大背景去考量,探讨鲁迅的现代设计视野与设计手法,对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设计概况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鲁迅 现代设计 视野
  • 简介:莆田木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场域阶段,即近代的民俗文化场、新中国至改革开放的科层制度场、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经济场。在民俗文化场内,莆田木雕以民俗文化需求的逻辑实现再生产;在科层制度场内,以权利的逻辑实现再生产;在经济场域内,通过商业的逻辑实现再生产。当前,莆田木雕由于民俗文化场、艺术场的缺席,处于转型阶段。

  • 标签: 莆田木雕 场域 民俗文化场 科层制度场 经济场
  • 简介:《文艺研究》三十年是伴随改革开放走过来的。它是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一个非常耀眼的侧面——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生机勃勃、日趋繁荣的景象。

  • 标签: 引领 改革开放 文艺研究 窗口
  • 简介:从小说的写-读模式到话剧的演-观模式,从舞台限制到舞台自由,老舍走过了一条艰苦探索的艺术道路,其舞台视野的开阔标志着他的话剧创作的成熟。老舍从接近舞台到置身舞台再到俯视舞台,通过话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与沟通,话剧的舞台空间不断拓展,最终完成了从“诗剧”到“史剧”的飞跃,登上了话剧艺术的高峰。

  • 标签: 老舍 话剧 舞台视野
  • 简介:文化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命题,关于"物"的文化研究也伴随着民族学发展的始终。从进化论将"物"的进化作为文化进化的标志开始,民族学、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都有关于"物"的研究和阐释,从将"物"作为佐证文化的客体,逐步转向将"物"作为文化的参与主体,其研究取向也随学科理论范式的发展而变化。

  • 标签: 物质文化 民族学视野 理论范式
  • 简介:比较电影研究的领域应该比跨国电影研究的范围更广。电影研究除了重新思考欧洲中心主义的问题,还应该超越追踪金钱流动的规则,同时强调电影生产、发行、放映和接受的语境、文本、互文性和潜在文本等方面。在比较的框架中,本文列举中国电影研究中常被忽略的和尚未充分发展的课题,例如观众研究、盗版现象、文学改编、电影及其他艺术(戏剧、摄影和影像)之间的跨媒体性等等。本文还强调跨学科性对我们理解包含于电影语言和技术中的跨文化视觉性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

  • 标签: 比较研究 跨国研究 跨学科性 跨媒体性 跨文化视觉性
  • 简介:文化和艺术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表征,其话语兴衰同文化命运紧密相连当代中国的艺术受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出现了诸多与西方艺术相整合的踪迹。然而,随着后殖民主义问题的敞开和当代东方话语的觉醒,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未来世界文化不是一种平面化的文化,不是后殖民单边

  • 标签: 中国 文化精神 艺术精神 民族文化 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
  • 简介: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富音乐文化的民族。当代不少音乐学家对其种种音乐事象进行了较为长期的学术研究。本文结合民族音乐学学科视野,对80年代以来有关白族音乐研究文献在中国的发展按形态研究和文化研究两类进行梳理,以期在回顾白族音乐研究的基础上,管窥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演变。

  • 标签: 白族音乐 民族音乐学 形态 文化
  • 简介:回族是在中国本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中国社会的进程对回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转型和国史的研究范式转换无疑对回族史的撰写有深远的影响。从回族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来看,大致经历了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实现史学大传统和回族史小传统的良性互动,推进和完善回族学建设,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凝聚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回族史学史 大传统 小传统 多元化 互动
  • 简介:"样板戏"的意识形态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文革"时期和新时期。其中,"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意识形态研究主要集中于阶级斗争方面,其方法存在简单化、机械性与庸俗化、政教化与工具化等问题。新时期以来的"样板戏"意识形态研究主要集中于"样板戏"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化的后果等方面。与"文革"时期的研究相比,新时期以来的"样板戏"研究立场开始从政治走向学术,其视野则从封闭走向开放。

  • 标签: 意识形态 样板戏 研究述评
  • 简介:行进管乐是器乐与艺术表演的综合体,主要由管乐、打击乐和各种视觉表演构成,强调通过队形的切换,力求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行进管乐艺术表演需要在音乐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呈现独特的审美效果。本文主要分析行进管乐的美学特征与艺术形象,从而更好地展示行进管乐的艺术审美价值。一、行进管乐艺术表演的美学特征(一)行进管乐的美学功能行进管乐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乐器演奏者创造的音乐美,以及自身审美体验与受众的交互体验性。

  • 标签: 管乐艺术 演奏者 美学视野
  • 简介:从文化视野看,刘永济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他以"参稽外籍"、"比附旧说"作为《文学论》的著述方略,即是这种文化视野的展现。从文学史视野看,刘永济虽然承认"感化之文"、"学识之文"都可以纳入文学之中,但更为重视"感化之文"。他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时代和写实时代的确认,表明他对"感化文学"发展的历史确有深刻把握。从文学批评史视野看,《文学论》已初步确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核心理念与格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者郭绍虞产生过显著影响。

  • 标签: 文学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史 郭绍虞 中国大文学史 三重
  • 简介:多元文化教育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远未实现普及。而目前进行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仅是向学生传播世界各地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理念等,究其根本,现有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仍流于表面。只有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方法,才可真正培养出高水平、高素养的音乐人才,进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概述(一)多元文化教育所谓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以多种文化为基础,促进各种文化间的包容与理解,并在文化教育期间做到平等、包容[1]。

  • 标签: 文化教育视野 视野音乐教育
  • 简介:本文尝试对赵树理文学的评价史做一种理论性反思。论文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赵树理文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其中的核心范畴,即19401960年代的“社会主义”与“现代主义”、1980年代的“现代”与“个体”、1990年代以来的“民间”与“地域文化”;进而具体分析这些评价方式在何种意义上受限于特定的现代一i~-话语框架,由是造就了赵树理文学史形象的暧昧性。论文的基本观点认为,在评价赵树理这样的与现代文学体制保持着一种张力关系的作家时,需要意识到现代性评价视野的限度,并探寻一种将现代、传统及当代话语置于同一平台加以讨论的可能性。

  • 标签: 赵树理文学 现代性 文学体制 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 个体
  • 简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越来越稀缺,质量也大打折扣。为了让人们从“方盒子”似的建筑内走出来,去享受城市景观带来的文化与乐趣,城市景观的复兴与发展势在必行。文章主要针对“衡阳八景”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挖掘衡阳市的城市景观文化价值及生态意义,进而为恢复与发展“衡阳八景”奠定现实基础。

  • 标签: 衡阳八景 文化价值 生态意义
  • 简介: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方针,给各区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宁夏作为中阿交流的平台地区,正在积极搭建区域间、国家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研究表明,动漫角色品牌文化的传播,在跨区域、跨国文化交流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文章尝试提出宁夏动漫角色品牌建设思路及推广方案,以期为宁夏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跨文化交流 动漫角色品牌 建设与推广
  • 简介:文学达尔文主义是近十几年来在西方崛起的一个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它主张把文学批评与从现代进化论角度理解人性的进化及适应特征结合起来,将文学作品放到具体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奥斯丁虽不是达尔文主义者,却创造了与进化论观点相吻合的人物,其《傲慢与偏见》探讨了婚姻财产、养育子女、社会关系等人类行为,这正是文学达尔文主义理论关注的范畴。

  • 标签: 文学达尔文主义 《傲慢与偏见》 人类行为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民族音乐学研究开始关注到了“音乐与认同”问题。在民族音乐学分析中,音乐作为一种交流的实践方式主要专著于表演和理念的方式。同时,音乐作为文化的表现形态和表征手段之一,对于特定音乐的文化属性、音乐与文化主体之间的认同关系、音乐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音乐文化认同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等深层次讨论都有着重要意义。音乐是可以被用来建构个人、社会的认同的,因此,在审视族群性和认同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和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其中的主导类别以及与人的关系。然而,在诸多讨论“音乐与认同”的文献中,缺乏连贯、相互关联、整体的、针对性强的著作,这样势必会使音乐学科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音乐 认同
  • 简介:儒家哲学的核心理念中最为根本的是“仁”,由此建构了“中庸”方法论以及“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终极价值理念。儒家文化由“仁”的元点推展开去,以人、社会、自然的三个存在主体自身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为对象,实现仁爱、民本、和谐的世界。这正是儒家生命哲学追求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核心命题,也正是“天人合一”的这种核心的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地纠偏着现代文明中无法逃匿的“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并为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暗示着一种和谐而健康的终极发展方向。

  • 标签: 儒家哲学 儒家文化 生态文明 自然 社会